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堰塞湖”一直是A股IPO的一個棘手問題,據廣證恆生指出,IPO“堰塞湖”在規模上於2016年6月達到巔峰期,IPO排隊待審企業數量一度接近700家,極大約束了國內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不過,這一情況如今已大為改觀。據瞭解,自從去年11月份開始,A股IPO申報與獲核准的公司數量就出現了下降趨勢。數據顯示,11月份僅有約30家公司IPO預披露,而此前兩個月這一數字均超過了70家。同時,今年上半年新增63家申報企業,較去年同期的220家出現大幅下滑。

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那麼,堰塞湖何以得到有效疏通,IPO申報與獲核准公司大幅下滑又將給券商投行帶來哪些影響,今天資事君就來與大家作一番探討。

審核加快、從嚴把關,化解IPO“堰塞湖”難題

IPO“堰塞湖”的疏通,源於多方面合力因素的結果:一是,自2016年3月開始,IPO審核步伐明顯加快。數據顯示,2016年4月到2017年9月期間,證監會累計審核538家,平均每月29.89家。2018年以來,在基數不大的情況下,平均每月上會企業數量也保持在了18.88家,實現常態化審核。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會的152家企業的平均排隊時間縮短至449天,相比於2017年498家上會企業平均534天的排隊時間已大大加快。其中,工業富聯、寧德時代、湖南鹽業、新興裝備、和順石油排隊時間不過半年,湖南鹽業從2017年12月27日申報稿首次公告到2018年1月16日上會更是僅用了20天。

二是,近幾年新股大量上市,2017年滬深兩市掛牌新股438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年份。具體來說,2017年上交所215家,深交所創業板141家,中小板81家,深交所主板1家,累計融資2351億元,IPO總量佔全球的近30%。

大量新股上市,有效緩解了IPO“堰塞湖”。

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三是,今年以來,證監會進一步從源頭上保證上市公司質量,嚴把資本市場入門關。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利潤規模較小的企業主動放棄IPO。

上週,證監會更新披露終止審查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北京友緣在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新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億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賽克思液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撤回IPO申請。撤單原因一為業績表現不佳,尤其是淨利潤、營收不符合市場預期,二為部分新三板企業存在多名三類股東,可能存在層層嵌套和高槓杆,以及股東身份不透明、無法穿透等問題,風險係數較大。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已有157家企業申請終止上市,遠超2017年全年的130家。

不過,需要注意到的是,當前堰塞湖僅僅是緩解,而非消除,據廣證恆生以今年來每月預披露企業均值、每月終止審核企業均值、上月待審企業5%的上會企業數量、50%過審率等指標進行估算後指出,IPO“堰塞湖”將持續緩慢釋放,今年年底規模將降至206家左右,2019年8月將進一步降至100家左右。

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那麼,堰塞湖緩解對A股市場將造成何種影響呢?業內人士指出,這並不意味著市場就此轉強,隨著A股擁抱新經濟,越來越多的獨角獸將加速上市,這些獨角獸所募集的資金抵得上好幾只中小創題材股,這樣的抽血效應對市場衝擊將會更加明顯。不過,經過獨角獸“歸家潮”的洗禮,A股市場必將更加成熟完善。

寒冬面臨洗牌,中小券商需轉型謀出路

在堰塞湖壓力逐步緩解之時,中小券商卻是一片蕭瑟景象。

今年一季度,監管層給出“主八創五”的窗口指導,要求券商保薦機構準備IPO現場檢查工作。監管層提出,IPO在審企業,近三年淨利潤合計需超過1個億,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不達標的企業將被迫撤材料或現場檢查;而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

新政之下,企業大規模撤回材料,申報材料數量也屈指可數,再加上極低的過會率,都讓券商投行感受到陣陣寒意。低迷市場環境下,中小券商不得不依靠組織瘦身、開源節流來節約成本,以便能熬過這個寒冬。

近日,東吳證券在無秘上被爆出正在進行一輪大規模裁員,包括入職一年的應屆畢業生。爆料者稱員工被迫提交辭職報告,並被拖欠8月份的工資。無獨有偶,國元證券也爆出三年內入職的員工全部都要去基層營業部,同時將進行考核,不通過則直接被開除。此外,申萬宏源證券去年底調整了薪酬制度,將薪酬分為基本薪酬和績效工資,績效工資佔全額工資的比例為20%-50%不等,導致一線員工的工資大幅縮水。

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資事君接觸到的一家中小券商保代李陽(化名)稱,原先談妥的一家企業,又突然撤回材料了,導致今年沒生意可做了,另外一家企業至少要等到明年才能上會,公司能不能撐到那時候還很難說,他已經在尋找其他出路了。

中小券商慘淡經營,大型券商則又是另外一番光景。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2018年以來75家企業的IPO項目,被39家券商瓜分,大部分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幾家頭部券商手中,其中排名居首的中信建投承銷家數達到44家,股權承銷金額也最多,為1381.36億元,另外54家擁有保薦資格的投行則顆粒無收。

而從截至8月28日披露的19家上市券商的半年報來看,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分別達14.21億元和10.04億元,同比保持8.92%和11.35%的正增長。中信證券也實現投行收入17.5億元,同比小幅下跌5%。很多中小券商投行收入則同比大幅下滑。

IPO“堰塞湖”得到有效緩解,中小券商卻正經歷最嚴寒冬!

上述數據意味著,券商的頭部效應愈加明顯,小券商的投行部門將會越來越難生存。

資事君瞭解到,為了能夠活下去,少數中小投行只好打價格戰,甚至賠錢也要做,而當前去槓桿帶來的股權融資低谷,未來三四年內都看不到反轉的希望。仍在生死線上掙扎的部分投行,屆時很大概率將會銷聲匿跡。

資事君認為,當前中小券商需要專注於中小企業的投行業務,因為這類企業大券商看不起,在其他券商追逐熱點的時候,努力培養自己儲備的熱點企業,伴隨優質中小企業成長,為這類企業提供全產業鏈和業務鏈服務,將會是業務突破口。

此外,2018年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以雲計算、高端製造、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為主要陣營的新經濟企業群體,成為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重要力量,券商投行應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如何支持高質量經濟發展尤其是新經濟發展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