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導語:

任何一個歷史的發生背後都有一個強有力的助推者,任何一個王國的強大背後都有一個敢於挑戰,善於改革的領導者,任何一個千里馬的馳騁萬里也都有一個伯樂的點石成金。秦國等在春秋戰國時期從一個貧瘠小國成長為軍事強國,用鐵騎征服周邊諸國,那一定不得不提一個人—商鞅,也不得不提他對秦國的貢獻—"商鞅變法"。

非比常人的卓越眼光

史書記載道,商鞅自衛國入秦,說明商鞅他本人不是秦國人,那一個衛國人為什麼要跑到秦國去提出變革呢。原因只有一個,商鞅知道,只有秦國的環境適合他那一套針對性的變革。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固然好,可如果我們不走中國社會主義特色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發揮不了最大的作用。

商鞅沒有選擇自己的國家提出自己的方案,說明他是聰明的,也說明他是睿智的,首先不說他的想法是否在自己國家能被接受,即使被接受了在自己的國家沒有成功,那他的下場也是不容樂觀的。所以這個時候他選擇了秦國,如果成功了他就是秦國的大功臣,如果失敗了以當時秦國的實力,也不敢隨意向衛國發起戰爭。所以這也成了"

成也秦國,敗也秦國"。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一(商鞅)

初遇伯樂——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後,便下令圖強變革,廣招賢士。可以看出秦孝公在此時是非常求賢若渴的,只要有一個有才能的人來求見,並提出一些方法,他都是樂於嘗試。而商鞅此時也是滿腔抱負無處施展,此時秦孝公提供了一個改革的平臺,而商鞅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自然會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亮。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二(商鞅變法農業改革)

如果說秦孝公成就了商鞅,不如說他們兩個是互相成就,秦孝公為商鞅帶來了揚名立萬的機會,商鞅為秦孝公勵精圖治,改變國家貧弱的現狀,兩個人,一個人出資,一個人出力,在戰國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實現了雙贏。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三(秦孝公)

商鞅本人的才華使然

商鞅不像那些世家貴族一樣家境優渥,但他也遊歷諸國,飽嘗人間疾苦,他深切的知道,民為本,這也是作為草根,他比那些上位者看到更多的地方。像這種既能看到底層人民的艱辛,又能看到上層領導者的憂慮的人不成功才怪

首先上任第一步,他便是要讓民眾相信他能帶自己走向繁榮,要記得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自己在臺上把嗓子喊啞了,臺下觀眾也不笑一下,等於說你還是在做無用功。所以他便用了最簡單最直白的方式——收買。怎麼說呢,他命人在城門口放了十根大木頭,並聲稱誰能抬起木頭誰就能得到五十金,民眾們哪裡見過這樣的事,平常貴族們不剝削他們都好了,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好的事情,即使有人能抬起也不願意嘗試。這時候一個壯漢出來示範了,並抬起了木頭,成功拿到了金子。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四(商鞅立木為信)

有了這樣的例子,民眾們自然對商鞅後續的做法深信不疑了。

其實這難道不是商鞅的聰明之處嗎?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第一,讓大家都知道了他變革這件事,第二,讓大家意識到他的變革和以往的不同是,受益者變成了民眾,第三,加大了宣傳效果,試想,你更相信新聞說的還是鄰居在閒暇之餘給你透露的小道消息。不得不說商鞅很會抓住人的心理。

改革的有效措施

在農業上,他提出廢棄井田制,實行重農桑。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井田制本來就是統治者為了鞏固世家貴族們而設立的農產製度,建設初期,社會各界資源還是分配很均勻的,但是隨著後期打仗戰亂等,土地更多的分封給了世家子弟,等於說土地資源大部分地歸咎於世家所有,這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資源分配極度不均,世家的土地大量荒廢,而平民卻根本沒有土地種植,來養活家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極其容易發生暴亂,而平民多在暴亂中被壓制,而國家打仗需要士兵,長此以往,自然會國弱民困,此時的商鞅

重視農桑,農業方面可以解決平民的溫飽問題,而重視採桑業,也解決了平民的衣服問題。在那個重視生存的時代,這幾乎是解決了一般老百姓的經濟生活問題。這對於當時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經濟發展。

