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券商擬IPO“血拼”A股:多因素釀造證券業上市大年

上市券商數量的快速增長將成為當下資本市場的重要現象。

日前,已經在6月7日就完成IPO發行中信建投證券,正在等待其最後的上市掛牌日的到來。

而另一家行業“頭部”券商中泰證券也處於IPO在審狀態。

上述兩家券商上市後,意味著頭部券商將全部登陸A股市場。

與此同時,券商上市的主力軍正在向中小券商、區域券商轉移——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發現,2018年內已有5家券商完成過會,其中4家均為中小或區域性券商。

不過部分已過會券商也存在批文尚未下發的情形,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除部分券商存在股權結構等問題外,亦與券商股發行規模較大下,監管層對市場影響的顧及有關。

不過,更多中小券商的上市也將接踵而至。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發現,處於已過會未發行或未上市、在審、輔導期等狀態券商共達17家之多,佔目前滬深兩市存量券商股(申萬行業統計)的47.22%,為有史以來擬上市券商數量的峰值期。

我們認為,當下券商股密集衝刺上市,一方面是此前監管層要求證券業制定三年資本補充規劃的“落地”,另一方面也和當下證券業激烈競爭下的融資補血“剛需”以及做大做強資本市場的內在需求緊密相關。

| 三券商等候批文

擬IPO券商們的上市衝刺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6月7日,中信建投證券完成發行,而其上市日期也逐漸臨近,21世紀資本研究院同時發現,中泰證券也已處於IPO排隊狀態。

據證券業協會最新一期(2016年)的券商業績排名顯示,中信建投、中泰證券兩家待上市券商分別位列證券公司營業收入排名的第7位和第11位,均為行業頭部機構。

這也意味著上述兩家券商一旦步入上市階段,證券行業的頭部機構將全部在A股市場中亮相。

而在頭部券商的IPO幾近“圓滿”之際,券商IPO的主力軍正在從大型券商向中小券商轉移。我們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已過會的IPO券商數量已達5家,但除中信建投外,其餘4家均為區域性的中小券商。

不過其中一些已過會中小券商的發行卻並不順利。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上述5家券商中,目前仍有天風證券、長城證券和華林證券三家已過會券商,但至今未收到發行批文。其中華林證券早在今年2月6日就已過會,而長城、天風兩家券商的過會時間分別為4月10日和5月3日。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獲悉,上述券商部分批文尚未下發原因在於相關券商的股權結構有待進一步捋順清晰,但我們同時認為,由於券商股的發行規模也和當前IPO常態化及獨角獸企業、CDR發行需求升溫下,監管層對發行節奏對市場影響的顧慮有關。

“即便是中小券商,體量也比一般的新股規模要大,加上今年新股單家融資規模本來就不多,甚至不少都不超過5億元,所以這種情況下券商股上市對市場的影響通常會被監管所關注。”6月12日,上海地區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我們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三家已發行券商平均募資額達27.26億元,而2018年以來新股平均募資額僅為11.07億元(剔除富士康因素),更有22家新股發行募資金額不超過5億元。

這也意味著,一家券商股的發行募資金額與多家IPO企業的發行額相當,而通過批文適當調控發行節奏則有可能成為監管層的選擇,因而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中信建投證券發行當週僅有其一隻新股發行募資的內因。

| 券商上市“大年”

2018年無疑是券商股上市的“大年”。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發現,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各僅有三家券商IPO過會後,尚未過半的2018年,已過會券商達5家之多。

除上述已過會券商外,IPO在審名單中亦有多家券商處於排隊狀態。

我們統計數據發現,截至6月12日,目前仍有紅塔證券、國聯證券、中泰證券、東莞證券四家券商處於IPO排隊狀態,四家券商狀態分別是預披露更新、預披露更新、已反饋和中止審查。

業內人士認為,按照當前的發審節奏,上述排隊的四家券商今明兩年上會仍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券商上會審核的節奏是比較快的,如果沒有遇到特別重大的特殊情況,今明兩年,特別是今年內上會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上述投行人士稱。

此外,另有國開、華龍、國融、恆泰、財達、德邦、中銀國際、渤海、湘財9家券商處於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狀態。

考慮到當前輔導期大多在三個月到半年,上述9家輔導期券商也將大概率在今明兩年完成驗收,並加入排隊大軍。若加之當前排隊審核、排隊發行的擬IPO券商,截至6月12日擬IPO券商數量已多達17家。

假設上述17家券商全部完成上市,則A股上市券商股(含控股平臺)將達53只,這也意味著全市場超過一半以上的券商將完成上市。

券商密集衝刺上市的同時,也將大概率保持較高的過會率。我們統計了有史以來的券商上會結果發現,除2010年山西證券一度取消審核而後再度過會後,目前券商上市保持了100%的過會率。

“證券經營機構長期在對口部門的監管下發展,合規性相對可控,監管層對券商的瞭解程度也比較深,所以許多問題往往能夠在申報上市前就得到解決,這也是券商IPO保持高過會率的原因。”6月12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由於擬IPO券商數量較多,因此後續上會、過會的券商數量也將不斷增加,因此2018年也大概率會成為券商上市過會數量最多的一年。

不過我們同樣認為,伴隨著證券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上市券商達到一定規模後將停止增長,取而代之的是券商之間兼併、整合的增多。與此前一輪滿足國資“參一控一”內部整合不同,未來證券業的橫向整合將更具市場化的特徵。

| 多因素共促

多家券商紛紛排隊上市或進入輔導期,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現象,而該現象發生在2018年的當下也絕非偶然。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當前券商的密集上市與數年前監管層要求證券公司制定三年資本補充規劃的後續影響不無關聯。

2014年11月,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發《關於證券公司報送資本補充規劃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券商在年內製定三年資本補充規劃,要求各家券商三年內至少將資本金補充一次,而部分資本金較少或與業務規模不匹配的券商則需要每年補充一次。

彼時,證監會也一度鼓勵券商通過IPO上市、增資擴股等方式進行資本補充,以確保業務規模與資本實力相適應,公司總體風險狀況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

“在三年資本補充規劃中,不少券商都制定了上市計劃,不過2015年市場異常波動讓首發市場遇到了影響。”6月12日,一位接近中證協的擬上市券商董秘表示,“一些券商上市計劃也隨之後延,最終都落在了2017年和2018年。”

此外,不少券商通過場外方式增資擴股並引入外部投資者,而衝刺上市實現財務增值,也是不少券商戰略投資者的溯源。

“股東們都有著較強的上市變現需求,通過增資擴股引入的投資者更是希望能夠通過上市來變現。”上述券商董秘坦言。

券商通過IPO上市融資,也是其應對當下行業激烈競爭的內在需求。“券商上市具有滾雪球效應,越來越多的券商上市,其他券商就會怕彼此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此上市的急迫性也就越強。”前述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我們同時認為,當下券商上市也仍然符合監管層所鼓勵的發展方向。一方面,券商上市補充資本金,對於增強自身資本實力,防範金融風險有積極意義;而另一方面,發展直接融資、壯大資本市場,也需要作為中介機構的券商做大做強,而鼓勵其上市擴容正是重要的實現路徑。

此外,市場對於IPO常態化的適應,也為券商的密集上市創造了客觀條件。由於券商IPO通常都具有較大的發行規模、募資金額等特徵,因此其密集上市容易給二級市場帶來影響;而2017年以來IPO發審持續進入常態化階段,而IPO對二級市場的影響也被逐漸消解,因此市場對於更多券商股的上市具有了足夠的承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