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端午

綁綵線,戴香包,吃甜醅,點高山,看大戲,是我童年端午抹不去的五大儀式。

從古至今,端午更是各位文學大家筆下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

施耐庵《水滸傳》

“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鬚,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裡,出百般舞態嬌姿。”

綠色的艾草和紅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還有角黍,也就是粽子,營造出了濃烈的端午氣氛。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宋朝時期對端午節的重視,體會出其中的一些民俗。端午節,宋人不是侷限於初五這一天,而是從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著叫賣端午“節物”的人,“節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物品。這幾天的叫賣,是一種渲染,一種推波助瀾。

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日,人們把“節物”陳於門首,用茶酒供養,舉行祭祀活動,以及一些其他活動。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曹雪芹《紅樓夢》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中第一次寫到了端午節,賈寶玉的本家侄子賈芸為了能在賈府內謀得一點差事做,就在端午節的時候給王熙鳳送禮。賈芸借了銀子,買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來孝敬王熙鳳,賈芸對王熙鳳說道:“往年間我還見嬸子大包的銀子買這些東西呢,別說今年貴妃宮中,就是這個端陽節下,不用說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接著,《紅樓夢》中又寫道,“鳳姐正是要辦端陽的節禮,採買香料藥餌的時節,忽見賈芸如此一來,聽這一篇話,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歡喜,便命豐兒:‘接過芸哥兒的來,送了家去,交給平兒。’”賈芸的這份端午節之“薄禮”,使他在賈府裡謀得了監種花木的差事。

第二十八回裡寫賈元春賜給賈寶玉的“禮物”,是打發夏太監賞賜端午節的禮:“只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兩端,芙蓉簟一領。寶玉見了,喜不自勝,問‘別人的也都是這個?’襲人道:‘老太太的多著一個香如意,一個瑪瑙枕。太太、老爺、姨太太的只多著一個如意。你的同寶姑娘的一樣。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子同數珠兒,別人都沒了……’寶玉聽了,笑道:‘這是怎麼個原故?怎麼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姐姐的同我一樣!別是傳錯了罷?’”

第三十一回中描寫端午節的筆墨雖然不多,卻把端午節所涉及的民間習俗都寫上了。其中言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蒲艾簪門”和“虎符係臂”乃是端午的習俗,“蒲”是菖蒲,有香氣,生於水邊。“艾”是艾蒿,莖葉有香氣。“蒲艾簪門”就是將蒲艾插在門上,以驅趕蚊蠅、蟲蟻,含有驅邪、辟邪的意思。“虎符”是古人辟邪護身之物,人們用綾羅布帛等製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賞午”也為端午之習俗,即端午節午間,須飲雄黃酒,吃桃、桑葚、櫻桃、粽子等,欣賞石榴花等端午時光,無論富家貧家,互相宴請,這一切活動,統稱“賞午”。此回寫王夫人在端午節治酒,“請薛家母女等賞午”,即請客人參加端午飲宴之意。這回中還提到“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話“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一筆帶過。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燻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

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林海音《我的童玩》

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的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纏粽子是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就開始了,到了端午節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串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鈕絆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纏粽子以外,也還把絲絨線纏在衛生球(樟腦丸)上。總之,都成了藝術品了。”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沈從文《邊城》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划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硃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裡,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蓬蓬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豐子愷《端陽憶舊》

我幼時,即四十餘年前,我鄉端午節過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染坊店裡的夥計祁官,端午的早晨忙於製造蒲劍:向野塘採許多蒲葉來,選取最像寶劍的葉,加以劍柄,預備正午時和桃葉一併掛在每個人的床上。

我的母親呢,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向藥店買一大包蒼朮白芷來,放在火爐裡,教它發出香氣,拿到每間房屋裡去燻。同時,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隻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的火爐裡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屍體,把蛋給孩子們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黃放在一大碗紹興酒裡,調勻了,叫祁官拿到每間屋的角落裡去,用口來噴。噴剩的濃雄黃,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門上寫王字;又用指撈一點來塞在每一個孩子肚臍眼裡。據說是消毒藥的儲蓄;日後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門上去撈取一點端午日午時所制的良藥來,敷上患處,即可消毒止痛雲。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梁實秋《雅舍談吃》

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清明過後,天氣越來越暖了,野花開了,草也長高了,這時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提前把風乾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裡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鹹的就夾上一塊醃肉。粽子蒸熟後,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

父親那時愛跟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講他投水的那條汨羅江,講人們包了粽子投到水裡是為了餵魚,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吃屈原了。我那時一根筋,心想你們憑什麼認為魚吃了粽子後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蘇童《祖母的季節》

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隻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裡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祖母挎著竹籃走過橫七豎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邊採青粽葉。我跟著她。我們站在湖邊的黃沙地上望著四處可見的葦叢,然後赤腳涉過一片淺水,走進最南面那叢蘆葦裡。祖母喜歡這裡的粽葉。

在長長的秋天裡,我在祖母留下的舊粽葉下面出出進進,總能聞到白羊湖邊蘆葦的清香,春天那個祖母的季節就浸潤著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節,祖母還會將溫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頸掛上那隻用紅線紮緊的“小腳粽”。

我掛著這隻粽子跨出家門,走過村弄,在白羊湖一帶燕子樣掠過。走過春天走過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裡,祖母的粽子也會留下永恆的清香。祖母的墳在白羊湖邊。墳上長著一株嬌黃的迎春。沒有青草,青草還沒有長出來。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張恨水《現代青年》

倪洪氏斟了兩杯茶,讓他爺兒倆坐著,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過來。計春笑道:“這一早東西都預備好了,多謝乾孃費心。天還沒有亮,你先吃兩個粽子罷。”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後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後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乾孃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為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初中畢業以後,我就去學工……”

施耐庵、曹雪芹、汪曾祺、沈從文……文豪筆下的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