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節日禮儀食俗

長沙節日禮儀食俗

長沙節日禮儀食俗

長沙節日禮儀食俗

長沙節日禮儀食俗

在長沙縣,“吃”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涵義。首先在人們婚嫁喪娶壽誕這類大事中,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結婚稱“吃喜灑”;死了人,俗稱“吃肉”;生了小孩,一定要吃“滿月”;過生日,則要吃荷包蛋,吃“壽麵”;蓋新房,要吃“上樑酒”。其次,“吃”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之間相互往來,一定要熱情招待,以表示主人的熱情。流行擺筵席,以貧富分,有海參席、蟶奸席、魚肉飯等不同類別。每桌10道菜,以魚、肉、雞、筍為主餚。宴後或茶後,待以瓜子、花生、糖果等。

逢年過節,家家要辦酒菜、菜餚碗數要成雙,有10、12碗不等。過年常用菜有雞、肉、魚、臘味、臘八豆等。席上大多喝白酒。在春節的團年飯席上,有兩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是一尾1公斤左右的鯉魚,稱為“團年魚”,另一道是1公斤左右重的豬肘子,俗稱“團年肘子”。除夕晚上,全家守歲時,還要吃紅棗、桂圓、煮雞蛋,以示全家團圓。還要吃蘿蔔燉豬腳,俗稱“抓錢爪”。大年初一則要吃麵條、白菜和芋頭。吃麵條寓意福壽綿長,吃白菜、芋頭是取其“百事遇頭”“清白傳家”之意。正月初七要吃七寶羹。

每年清明節前後,有“吃青”的習俗。俗稱“清明吃了青,走路一身輕”。農曆三月初三這天,家家都要吃地菜煮雞蛋。有的鄉村,三月三要食鼠麴草汁調蜂蜜和米粉做成的餅團“龍舌秚”。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包子紀念屈原外,大蒜籽燒肉是端午的必備菜,有的還將鮮大蒜搗碎拌鹽、醋做蒜泥吃的。俗話說:“六月六,水魚燉羊肉。”農曆六月六日一定要用水魚燉羊肉吃,以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還有伏日吃薑的習俗,每年起伏這天,都要吃生薑炒子雞,煨時要放入路邊荊熬的汁。雞要用雄子雞,姜不是作調料,而是作配料,加桂皮、茴香、丁香、花椒等調料。據說可以祛寒健胃,大補元氣,一年中都可少生疾病。伏天還有吃水魚的習俗。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有吃“燒包飯”的習俗。自七月初十起,舊時城鄉都盛行設酒食果品接祖先亡靈。到七月十五這天,還要辦一桌酒飯祭祖,然後全家吃一頓,叫吃“燒包飯”。中秋有吃鴨子的習俗。冬至進補,吃糯米飯,有“冬天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

長沙縣社交禮儀風俗很多,在飲食方面也很講究規矩。平時每逢客至,剛進門落坐,主人必以檳榔、茶、煙相敬。有句俗語說:“養妻活崽,柴米油鹽;接人待客,檳榔茶煙。”茶一般是姜鹽茶,較高級的是芝麻豆子茶。留客吃飯,必以魚肉蔬菜招待,貴客用大葷(魚肉),一般客人用小葷(火焙魚、蛋)等。主人請客入席,謙稱 “小菜飯”。

宴席風俗也十分豐富。“嘉慶時,長沙人宴客用四冰盤兩碗,已稱極腆,惟婚嫁則用十碗蟶乾席。道光甲申乙酉間改海參席。戊子己丑間,加四小碗,果菜十二盤,……後更改用魚翅席……咸豐朝,更有用燕窩席者。”嘉慶《善化縣誌》載:“宴客酒餚,數十年前宴大賓客始用海味,今則率以為常,博古杯盤,餚核錯列,婚喪耗費尤甚。”

長沙縣的宴席食譜,是由民間食譜、宗廟祭祀菜和官紳家的菜餚綜合而成。城鄉習俗,有錢人家辦海參席或蟶乾席,中等人家辦魚肉飯,每桌10道菜。頭道菜用筍乾、粉絲、黃花菜、肉絲、肉丸摻合成“雜燴”,菜面加蓋少許蟶乾的叫蟶乾席,加蓋海參的叫海參席。至第八道菜為鮮魚,“魚到酒止”,客人開始吃飯。

城市筵席比較豐盛,第一道菜為冷菜,由幾種滷菜拼湊成一大盤的叫“拼盤”,分成四碟的叫“四冷碟”。賓主坐定後,第一道菜為海參、魚肚或魚翅,分別以“海參席、魚肚席、魚翅席”命名。依次可選用龜羊湯、清蒸甲魚、麵包鴨、蹄筋、牛百葉、牛肉、黃鱔、肚片、整雞、兔肉、乳鴿、甜菜等,一共四冷碟、四熱碟、八大菜、四色點心、四隨菜等。其中最名貴者為“魚翅燒烤”席,即第一道菜為魚翅,第二道菜為一隻烤熟的小乳豬。狗肉、蛇肉、青蛙肉過去視為厭物,不上桌上席,民國後成為席上佳餚。

設宴開席,一般用10碗。普通席為筍子(加肉絲)、羊肉(豬肉片湯代)、魚片、雞片、豬肉(四方塊)、粉絲、海帶、甜汁(甜酒、雞蛋、棗泥、蓮子等加糖拌生粉調製)等。特別席用海參、蟶乾、魷魚等。宴席中坐次分上下,斟酒論左右,出菜有先後,菜的擺法根據碗數多少而變化。有些地方興“八大碗”,有雜燴、扣肉(或肘子)、全雞、整魚、豬髒(肝、肚、腰、舌、腸)、果飯、甜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