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在平時,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爭執,對方和你爭執不休,你說什麼也改變不了對方的想法,而是越爭越矛盾。那麼此時對方在心理上默認為你是敵對方,所以很難改變他固有的想法。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那麼既然知道了對方此時的心理,我們何不改變一下策略,試試其他方法來改變對方的固執心理。而此時讚美對方便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當你更多地運用讚美的時候,就是減少敵人和增加朋友的過程,這樣可以更好地贏得對手的心。所以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因為你的讚美可以改變很多: 將對手變為朋友; 讓對方心存感激; 改變頑固人的想法........

公開讚美對手,將對手變為朋友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強者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最具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最懂得操控人心,能夠不斷將對手變成能夠給自己提供幫助的朋友。這是一種用來對付對手的高明辦法,但是怎麼做才能夠贏得對手的心,將對手變為朋友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讚美對方,特別是在公開場合讚美你的對手,所有人在聽到如此讚美的話後,都會折服於你的寬容和友好。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都將自我價值擺放在第一位,而且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自我價值進行保護。這種對自我價值的保護就體現出人際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則,具體來講,也就是“增減原則”,即人們最喜歡的是那些能夠愈加肯定自己的人,而反感那些不斷減少對自己的讚美的人。基於以上的心理學原理,我們就可以總結公開讚美競爭對手或者敵人的策略: 讚美對手的行為除了能夠征服對手外,還可以征服其他聽到這個讚美的人。

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當你面對你的對手時,特別是曾經擊敗過你的對手,多數人往往會更多地關注自己,從而表現出強烈的敵意,而很少會有人能夠以寬大的胸懷和高深的如何在吃虧的前提下,增加一個朋友,減少一個對手的智慧去思考,為以後的成功增加砝碼。

得饒人處且饒人,讓對方心存感激而不是懷抱怨恨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對日常生活而言,我們都會遇到諸多挫折,如果我們因此而心生怨恨,那麼就很有可能造成自己心理上不平衡而做出許多超越正常行為規範的事,甚至是一些極端行為。由此可以得出,怨恨是一種極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也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社會中的一些仇視行為會給他人與自身帶來傷害,所以這種心理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定、和諧。

這則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告訴了人們一個非常簡簡單的道理:雖然人們心中都抱有一點兒怨恨,但不會對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造成影響。只要你能夠豁達對待它,矛盾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事情也會順利進行,但是如果你刻意與之為敵,心中的怨恨一直放不下,那麼就會在仇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 海格力斯效應”。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對待怨恨的態度,既可以是積極的、肯定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否定的。從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角度來講: 若你對我有幫助,那麼我自然也會幫助你,這就是正面的、積極的; 如果你處處與我為敵,讓我心存怨恨,那麼我也會給予相應的回應,這就是負面的、消極的,極容易產生摩擦和矛盾。在日常生活當中,出現摩擦和矛盾實際上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我們都持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態,那麼心中的怨恨就會像一隻不斷在充氣的氣球,最後很有可能會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而爆發。相反,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時候,能夠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適當地去放對方一馬,對方會在心裡對你產生感激之情,而這種感激很有可能在日後對你有所幫助。

運用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方式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人們在行動之後,如果對自己行動所造成的後果有所瞭解和評價,那麼這種瞭解就會進一步強化之前所進行的行為,從而促使人們做出更多的類似之前的行為。這就是鼓勵所產生的心心理效應。受到鼓勵的行為如果是積極的行為,那麼就會繼續進行以求得事更大發展,與這種情況相反,如果人們的某種行為所收到的評價是負面的、消極的,即受到他人的批評時,人們也會積極地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使之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所以鼓勵和批評都能夠使人進步。

而在心理學的研究上,也有以“鼓勵”和“批評”為研究對象的案例,即“經典反饋實驗”: 當你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受到他人的表揚,一種是遭到嚴厲的批評,你會更傾向於選擇哪一種? 很顯然,正常狀態下的人們,大多數都會選擇接受表揚; 那麼換另外一種情況,在遭到他人嚴厲的批評和被其他人忽視這兩者之中,你會選擇哪一項呢? 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避免被批評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首要選擇,但是實際上的結果卻與人們的預測截然相反。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為了證明以上的結論,心理學家赫洛克設計了經典反饋實驗。實驗的對象是某一所學校的106名小學生。心理學家們將這些孩子分成了四組,這四組實驗對象每天要進行的實驗任務都是相同的,即每天進行15分鐘的加法練習,而且四組學生的練習題難度相同,然後持續進行5天時間。

這期間唯一不同的是,在每次練習之後,心理學家們都會查看四組學生的完成情況,然後給出完全不同的評價。第一組參加實驗的小學生在做完每日的練習之後,不論結果如何都會受到心理學家們的表揚。所以被稱為受表揚組。

第二組參加實驗的的小學生不論練習題目做得多麼出色,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所以被稱為受批評組。

第三組參加實驗的小學生,所做的題雖然會被檢查,但是卻不會接受到任何的評價,而只是讓他們靜聽其他兩組的學生接受表揚或者是批評,所以這一組被稱為受忽略組。

第四組參加實驗的小學生做完每天的加法練習之後,不但作業不會被檢查,也不會得到任何評價,而且,他們也不會聽到關於其他幾組的任何受到表揚或者是受到批評的消息,所以第四組被稱為受隔離組。

經過了連續五天的練習之後,心理學家們對這四組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了最後的測試。最後的測試結果表明,前三組的成績進步都比最後一組要明顯,並且在這進步的三組之中,第一組,也就是受表揚組取得的成績是最高的。但是也有令人不解的情況,那就是受批評組的成績,與另外兩個小組相比,進步速度竟然要高於那兩個小組。對於這種現象,實驗的設計者赫洛克作出了這樣的解釋:心理學家們對學生們的練習成果作出評價,這種評價是對他們每天辛苦學習的反饋,不論受到表揚還是批評,對小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反饋的效果。而受忽略組和受隔離組都沒有直接接收到評價,所以就沒有反饋現象。因此,由於及時接收到了反饋,所以能夠對自己的學習作出一定的瞭解和自我評定,這種自我評定能夠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進一步的推進作用,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反饋效應”表揚所起到的作用。從這個經典反饋實驗當中我們就可以得知,表揚的作用明顯要大於批評,但是批評也比忽視所起到的效果明顯。這樣的結論用於人們的日常人際交往中,也就是多多鼓勵和表揚他人,適當批評,不要忽視他人感受,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心理學家:改變頑固人的想法,爭辯不管用,何不試試讚美?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反饋,都是人們之間進行互動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徑。鼓勵與批評是反饋的常用手段能夠使交流雙方明確彼此的優點和不足,加深感情,增進共識,建立起穩固的人際關係。所以,在日常人際交往過程中: 多運用鼓勵的心理手段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而適當的批評也能夠言得他人的信任感,只有這兩種方式相互結合,恰當運用,才能夠使對方放下戒心,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和觀點,從而幫助你完善人際關係,建立廣泛的人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