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為什麼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前言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公元前381年秦孝公繼位,這位志存高遠的君主頒佈了“求賢令”,志在廣納賢才,匡扶弱秦。

商鞅在魏國鬱郁不得志果斷投奔秦王,然後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國開始翻天覆地的變法。至公元340年,商鞅入秦二十個年頭,過度國兩任君主,期間經歷兩次變法。

通過商鞅變法,秦國一改頹勢,很快兵強馬壯,強冠七雄,秦孝公也馬上兌現了他在求賢令中的各種承諾。商鞅本人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門客,轉變成秦國的大良造,相國兼將軍,獲封商於十五邑,人稱:商君。

此時商鞅站在秦政治權利頂峰,卻在秦惠文王繼位不久後被告發謀反,最後遭車裂慘死。商鞅得勢和去勢就在秦政權過度中煙飛灰滅,快的讓人難以置信。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為什麼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秦惠文王的做法難免存在卸磨殺驢的嫌疑。

有次位極人臣的商鞅和趙良聊天,商鞅不無得意的說到:“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翻譯過來就是:我治理秦國的本事,比起大夫百里奚怎麼樣?把自己和百里奚放在一個水平線比較,從這裡可以看出商鞅確實恃寵而驕,當然他有自信的資本。

可趙良隨之一段話,給他徹底潑了涼水:“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

大概意思是是:你這人本性貪戀富貴,做事不計後果,得罪了很多權貴和百姓百姓。如果沒有秦王的支持,你想過你的下場沒有?可惜商鞅無視趙良的勸告,兩人的聊天是不歡而散。這段耐人尋味的談話中可以看出,趙良已經摸透商鞅和秦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政治關係。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為什麼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商鞅在這場談話後,並有沒有考慮自己立場,選擇全部忽略。

他這個人過於自信,早在孝公執政起,這位殘酷又富有武功的法家,一直在改革、政治中順風順水,無往不利,甚至在孝公的默認下商鞅優先以權貴開刀,不惜得罪太子黨,以正律法。

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商鞅早早的得罪太子勢力,間接的為秦惠文王清算預留伏筆,他變法的影響力還不只是勳貴團體,也包括普通老百姓。所以商鞅的成功是建立在踐踏別人的利益上,無視勳貴團體的立場中。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為什麼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商鞅和秦王到底是什麼樣的合作關係?是否真正的雙贏?

秦孝公執政時需要商鞅的才幹振興國家,商鞅需要孝公實現自我價值,於是孝公對變法無條件的支持很快給秦國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給商鞅發了個錯誤信號,秦國沒有你不行。等到秦惠文王繼位,權勢滔天的商鞅還一如既往,畢竟我有大功於大秦。秦國變法大勢已經成,秦孝公已死,他和秦孝公的合作關係實際上已經分裂。

商鞅從魏國逃亡到現在位極人臣,他得到的一切全憑本事,商鞅不願意放棄得到的一切,人這一輩子,好不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報復,這是屬於商鞅的自我價值,也是屬於大眾的自我價值,可是他忽略了一點,他和秦孝公的供需關係,隨著秦孝公死去已經支離破碎,秦國已經不需要他,但是他離開秦國什麼都不是。

最後,公子虔在新君面前告發商鞅謀反,商鞅被迫逃離至魏國,早就恨透商鞅的魏惠王立刻把他遣返回秦國,商鞅在走投無路下,選擇造反,可惜造反失敗。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為什麼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那麼導致商鞅真正的死因是商鞅身份的轉變,直接式的功高蓋主。

我個人很否定商鞅因為變法得罪權貴、壓榨百姓,導致最後到了人人唾棄,甚至連君主都無法容忍。這種說法是很不負責的,商鞅變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寸步難行,在秦孝公將死之時,這樣雄心勃勃的君主甚至傳位給商鞅。

那麼變法造成惡果的始作俑者是秦政治高層,商鞅只是工具而已。等到變法成功,也是秦國和秦勳貴樂得見到的結果,秦惠文王繼位,難道不想要一個強大的秦國?單單平公子虔一個狀告,就要處死商鞅也很不合理

那麼我們來看商鞅的身份,原本只是一個幕僚,商鞅所有的努力根本上維護了君主中央集權,這也是秦王支持商鞅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等到變法成功商鞅成了秦大夫,從執行者轉變成行政者,和君主集權衝突的地位。

此時變法的目的,不在是維護君主利益,也不是維護勳貴利益,而是商鞅個人利益,不斷膨脹,賞封至極的榮耀。更可怕的是商鞅具備了顛覆秦國的軍事可能性,商鞅在在秦對外戰爭的表現足夠證明自己遠超他人的軍事手段。

現在秦惠文王繼位,商鞅有個最大的嫌疑——要重權而挾君主!秦孝王能吃得消這位狂人,可他的兒子惠文王卻不一定,他無法忍受一個外人覬覦秦王一位,更無法容忍商鞅臨架於自己之上,那麼商鞅只能“以死謝罪”,而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並沒有中斷,“二千年之法,皆是秦法”,除了秦國認可,歷史也認可這位法家的偉大創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