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祖孫三代濟陽鎮“孫家滷肉”傳統制作技藝及配方

滷肉又稱滷菜,是將初步加工和焯水處理後的生肉放在配好的滷汁中煮制而成的菜餚,滷肉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是豫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夏邑縣濟陽鎮上的孫家滷肉自上世紀30年代由第一代傳承人孫重堯首創,因其用料講究,肉肥而不膩、色澤明亮、味道香濃,在當地及周邊亨有盛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孙三代济阳镇“孙家卤肉”传统制作技艺及配方​孫家滷肉多使用“老湯”滷製而成,現在所使用的“老湯”已有10餘年的歷史。“老湯”中使用的“大料”大多具有開胃健脾、消食化滯、增加食慾等功效。食用孫家滷製菜品,肥而不膩,香味持久,還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據孫家滷肉第三代傳承人孫士景介紹,孫家滷肉從其老爺爺那一代開始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孫重堯在民國年間是夏邑縣知名的老中醫,他博學多識,深知各種藥材的功效,當時很多酒樓和飯館到他藥鋪拿滷肉的材料,他便慢慢積累,逐步掌握和獨創了孫家滷肉的配方。此後,孫家幾代人便以此為生,延續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孙三代济阳镇“孙家卤肉”传统制作技艺及配方​濟陽鎮孫家滷肉孫家滷肉的製作工藝大致分為以下四步:一、原料選擇。所選原料均是經衛生檢驗合格的、現行國家等級標準的鮮肘子、鮮豬頭、豬大腸、豬肚、豬肝、豬肺等,要求皮嫩膘薄,大小合適,色澤白嫩帶紅。二是原料清洗。將肘子、豬頭等清洗乾淨,用噴槍去毛,用刮刀把外面的糊皮刮掉。豬大腸、豬肚要翻洗,去掉淋巴組織和多餘的油脂,放入鍋中用清水煮八分鐘左右,撈出放在涼水裡浸泡,然後晾乾即可入鍋。孫家滷肉配料三是配料。孫家滷肉的配料比較講究,程序也很複雜,

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孙三代济阳镇“孙家卤肉”传统制作技艺及配方​以10公斤水為基礎,所需配料大致為白芷50克、丁香10克、山柰25克、大茴50克、小茴50克、肉蔻20克、良姜40克、花椒40克、草果20克、香葉40片、桂皮50克、生薑100克、海晶鹽500克。另外根據季節變化,配料的比例和鹽的濃度也不一樣,一般夏天鹽味要重一些,冬天輕一些。四是入鍋。用大火將老湯燒開,然後加老湯十分之一的水,放入適當的鹽,就可以開始下肉了。先用大火燒開,然後用小火滷製,兩個半小時後滷肉可以陸續出鍋了。出鍋後的滷肘子或豬頭,用手拿起骨頭,一震肉會從骨頭上分離開來,把肉切成大塊,裝進大盤即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孙三代济阳镇“孙家卤肉”传统制作技艺及配方​孫家滷肉成品孫家滷肉在當地及周邊深受歡迎,說明它符合當地的飲食特點,對研究豫東飲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由於孫家滷肉製作技藝是家族式傳承,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項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致使項目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與發展。加之製作工藝複雜,導致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此行業,其發展和傳承還處於很小的範圍,急需加以保護和開發。2014年9月,孫家滷肉傳統制作技藝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商丘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