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到運城第二天,朋友弄了個小中巴,帶著我們兜了整整一天,看看運城留名青史的一些景緻——這倒不是胡吹,其中不少還上過課本。傍晚回來的路上,車上幾乎人人睡去。朋友說要請我們見識一番地道的運城菜,起碼我聞聲即醒。他又補充了一句,運城美食太多,一餐是吃不完的,只能儘量點些能代表的。我心裡一聲感慨,這已經夠可以了!

席設黃河大廈一家晉味餐廳。黃河大廈曾經是運城第一高樓,後來發展速度漸快,高樓大廈漸多,才把“第一”的名號讓了出去。不過,設在大廈的這個餐館,內飾仍很氣派。按理說,這種正兒八經的宴會沒啥吃頭,但這回遇上的畢竟大多是沒見識過的當地美食,大家吃得仍很來勁。而且,朋友頗通食趣,每上一道菜都講解一下,或做法,或來歷,或特異之處,說得眉飛色舞,很是助興,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食量未免實現了正增長。點的菜架屋疊床,但也吃了個七七八八。這我很有感受,在南寧時宴請北方來客,當然挖空心思想讓他們吃點南方特有的美食,但常常遇上一種尷尬——總會點到一兩個他們難以下嚥的菜。請客到這份上,臉丟到家了。所以,每逢宴席,只要桌上的菜都動過,我就認為成功了一半。運城這餐,所有的菜都動過了,還不時有人稱讚。朋友頗為自許,得意地問我如何,我脫口而出:“好啊,所有的菜都不鹹!”話說出來我當然就後悔,太口不擇言了,這不是評價菜味的用語。就像我外甥,經常也發些評說我書法的高論:“舅舅寫字真好,夠黑!”這種稱讚,我是不願意接受的。

我內心對運城晉南菜的完整評價,應該是這樣:很好吃,而且口味不像一般北方菜那麼重。

好吃不好吃,後面細說。但運城菜味不鹹,確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印象中,北方走過不少地方,共同的一點就是做菜下鹽特別大方,有些地方的菜,鹹得我要拿開水涮。南北相隔遙遙,口味有差別是正常的,北方人吃南方菜,也免不了會發出魯智深剛出家時的抱怨,“嘴裡淡出個鳥來”。但北方地區的食鹽攝入量遠超南方是不爭的事實,營養學會推薦每天鹽攝入量為六克,但北方地區常常是二倍、三倍之多。離運城高鐵行程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西安,菜味就鹹得常常讓我受不了;山西本省北部的大同一帶,也是鹹得不得了,濃油、味重本就是晉菜的主要風格。

初嘗運城菜,發現味道還比較清淡,甚至還有幾道菜有明顯的甜味,顏色也明豔,當然有點驚喜,乃至於脫口先誇獎這菜不鹹。在這一點上,我有些個人見解,北方人喜歡吃香的,食物的香味從油脂上來,所以北方菜油鹽重,香味遠遠就散出來;南方人則喜歡鮮味,講究原汁原味,所有調料配菜務必以不掩蓋食材本味為界線,所以口味顯得清淡。

後來才知道,以山西為發源地的晉菜菜系,選料樸實,烹飪注重火功,成菜後講究原汁原味,擅長爆、炒、熘、煨、燒、燴、扒、蒸等多種烹飪技法,基本風味以鹹香為主、甜酸為輔,歷史上影響勢力強勁,大約分為南、北、中三派,地域特點明顯,風味特色各異。運城一帶的晉南菜,基本風味以鹹香為主,甜酸為輔,口味偏清淡,重於辣、甜、微酸,菜餚擅長熘、炒、氽、燴、燻、湯、滷、燒、燜、蒸等技法和湯汁菜餚,與晉北重油重色大相徑庭。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過油肉

說起晉菜,過油肉絕對是被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但是正宗過油肉到底怎麼做?恐怕能準確說出來的還真不多。這個晉菜招牌,最初是官府名菜,歷經改進,形成了一套精緻考究的工藝流程。就在山西境內,過油肉做法也各有差異。不過,大概也就是將豬肉去淨薄膜、白筋和脂油,切成斜方形片,加黃醬、花椒水、醬油、鹽拌勻醃漬大半天,冬筍、黃瓜切同樣大小,木耳、蔥、姜、蒜瓣切碎片,雞湯、紹酒、味精、醬油、溼澱粉調成芡汁,旺火下豬油,燒五成熱時放肉片,迅速撥散,用漏勺撈起瀝油,此即為過油。再下豬油將蔥片、薑末、蒜片煸出香味,倒入過好油的肉片,用醋烹一下,倒人調好的芡汁顛炒,淋油出鍋。過油肉片平整舒展、光滑利落、不幹不硬、色澤金黃,吃著比較開胃。我家小區樓下商鋪原開有家山西面館,兼賣一些炒菜,這過油肉算是主要角色,但吃起來不是肉片硬得發渣,就是芡汁濃得粘成一團,還澆一大勺明油。而且,過油肉最講究的是用醋,這可家的過油肉,聞不到醋香,卻酸得掉牙,吃過一兩回就沒什麼意思了,明顯比運城吃到的差太遠。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炒晉糕

