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麻姑仙洞記

文/陶建軍

遊記:麻姑仙洞記

麻姑仙洞一直是處令我我驕傲和自豪的風景名勝。

其原因一是因為這裡是我的家鄉。小學的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到麻姑仙洞的山上春遊,那時,學校春遊是要求學生寫作文的,有回我的作文是這樣寫的:“昨天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我們排著長龍似的隊伍,唱著嘹亮的歌兒,邁著整齊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到仙姑洞去春遊……”我的語文老師,他可是資深的語文老師,麻城張家畈鎮人,姓彭,在“長龍似的”幾個字下面畫了一條粗粗的紅線,還在班裡表揚我,作文寫得好!

原因之二是,我們這裡麻姑仙洞的“麻”竟然是我們“麻城”的城名的由來,這自然是讓我們這些小孩子臉上很有光彩的事情。那時的我們是這樣想的:要是沒有我們這裡的“麻姑”,那“麻城”該叫什麼?在那時那地,這也是我們擔憂的問題之一。無怪乎老年人那時候總說我們長得瘦,原來是我們鹹吃蘿蔔淡操心,操心的過多!

原因之三是,小時候,城裡學校的孩子,春天裡常常到麻姑仙洞春遊,這讓我們這些農村娃,心裡很是受用,原來農村也有城裡的孩子心儀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麻姑在我們的心裡可是奇女子:麻姑是東晉北趙石勒部有名的殘暴將領麻秋的女兒。由於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役使百姓築城時,晝夜不息,只有到雞叫時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學口技,常常拍著簸箕學雞叫,這樣別的雞也就跟著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後來被他的父親發現,麻姑因為害怕父親打她,便逃到仙姑洞修道,最後從橋上升天成仙。

在我的家鄉,實際上還有許多與麻姑有關的勝蹟,在虎形地水庫有個幽靜的小廟叫做檀樹庵,據說當年麻姑被父親追趕的時候,曾經在那裡暫時避難。原來五林中學旁邊有一口水井,這口井甚是奇特,無論天干天雨,水井裡的水總是滿滿的,可是又不溢不流,清澈甘甜。讀書的時候,我們全校學生都是用這口水井裡的水淘米蒸飯。有時候,口渴了,就用手捧上幾捧,過足癮。夏天裡,我們還喜歡在酒瓶里加點糖,然後灌上一瓶子井水,這可是降溫解渴的好飲料。老年人告訴我,麻姑得道成仙以後,她的腳盆就是遺留在這裡,化為水井,造福後人。

遊記:麻姑仙洞記

我們曾一直幻想,如果能像麻姑那樣成為一個仙人,在飄渺的空中自來自去長生不死,那該是多麼浪漫的事情,那時,我們喜歡遊覽麻姑仙洞也許僅因為此,至於麻姑仙洞作為麻城的八大風景名勝,倒是不敢恭維的,到處破破落落,除了松樹就是翠竹和偶爾從我們面前跳過的松鼠,山腰上那一座破落的廟宇,嚴格的說那不叫廟宇,只是一座空空的四合院式的房子而已,裡面什麼也沒有,並沒有激發我們的興趣。後來我才慢慢的知道,那裡原來是一座古廟,可是被當作“四舊”給破了。說真的,喜歡探奇的我們,那時真是非常遺憾,那廟裡到底會有一些什麼,我們也曾經做過許多猜測,只是猜猜而已,不可能知道端詳,人們似乎對這件事也是諱莫如深,時至今日,我們倒是理解了大人們的心思,在那樣的年代裡,誰不害怕帶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1987年,在師範學校將要畢業的時候,我班同學18人,曾經來到麻姑仙洞山腳下的五林中學、五林小學實習。那時的我們年少春衫薄,意氣風發,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實習期限,但是我們曾經多次登上麻姑仙洞所在的山上。從山麓到山頂,我們幾乎總是奔跑。在那茂密的竹林間的小道上,曾經留下了我們青春的笑聲和歌聲。至今還記得,那年清明節,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幾個人雨中游麻姑仙洞,山中的林霧如同薄紗,林竹之中,小鳥在歌唱,嘰嘰喳喳。繁密的竹林,只見一片如壁玉石般的瑩綠,這一片巨大的竹林,若要從空中俯視它們,那就像一塊玉壁鑲在了這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土地之上。筆直的竹子上,因為雨珠的滋潤,泛著點點的光。鬱郁蒼蒼的竹林,如同仙境一般。

我們登上山頂,在鳳女朝雲的巨石邊,盤腿而坐,那一股股霧氣向上升騰起來,在霧氣中,我們都成了神人!

