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很有道理?

心理學歷史上的很多經典研究都是很反直覺,反常識的,例如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實驗等等。經典的我就不再贅述了,各種教科書比我講得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那我就說說近段時間讀到的一個挺違反我個人直覺的一個心理學研究吧,雖然結果可能稱不上“不可思議”。

那就是:表揚孩子有時未必是一種明智的教養行為。

一般來說,當孩子做了很好的事情,家長通常會表揚“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不正確的表揚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表揚孩子“聰明”可能使孩子變得不誠實

在這裡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一下:表揚(Praise) 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特質表揚(ability praise ),即誇獎孩子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特質,比如聰明。二是

過程表揚(performance praise ),即表揚是針對行為或成功事件本身。以前的研究發現,與過程表揚相比,特質表揚可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激發孩子的虛榮心,做出更多不道德行為從而獲得他人更多的讚揚。所以研究者就想知道,不同的表揚方式是否會增加孩子的說謊行為。這項研究是由我們的“女神老師”趙立團隊與加州大學的Heyman教授合作完成的。

研究是借鑑了說謊領域非常經典的窺視範式(Peeking Paradigm),被試是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的3歲(3.62 ± 0.27;71男,79女)和5歲兒童(5.38 ± 0.33;78男,72女)。首先是預實驗,目的是考察孩子的數字理解能力。實驗任務是一個猜謎任務,即給孩子呈現6張寫著3-9(6除外)的數字卡片,問被試卡片上的數字是大6還是小於6。正式實驗有六個trials,實驗條件分為三種:然後,他們被隨機分配到三個條件(每組50人):在能力條件下,孩子們被告知,你是如此的聰明(You are so smart.);在表現條件下,他們被告知,這次你做得很好(You did very well this time.)。在基線條件下,沒有給予表揚。在實驗者和孩子中間有一個擋板,實驗者手中有一種特殊的卡片,一面的數字大於6,另一面的數字小於6,且一面為紅色數字,另一面為黑色數字。實驗任務是讓坐在對面的孩子猜測實驗者手中的數字大於6還是小於6,或者是紅色數字還是黑色數字。然後孩子被告知,六個試次中,只有至少三個試次都回答正確,才會得到禮物。在前五個試次中,不管孩子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壞壞的”主試會告訴孩子有兩次回答正確,三次則沒有回答正確。也就是說,孩子能不能得到獎勵,就看第六個試次了!但是第六次中,主試會接到一個電話,並藉故離開一分鐘,走之前告訴孩子不能偷看卡片的內容,且讓孩子保證他們一定不會偷看。在離開的一分鐘裡,會有隱藏的攝像頭拍攝孩子們的行為。


結果發現,不同的表揚和性別可以顯著預測被試的作弊行為。被特質表揚(即,“你真聰明”)的兒童出現的作弊行為會顯著多於其他兩個組,並且男童的作弊行為顯著多於女童。如圖所示。

有哪些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很有道理?

所以,表揚兒童雖然是一種積極的事情,但是也要分情況,多對孩子的具體行為進行表揚,而不是一句敷衍式的“你真聰明”,不然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聰明反被聰明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