比如桌上一道炒晉糕。晉糕也稱切糕,是山西、陝西常見民間小吃,是以江米(廣西人只認得這是糯米,沒有江米這個名字)和紅棗為主材料的一種糕點。做法是將糯米侵泡後,倒進鍋內加水煮,水熱後就不斷攪拌,熬的差不多熟了後,蓋緊鍋蓋燜上一會兒,開蓋將基本熟了的米,按一層米、一層煮熟的紅棗另置盆內,上鍋蒸半個小時候左右,就成了香香軟軟的晉糕。吃的時候還可以再蘸點白糖,吃在嘴裡順滑甘甜,嚼起來也很勁道。做炒晉糕時,要多下油和糖一起猛炒,炒出來亮津津的,又香又甜。如果在南方,就這是一道不錯的甜點,完全可以在廣式早茶上供應,喜甜食的人,估計會吃得樂不可支。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石板涼粉炒饃

有道菜,石板涼粉炒饃。就算是南方人,也知道饃大約就是饅頭,涼粉也不少見,但兩樣可以當主食吃的東西炒在一起,就沒見過了。問了一下,做法並不複雜,多下油,燒熱後下豆瓣醬,加薑末炒出香味,把饃掰成大塊下鍋煸炒,吸足紅油後,放入涼粉塊,加調味料再炒分把鍾,待涼粉入味即成。吃起來,口感很難形容,覺得陌生,饃炒過後竟很有嚼頭,涼粉看作頗像牛筋,牙一碰就化,這兩種口感怎麼湊一起了?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擺在櫥櫃托盤上的滷羊拐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滷羊拐我們點了五根,裝了兩大盤

滷羊拐算是大菜。剛進店時,我在大堂溜達,看到這東西就很有氣派地擺在大堂一個玻璃櫥櫃裡,用個托盤裝著厚厚一摞。櫥櫃底下一口大鋁鍋裡,還泡著大半鍋。知道我們的食量,朋友只點了五個,但也只是吃了一半多。奈何這麼明目張膽那麼一大坨肉,南方人多半是吃不消的。朋友說,他們自己吃,起碼每個人來一條。有次招待德國專家,他原說不吃羊肉,但看著每人都抱著一條羊拐啃,無聊之中也抓了一條,啃了起來,而且當場發現真趣,吃完後又抓起了另一條。我想,洋鬼子本來就屬肉食,他當然有這個肚量。我們中國南蠻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當然消受不了啦。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紅燜黃河大鯉魚

同樣擺在櫥櫃裡標榜的,還有一垛紅燜黃河大鯉魚,櫥櫃旁也照樣裝著半鍋,服務員還用勺子撈起來給我拍照。黃河沿岸,大多有大鯉魚的說法,說起菜式來源,也往往和“登龍門身價百倍”牽扯起來。不過,黃河鯉魚以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確實聞名全國,歷史上曾作為貢品上貢,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營養、經濟價值很高。北方人吃魚,喜歡紅燒或香煎,就是要吃香的。我們在運城吃的鯉魚是怎麼一個紅燒法,不甚了了,但一般紅燒做法,無非是將魚煎炸至兩面金黃,下油燒熱後炒香薑片、蒜片、辣椒片和大料,再放入煎好的魚,加料酒、醋、糖、五香粉等調料,倒入適量開水燉制,收汁後撒上香菜蔥花出鍋。人有燒法,是把魚兩面蘸上乾麵粉拍牢,油燒熱後入鍋,一樣煎至兩側金黃,加湯加醋加料酒,倒入滾水烹至熟透入味,收汁撒香菜段出鍋。我們吃的這條大鯉魚,是糊了麵粉的,但在飯店裡,只能早早做好,一大鍋湯泡著,等待客人點用。對南方人來說,如此烹製,吃起來是很香,但口感有些發柴,甚至感到吃不出魚味兒來。假使矇住洪七公的眼讓他猜,他未必能猜出是什麼魚。兩廣人喜歡清蒸或清燉,這種清燉的辦法和北方有所不同,講究的是把魚肉燉得鮮嫩,魚湯非常鮮美。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醬梅肉