時代的列車在飛速的向前進,家鄉的人們有了更多思想上解放,到了八十年代,大集體的呆板以及無奈在人們的生活中慢慢的消除,家鄉人們有了更多休閒的時間和自由,每年的元宵節,我們的鄉親漸漸喜歡到麻姑仙洞遊玩,他們叫做“蕩元宵”,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所說,“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元宵節的麻姑仙洞山上、石階上,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人們,說說笑笑,打打鬧鬧,是自在,是舒坦。

我也常常隨著大夥一起體會著一份悠閒與快樂。至於其他,我們想都沒想,至今我也說不清楚,是沒有想還是沒敢想。

後來,我離開了故鄉,對這個美麗的地方,只是偶爾在因特網上,搜索麻姑仙洞。我知道了,麻姑仙洞,那渺小的山洞,不僅是留在我的記憶裡,還留存在當年湖廣填四川的人們的記憶裡,四川移民的家譜中,有很多都提及麻姑仙洞,那一刻,我分明感覺到,麻姑仙洞已經不止是家鄉的一處風景,她應該是一個被很多人牢牢記住的標誌,也許是他們心裡和夢裡是不能捨棄的圖騰和家鄉。

時光一晃過去多年,同齡人邀約我重遊了這個家鄉的勝景,我們再次尋訪麻姑仙洞,五腦山已經被人們打理得如仙境一般,參天的修竹,夾道的桃花,漫步石階,好像走進了武陵源;群山逶迤,松濤陣陣,彷彿登上了蓬萊仙島。仙姑洞下面的靜月宮修舊如舊,兩條巨龍鱗爪飛揚,廟內香火繚繞,神像栩栩如生。

我的記憶中,近月宮,原來是叫做近月古寺的,這是個多麼浪漫、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呀。近月,接近月亮,可以想象,在月光皎潔的夜晚,僧人們在寺中漫步,或者隱居於此的文人騷客,說不定也在這皎潔的月光下漫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不定也有蘇軾“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長大後,我曾經翻閱過一些資料,自隋唐以來,到過麻姑仙洞的文人不少。據傳說,顏真卿來過,李白來過,或許他們也曾在這裡,把酒對月,吟詩作賦吧!

我們站在近月宮門口,在這茂林翠竹的合圍之下,盡情享受這清新的空氣,真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看著近月宮小廣場下,有間土磚黑瓦的小屋,同行者說:這真是竹林深處有人家。

自然,我們想起了常建的那首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如今的近月宮裡,麻姑被鑄成神像,享受著人們的供奉,近月宮裡的一切古色古香,給人一種神聖之感。

一切將人們帶進遠古時代,此景此情怎能不吸引遠近遊人到此觀光?那幽靜的山林怎能不沖刷凡塵的雜念?那清澈的泉水怎能不淨化攪渾的心靈?山花含媚,夕照成煙,古寺鐘聲陣陣,牧童仙歌聲聲。置身幽谷,誰不臨風浩嘆,嘆仙姑慈悲情懷?誰不舉杯高歌,歌上蒼饋贈人間仙境?

家鄉的勝景讓我刮目相看,她已經不是那種甘於寂寞,靜靜躺在五腦山懷抱的小家碧玉,她正以開闊和大氣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山下的賓館,山腰的廟宇和仙姑洞的雕塑分明告訴我,沉睡千年的麻姑仙洞,正在甦醒。纏繞在五腦山上的盤山公路已經開通,將仙姑洞和麻城道教聖地帝主廟連為一體,山上的遊人如織,山下的開發工地如火如荼,走在山間的羊腸小徑,一切讓人感到生活的悠閒和富足,一切讓人感到社會的繁榮與祥和,千年麻姑如泉下有知,當欣慰於蒼天。

看著家鄉風景名勝地的變化,我笑逐顏開,同行的朋友對我說:“這是仙境了,你老了以後,就在這裡終老天年,應該是一大快事!”我笑說:“只是不知仙姑是否看得起我這無名小卒了!”

可是我心裡卻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人們的思想解放,不會有今天的麻姑仙洞了,我多想有機會在五腦山的懷抱裡與麻姑實現人與仙的對話,恐怕麻姑會說,今天的人們才是真正的神仙!

遊記:麻姑仙洞記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