擺脫牛奶蛋白過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

過敏性疾病發病率日趨增高,困擾著無數家長,怎麼辦?

作者|許巍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兒童哮喘行動計劃”公眾號

今年的7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為了增強全民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2005年6月28日,國際變態反應組織聯合各國變態反應機構共同發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隨著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化學品濫用、輻射、轉基因食品、以及各式各樣的食品添加劑等一系列問題的不斷出現,“過敏 ”成為了人類健康的又一大“殺手”。

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對30個國家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國家的總人口中,22%的人患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結膜炎、溼疹、食物過敏、藥物過敏等。我國約有2.7億人受到過敏問題的困擾。並且,我國兒童過敏的發病率已猛增至30%左右[1]其中嬰兒食物過敏主要是牛奶蛋白過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患病率高達2. 0% ~7. 5%[2]

摆脱牛奶蛋白过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

過敏歷程與兒童長期健康息息相關

研究顯示,僅僅進行飲食迴避的牛奶蛋白過敏寶寶,超過40%會在之後5年內發生哮喘,21%發生特應性皮炎,43%會發生過敏性鼻炎[3]。CMPA甚至對兒童長期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早期干預對於CMPA患兒遠期健康有著積極作用。

德國的一項隨訪15年的嬰兒營養干預研究(GINI study)證實,有過敏風險的嬰兒(父母或胞親至少1人有過敏性疾病),使用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EHCF)餵養可顯著降低青春期(11~15歲)時溼疹的累積發病率、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而深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粉則對以上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無顯著效果[5]

牛奶蛋白過敏管理新模式

隨著食物過敏疾病研究的深入,食物過敏管理模式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被動管理模式(即僅迴避過敏原),轉變為現在的

主動管理模式,即進行免疫調節,誘導口服免疫耐受,最終達到抑制牛奶蛋白過敏,降低未來過敏性疾病發病風險的目標。

近年來研究發現,腸道部分益生菌可產生丁酸鹽,後者可能通過抑制組蛋白脫乙酰酶(HDAC)、增加調節型T細胞(Treg)等免疫調節作用抑制過敏的發生。出生後第一年腸道菌群的建立和轉變,與未來過敏的發生具有相關性[6],故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展了使用鼠李糖L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調節CMPA患兒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顯示LGG通過降解膳食纖維產生SCFA(短鏈脂肪酸),從菌屬水平調節腸道菌群,增加產生丁酸鹽的菌屬[7]

此外,與CPMA嬰兒相比,正常兒童TH1/TH2細胞因子和叉頭樣轉錄因子3的基因DNA甲基化方式不同。添加了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EHCF)可使患兒DNA甲基化方式更接近正常兒童,且在甲基化方式的影響因素的分析中發現,EHCF+LGG是唯一的相關變量[8,9]。通過上述機制,LGG可以誘導牛奶蛋白的口服免疫耐受[10],並降低未來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風險。

摆脱牛奶蛋白过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

意大利學者Berni Canani R發表在世界過敏權威雜誌JACI(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納入220名牛奶蛋白過敏嬰兒,分別用EHCF(n=110)和EHCF+LGG(n=110)餵養,隨訪3年,評估兩組嬰兒牛奶蛋白口服免疫耐受的情況。結果顯示,EHCF+LGG是唯一的相關變量,EHCF+LGG餵養組患兒≥1次出現過敏症狀的發生率顯著低於EHCF餵養組,且溼疹、蕁麻疹、哮喘和結膜炎的發生率均低於EHCF餵養組。EHCF+LGG餵養組嬰兒的口服免疫耐受率在36個月中持續顯著高於EHCF餵養組[11]

摆脱牛奶蛋白过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摆脱牛奶蛋白过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

*:CCA=complete case analysis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然而發病率日趨增高的過敏性疾病深深困擾著廣大患兒和家長,對兒童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可產生深遠的影響。依靠大量強有力的臨床證據,全球百年曆史的嬰幼兒營養品美贊臣公司,帶著牛奶蛋白過敏市場領先品牌安敏健LGG(含有LGG的酪蛋白深度水解配方)來到中國,給中國過敏家庭以及兒科專業人士提供具有可靠循證醫學資料的“新武器”,在牛奶蛋白過敏患兒早期干預管理工作中將成為一股強大的支持力量!

摆脱牛奶蛋白过敏的新武器——深度水解酪蛋白+LGG

參考文獻:

1.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c04910552ec9

2.陳同辛,張慧,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症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實用兒科臨床雜誌》2009(23):1697-1699

3.Bishop J M,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0, 116(6)862-867.

4.GINI Study,Andrea von Berg, et al. Allergy, 2016, 71(2):210.

5.Liu AH. Revisiting the hygiene hypothesis for allergy and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136:860-5.

6.Berni Canani R, Sangwan N, Stefka AT, Nocerino R, Paparo L, Aitoro R, 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upplemented formula expands butyrate producing bacterial strains in food allergic infants. ISME J 2016;10:742-50.

7.Berni Canani R, Paparo L, Nocerino R, Cosenza L, Pezzella V, Di Costanzo M, et al. 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profile of Th1and Th2 cytokine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tolerance acquisition in children with IgE-mediated cow’s milk allergy. Clin Epigenet 2015;7:38.

8.Paparo L, Nocerino R, Cosenza L, Aitoro R, D¡¯Argenio V, Del Monaco V, et al. Epigenetic features of FoxP3 in children with cow's milk allergy. Clin Epigenetics 2016;8:86.

9.Nowak-Wegrzyn A, et al.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Apr;14(4):241-257.

10.Berni Canani R,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 Jun;139(6)1906-19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