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這是InnoTalk記錄的第112個故事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應該都曾有過一隻“插翅難飛”的風箏。

不管你怎麼拋向高空,還沒來得及放線,風箏就已經癱倒在地。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向上拋”、“跑起來”、“放線”、“收線”......回想起這些詞,好像還能帶著那時候的衝勁,在心頭掀起陣陣波瀾。

這樣純真的回憶,大概是記憶中最燦爛的色彩吧。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的童年都不再有過風箏了。而那些做風箏的人,卻依舊執著地傳承著這門技藝。

也許在我們眼中,一個風箏不過是一張紙和幾根竹子,有何好傳承的?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然而,風箏並不是我們以為的消遣之物而已,它是一門沉澱了千年的傳統手藝,它的出現甚至和我國眾多傳統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二千四百年前,墨子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了一隻木鳥,雖然只飛了一天就壞了,但這隻“木鳶”,卻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隻風箏。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坊間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後來人們在風箏上繫上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於是有了“風箏”。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再後來,風箏遇到了曹雪芹,竟然被寫成了一部史料。

這一代文學巨匠不只寫書吟詩,還是一位做風箏的行家。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他把自己數十年扎制風箏和放風箏的經驗體會都寫進了《南鷂北鳶考工志》。

古時南方稱風箏為“鷂”(yào),北方謂“鳶”(yuān)。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曹雪芹的風箏以北京雨燕為形象,因此稱為“扎燕”風箏。

雨燕是一種候鳥,它們比常見的燕子體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細縱紋,外觀呈流線型。

在北京這座古老皇城之中的城樓,曾經是雨燕最主要的棲息地。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令人驚歎的是,曹雪芹把風箏擬人化,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家族。

要知道,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鴨擬人化做法也不過50多年,而我們的風箏擬人化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肥燕”代表持重成熟的壯年男子。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瘦燕”代表千嬌百媚的成年女子。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比翼燕”代表恩愛的夫妻。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半瘦燕”代表喜動好勝的少年。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小燕”代表活潑天真的兒童。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雛燕”代表牙牙學語的胖娃娃。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而這個家族,不是一般家族,它寄託著曹雪芹的理想和世界觀。

例如《比翼燕畫訣》說“偕隱豈邀名,澹泊實素志”,便明顯地表現了一種陶淵明世外桃源式的隱逸思想。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只可惜這本著作在當時落入日本人之手,是幾位老先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竭力抄錄才得以傳世,但仍舊殘存不全。

有一個人,參與了一項歷時30多年的偉大工程——複製《南鷂北鳶考工志》手抄殘本上的風箏。

他曾說,“我今年90了,愛做風箏愛做了一輩子。”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他便是北京風箏製作藝人中的翹楚,

費保齡。在做風箏的人中,他佔據了很多個第一:

以個人製作的風箏進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的,他是第一人;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在中國美術館辦個人風箏展的,他是第一人;

由中國郵票公司出版風箏郵票的,他是第一人;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以風箏製作技藝入選北京工藝美術大師,他是第一人;

因風箏被國家命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是第一人,而且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費保齡

從六七歲開始,費保齡就喜歡放風箏。後來因為賣風箏的人少了,他便開始自己做,做完了就到天安門去放風箏。

那時候的天安門,漫天飛舞的風箏,一定很美吧。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1963年的春天,費保齡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開始與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孔祥澤一起整理和複製《南鷂北鳶考工志》中的“扎燕”風箏。

當看到孔祥澤謄抄版本上的畫訣,費保齡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照著畫訣做出了幾隻風箏。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扎燕風箏包含“扎、糊、繪、放”四種技藝。

扎,指扎框架。整個框架的好壞決定著風箏的好壞,也決定著一個風箏能否起飛。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扎燕風箏的框架是由竹子構成的,因此要先劈竹,把竹子劈成二尺到一丈二不等的竹條。

然後開始刮竹條,將原本厚度不一的竹條刮成所需的厚度。再用火烤,使竹條更加容易彎曲成所需要的形狀。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用細線將各部分竹條綁在一起,這一步十分考究算學和物理學。

在整個骨架做好之後,還需要“糊”。過去糊扎燕,主要用高麗紙、棉紙、桑皮紙,特別講究的採用絹。後來有了無紡布、尼龍綢、撕不爛等等。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糊好的風箏,等到膠水乾透後,用毛筆調和好水粉顏料,就可以開始對風箏進行繪圖了。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有句話說,真正能夠傳承曹氏風箏的人,需要具備非常深厚的國學底蘊、美學底蘊。

如果細看每個風箏上的圖案,會發現上面有著很多中國傳統紋樣,並且每個紋樣都寓意豐富。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就如這一隻風箏,腰栓上的紋樣為盤長錦,畫五道寓意“五常吉祥”。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這一紋樣其實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雲雷紋,是原始青瓷、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文硬陶上的主要紋飾。

而這一紋飾,發展至商代晚期,就很難再見到了。到了漢代,雲雷紋隨著青銅器的衰退也逐漸消失了。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而比翼燕上,紅藍相交的鯉魚寓意禮遇,兩燕的爪子共抓連理枝寓意夫妻恩愛,雙翅及胸部還畫有枝繁葉茂的紅綠牡丹,代表著富貴吉祥。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看過很多扎燕風箏就會發現,黑、紅、藍、綠、紫這五種顏色是最常用的。

而在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中也有這五原色,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了我們所知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扎燕風箏所有圖案都不是簡單的紋樣,而是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感情色彩與理念,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示最本質的東西。

這也是扎燕風箏獨有的靈魂氣質。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在完成所有扎制和繪畫工作後,還需要試放風箏,如果飛得起來,這樣的風箏才算完成了製作。

老先生說,製作一個扎燕風箏,要一個禮拜的時間。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當意識到扎燕風箏傳承的重要性之後,費保齡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了銀行工作。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1996年,鑑於費保齡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2004年北京奧組委將費保齡設計的曹氏雛燕風箏選作奧運會制定商品。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放的風箏,採用了費保齡四世同堂風箏圖案。

北京扎燕風箏的代表——福娃妮妮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有一本書,在2007年德國萊比錫世界圖書博覽會上,被評選為“世界最美的書”。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書上有費保齡所繪製的七十三幅扎燕風箏圖譜加上說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現的吉祥涵義,還有孔祥澤提供的畫訣、扎糊訣等工藝。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為了這本“世界最美的書”,費保齡老先生不辭勞苦。當這本歷時9年的書終於面世時,老先生一下子哭出來了。

他說,“這下有更多的人知道北京扎燕這樣的好風箏了,沒有比這個更讓我開心的了。”

風箏遇見曹雪芹被寫成了史料,書冊流失卻仍有後人在傳承

費保齡老先生收過很多徒弟,但到如今還在做風箏的人卻屈指可數,承襲曹雪芹風箏技藝的老人們也相繼離世。

這一門千年技藝,陪伴了我們走過那麼多尋常歲月,難道如今只能沉睡在美術館之中了嗎?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