席間還上了一道醬梅肉,也是有名晉菜。相傳晉商常家的創業始主常威。常威讀書時吃飯時常將菜裡的白肉挑出。一次有人給他送來一罐醬豆腐,常威靈機一動將肉蘸醬豆腐吃,果然鹹香不膩了。後來成了一道名菜。醬梅肉是將五花肉切薄片長條骼下醬豆腐、蔥姜、糖醃製後碼盤蒸熟,吃起來不柴、不膩,香爛醇厚,色澤紅潤,入口醬香。這道菜一般都配有白饃或荷葉餅,裹著肉吃,有點像陝西肉夾饃,但味道要鮮美得多。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小米野菜燴丸子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芝麻鹽菠菜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原味烤豆腐,我差點當成了烤芋頭片兒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汾酒牛肉

說來南北飲食的差異是很明顯的,比如頭道先上的小米野菜燴丸子,類似南方的羹湯,但吃起來像是菜或主食。菠菜灑了厚厚一層芝麻碎,很香,南方大多直接炒或焯後涼拌。運城豆腐、豆乾有名,我們點了一道烤豆腐,看起來像烤廣西盛產的芋頭片兒,蘸著椒鹽吃,爽口之至。這些做法都讓人開眼界。滷牛肉片是加了山西名酒汾酒的,有異香。總之,很開眼界。有分別並非說南北飲食哪裡更好,無非就是一個習慣問題,其實各有擅長。出遠門水土不服,其實包含著一個內容,就是不適應異鄉的飲食。當今時代人員、物資交流方便,人們有著史上從無的便利外出品嚐各地美食,很多地方美食也迅速傳播到南北各地。在飲食上,人們享有了更充分的選擇。好吃不好吃,看自己的感覺,覺得好吃就多吃些,覺得不好吃就不吃,沒誰勉強你。但我覺得有機會見識一下各地美食,總不至於損失什麼。至於網上經常有人胡噴,除了他家的菜,其他都是不好吃的,我不贊同這種態度。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拌河東三絲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河東涮牛肚

一邊吃喝,朋友一邊侃侃說來,真是長了不少見識。甚至最好的小米在晉中,但他們也常買不到真貨,都扯了出來。這晚上,我耳朵的收穫,要比嘴巴大。比如,拌三絲為何叫河東三絲,因為運城古稱河東,名人輩出。唐代政治家、文豪柳宗元是運城人,人們常稱他柳河東。還有一道內套鋼桶的小木桶裝著的涮牛肚,全名也叫河東涮牛肚。這道涮牛肚用的是芝麻醬來涮,所以賊香。可見,河東這個詞是有分量的,由不得不再三引用。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鮮豌豆糕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拌皮凍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燴娃娃菜

運城是個人文薈萃之地。現在的讀書郎,學問紮實的沒多少了,雖從課本和甚至電視劇裡,總還知道一些大人物,名字也震得他們耳朵嗡嗡響,但這些大人物出生於運城,憑他們那點小學問就未必能夠知曉。簡單列舉一下,五帝之一的舜帝、治水的大禹、春秋思想家荀子、助越王滅吳的春秋商業精英陶朱公范蠡、戰國名將廉頗、主張連橫合縱的戰國縱橫家張儀、漢代史學家司馬光、三國名將關羽、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唐代詩壇奇才王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留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唐代詩人王之渙、唐朝大將薛仁貴、著《資治通鑑》的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劇家關漢卿,這些都是讀書郎應該知道的。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西廂記》裡張生和崔小姐約會的西廂房,便在這普救寺

人說陝西地下文物多,山西是地上文物多,但從運城一地來看,就有二十四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多的。全國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就在境內,首都聖地芮城永樂宮是罕有的藝術宮殿,相傳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係;《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以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聞名的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著名的中國死海運城鹽湖,均在這裡。近年來受電視劇影響,山西的晉商豪宅大院引人矚目,紛紛成為旅遊熱點。但外地人往往只知道喬、王、常三家大院,朋友帶我們看了一個還未開發完的李家大院,據說面積比其他大院都大很多,裡面的房子簡直像迷宮,讓人歎為觀止。前些年才出土的黃河大鐵牛,尤其讓我開了眼界。在我國首次發現的黃河古渡口遺址浦津古渡邊,留下了四尊唐代開元鐵牛,分別為四十五噸和七十噸重各兩尊,原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為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國內外極為罕見。

讚揚運城菜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不鹹

兩對黃河大鐵牛,大的七十噸,小的四十五噸,看得出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