經濟上的問題解決了,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正處於戰爭恆生的時期,當然需要一大批的年輕將士們保家衛國,而大多數國家還是採用世襲制,也就是父親是將軍,兒子也是將軍,父親是農民,兒子也子承父業一樣。這是有很大的弊端的,你想想,世家子弟就算沒有很大的軍事謀略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坐到將軍的位置,而平民即使戰死沙場也得不到任何好處,那麼誰還為國家戰死沙場。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五(秦孝公收復河西)

一個將士之所以愛國家,是因為這個國家對他好,能保護他的利益。所以商鞅推行的"將軍功"其實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將士們為國家拼盡全力,也提醒那些世家貴族,你不努力,有的是人替你坐這個位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治的清明,可同時也為商鞅帶來了麻煩,他這樣做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室,而不是貴族,廢除井田制,傷害了貴族的財產,獎軍功損害了貴族的名望和權力。

在管理國家方面,商鞅實行統一度量和管理縣制。戰國時期,各國進行貿易往來,往往因為錢幣的價值不同,而產生分歧,這樣的下場往往是雙方其中一方會有損失。而統一度量之後,各地都用同樣的錢幣面值進行交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的效果,同時也有利於政府部門更好的管理財政。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六(商鞅在位時秦國領土)

而管理縣制則很好的劃分了統治區域,在土地分封制遍佈的戰國時期,因為沒有規整的統一,領土之前往往存在模糊化,邊緣化,兩個貴族之間常常因為土地分封的問題而發生分歧,進行內亂,這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極其不利,外有侵略,內有動亂,這不是任何一個統治者想看到的,而把這些領土分佈成各個郡縣,明確地分封給各個貴族,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是最先進也最高效的方法。

功成名就後的昏庸

我們都知道,商鞅為秦國的強大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他也在秦孝公死後被車裂,百姓爭相食其肉,許多人納悶,他無疑是秦國強大的功臣,為什麼結局不善呢,原因還是出在他自己的身上,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它的兩面性,一面是它的好,一面是它的壞,我們說了那麼多商鞅變法的好,我們卻沒有看到它給秦國帶來的災難,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秦國的軍事也因為資源分配的均衡,將士們都鬥志滿滿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秦國也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收復了很多小國的疆土,而這些疆土沒有落到貴族手中,落到了誰手裡呢,答案是已經為權相的商鞅手裡,商鞅再強大,再聰慧,他畢竟是一個凡人,他也會被權力束縛,他也會在變革的過程中犯下致命的錯誤,

比如坑殺 七百人,以及他後期的軍國奴隸主義和今天西方列強的法西斯主義如出一轍。

在這樣的情況下商鞅依然堅持變法十年,可想而知,在這十年裡受盡荼毒的百姓對他是極其不滿的,本來只是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是一不小心就會被屠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自然成了每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而其他國家也因為商鞅的軍國奴隸主義不斷被秦國侵略,自然也不會讓他好過。所以在最後秦惠文王追殺商鞅的時候,各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伸出援手去幫助這個聰明,有頭腦的謀略家。這同樣微博去了我們兩個道理,一個道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爹喜歡你,兒子不一定喜歡你,所以做人要給自己留一點後路,不要到最後,為他人做嫁衣。

秦國統一六國的命運性改革—商鞅變法

圖七(商鞅舌戰群儒)

第二個道理是"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時候都不要與人民為敵,以為人民不只能成為你的奴隸,也能成為你的主宰。要時刻堅持相信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力量。所以商鞅變法很成功,是在一定程度上,局部區域的,它帶來的影響也是久遠的,在那個時代,戰爭是實現統一的最快方法。也是最殘忍的方法,可能當時的人民沒有感受到軍國奴隸主義的成果,只受到了其的煎熬,所以才會對商鞅恨之入骨。商鞅也用他的生命為他畢生所做的事情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結語:

我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不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可以去評價,去批判一個歷史事件的對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但我們不能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任何變革都要有犧牲,有流血,會走彎路,但只要最後呈現的結果是好的,那這些歷史的變革者就是時代的功臣,歷史的書寫者,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客觀的分析他們,而不是一味地鞭策先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