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鬆綁」政策催熱殼資源 ST概念股飆漲

本報記者 董曙光 北京報道

繼“小額快速”併購重組審核機制、放寬配套募資用途、新增併購重組審核分道制豁免/快速通道產業類型政策後,近日中國證監會方面表示,將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由3年縮短至6個月,支持優質企業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

多位資本市場的專業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間隔期縮短意味著效率提升,賦予了IPO 企業和民間資本退出更多的操作空間,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活力,有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穩定股市,預計殼公司和中小市值股票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具體到行業層面,高端製造業、金融服務、TMT、生物醫藥等科技企業將會受益於此次政策調整。

此外,記者注意到,受近期利好政策影響,從10月22日至26日,滬深兩市的88家ST股及券商板塊持續走強。其中,券商板塊區間漲幅超18%,該區間內大盤漲幅僅為1.90%。

“縮短期限,有利券商和投行,所以這波券商行情就反映出來了。”一位不願具名的二級市場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對於“殼”資源的炒作只是短期的,行情真正起來時,還是要向其基本面靠攏。

促進優質企業發展

10月1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IPO被否企業作為標的資產參與上市公司重組交易的相關問題與解答》,明確表示對於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企業自證監會作出不予核准決定之日起6個月後方可籌劃重組上市。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表示,此舉旨在回應市場需求,統一與被否企業重新申報IPO的監管標準,支持優質企業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這其實反映出證監會以‘包容’的心態對待IPO被否企業,是容錯機制的體現,也是給被否IPO企業一個糾錯的機會,其最終目的是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股權融資,利好中小創企業。”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記者。

“從時間上看,證監會政策對IPO被否企業是利好的,但從審核要求上看,並沒有因時間變化而放寬,企業很難在6個月內解決實質性障礙,況且重組涉及借殼,等同於IPO。”江蘇一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董秘告訴記者,因很多IPO被否企業可能存在經營業績、股權糾紛、經營資質問題,且可能涉及刑事案件、獨立性的問題,其解決難度較大,不僅僅需要時間,可能還需要企業花費很大的整改成本;一旦IPO被否,其被否原因一定是長期存在。因此,企業的規範經營和業績還是最終的決定因素。

對於縮短被否IPO企業重組上市間隔期的原因,常德鵬表示,此前的做法對防範監管套利、維護市場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考慮到IPO被否原因多種多樣,在對被否原因進行整改後,不乏公司治理規範、盈利能力良好的企業,其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呼聲非常強烈,此次政策調整旨在回應市場需求。

而就在8個月前,為防止部分資質較差的IPO被否企業繞道併購重組登陸資本市場,證監會曾發佈相關問題與解答,對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設置了3年的間隔期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一季度可謂是IPO企業的寒冬,過會率創歷史新低。截至3月31日,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共審核IPO公司71家,其中32家通過,被否32家,通過率僅為45.07%。而2017年證監會共審核488家公司首發申請,380家獲得通過,IPO通過率為77.87%。

雖然企業IPO被否原因多樣化,但就首發審核被否原因看,持續盈利能力和財務問題是發審委審核的核心關注點,大部分企業因業績下滑以及毛利率、應收賬款異常等原因未能順利過會。

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夥人張澤傳律師表示,年初出的窗口指導意見主要是為了解決IPO堰塞湖問題,以此嚴厲舉措來勸退部分實力和意志不太堅定的IPO排隊企業。當前IPO排隊企業已經穩定在300家以下,基本解決了IPO堰塞湖問題,所以當初的政策目的已經實現。據證監會官方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25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託憑證企業269家,其中已過會31家,未過會23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19家,中止審查企業19家。

“按照此前證監會的規定,這些被否企業在三年內均不能籌劃重組上市,而在政策調整之後,這些企業就可以在短期內開始籌劃重組上市了。因此,IPO被否企業到可重組上市的時間間隔大幅縮短,為併購重組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大額標的。”張澤傳告訴本報記者,從最近兩年的盈利能力看,多數過會企業都是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規模超過1億元,且最近一年淨利潤規模達5000萬元以上。因此,那些盈利能力在IPO上市規模條件邊緣徘徊,以及整改後公司治理規範的被否企業,會受益於此次政策調整。

他認為,當前A股市場調整頻繁,為了讓股市重新恢復活力,證監會已經放開了併購重組的審核,故這次對重組上市3年間隔時限縮短為6個月,將有利於優質企業多途徑登陸A股,促進優質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政影響幾何?

“間隔期縮短意味著效率提升,賦予了IPO 企業和民間資本退出更多的操作空間,預計一級市場的活躍度也會增加。同時,對於二級市場來說,有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穩定股市,預計殼公司和中小市值股票將會上漲。”長期為IPO企業及收購兼併提供法律服務的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盛芝然律師表示。

此外,記者注意到,受近期利好政策影響,從10月22日至26日,券商板塊區間漲幅超18%,該區間內大盤漲幅僅為1.90%。“縮短期限,有利券商的投行,所以這波券商行情就反映出來了。”上述二級市場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張澤傳表示,本次縮短IPO被否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期限,百餘家企業可以重新開始籌劃重組上市,其中涉及的金額將超過千億元,而這將極大地推動著當前資本市場的復甦,投行的併購重組相關業務量也可以得到較大的恢復,而這對於券商板塊的估值修復則是極大的利好,當然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導致券商板塊估值修復。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縮短被否 IPO 企業重組上市間隔期,科創企業上市之路或更順暢,進而助力打通創投基金退出通道。

盛芝然認為,近些年來,我國在政策上支持科技創新,很多創投基金紛紛湧向此類Pre-IPO企業,目的就是在企業上市之後實現退出,獲取高額投資收益。而且,由於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IPO退出仍是創投基金退出最主要、最有效的渠道。新政策將使科技企業上市之路更加順暢,也將有利於機構投資者的退出,但根本上還是創新企業自身的質量要好。

張澤傳則認為,縮短間隔期,等於為企業登陸A股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故對於部分IPO被否但經整改後公司治理規範、盈利能力良好的優質企業而言,上市之路會更加順暢,而不僅僅是科創企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之前提到的“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科創企業的重組上市將更具有優勢。而且據統計,2015年以來IPO被否企業中,科創企業佔比較高,因此科創企業受益於此次政策調整的力度可能會比其他類型企業更大。

盛芝然表示,在推動資本市場活力方面,新政策拓寬了被否企業重組上市的通道,二級市場的調整也使中小市值公司增多,擴大了企業參與重組上市時的選擇範圍。券商板塊估值的修復也是資本市場恢復活力的表現,但考慮到國際國內的整體經濟環境,市場還要保持謹慎樂觀。

ST概念股瘋漲

記者注意到,10月22日至26日滬深兩市的88家ST股持續走強,其中,22日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在開盤時即封漲停,此後有多隻個股出現跟風漲停情況,當日收盤,ST股中出現漲停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5家,佔比高達62.5%。26日有74家ST概念股上漲,最高漲幅達到5.34%。

對於近日ST股集體飆漲的現象,上述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殼資源的炒作只是短期的,行情真正起來時,還是要向其基本面靠攏。

“今年以來大盤持續走低,個股股價大幅縮水,小市值公司數量增加,‘1元股’‘ST股’數量不斷上升,從殼股供給來看,似乎是一個借殼上市的絕佳時機。”就上述ST概念股上漲的原因,張澤傳解釋稱,由於證監會對直接申請IPO企業的淨利潤要求較高,導致有很多實際盈利能力並不差的企業被擋在了IPO的門檻之外。而這次對重組上市3年間隔時限縮短為6個月,且在當前IPO審核通過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審核週期平均半年或一年左右的現狀下,對於這些盈利能力在IPO上市規模條件邊緣的企業,借殼上市將是其重要選擇方案之一,而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導致殼資源的需求增加,ST股集體飆漲也屬意料之中。

他認為,由於近期A股市場的劇烈震盪,A股中市值低於30億元的股票已上千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殼資源的供給仍然較為充足。因此,上述ST股瘋漲的現象,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太長。

盛芝然表示,對於那些申報IPO被否的企業,若公司治理規範、盈利能力良好,可以通過併購重組彎道登陸資本市場。一方面ST上市公司有望收購優質資產提升自身企業價值,避免退市風險;另一方面,如果ST股沒有資金引入新資產,也可能被反向收購借殼上市,而合適的“殼”資源目前市場還比較稀缺,所以出現ST股集體飆漲的現象。但在目前市場情況下,投資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