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为什么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前言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元前381年秦孝公继位,这位志存高远的君主颁布了“求贤令”,志在广纳贤才,匡扶弱秦。

商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果断投奔秦王,然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法。至公元340年,商鞅入秦二十个年头,过度国两任君主,期间经历两次变法。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一改颓势,很快兵强马壮,强冠七雄,秦孝公也马上兑现了他在求贤令中的各种承诺。商鞅本人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转变成秦国的大良造,相国兼将军,获封商于十五邑,人称:商君。

此时商鞅站在秦政治权利顶峰,却在秦惠文王继位不久后被告发谋反,最后遭车裂惨死。商鞅得势和去势就在秦政权过度中烟飞灰灭,快的让人难以置信。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为什么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秦惠文王的做法难免存在卸磨杀驴的嫌疑。

有次位极人臣的商鞅和赵良聊天,商鞅不无得意的说到:“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翻译过来就是:我治理秦国的本事,比起大夫百里奚怎么样?把自己和百里奚放在一个水平线比较,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确实恃宠而骄,当然他有自信的资本。

可赵良随之一段话,给他彻底泼了凉水:“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大概意思是是:你这人本性贪恋富贵,做事不计后果,得罪了很多权贵和百姓百姓。如果没有秦王的支持,你想过你的下场没有?可惜商鞅无视赵良的劝告,两人的聊天是不欢而散。这段耐人寻味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赵良已经摸透商鞅和秦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政治关系。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为什么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商鞅在这场谈话后,并有没有考虑自己立场,选择全部忽略。

他这个人过于自信,早在孝公执政起,这位残酷又富有武功的法家,一直在改革、政治中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甚至在孝公的默认下商鞅优先以权贵开刀,不惜得罪太子党,以正律法。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商鞅早早的得罪太子势力,间接的为秦惠文王清算预留伏笔,他变法的影响力还不只是勋贵团体,也包括普通老百姓。所以商鞅的成功是建立在践踏别人的利益上,无视勋贵团体的立场中。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为什么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商鞅和秦王到底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是否真正的双赢?

秦孝公执政时需要商鞅的才干振兴国家,商鞅需要孝公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孝公对变法无条件的支持很快给秦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给商鞅发了个错误信号,秦国没有你不行。等到秦惠文王继位,权势滔天的商鞅还一如既往,毕竟我有大功于大秦。秦国变法大势已经成,秦孝公已死,他和秦孝公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已经分裂。

商鞅从魏国逃亡到现在位极人臣,他得到的一切全凭本事,商鞅不愿意放弃得到的一切,人这一辈子,好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这是属于商鞅的自我价值,也是属于大众的自我价值,可是他忽略了一点,他和秦孝公的供需关系,随着秦孝公死去已经支离破碎,秦国已经不需要他,但是他离开秦国什么都不是。

最后,公子虔在新君面前告发商鞅谋反,商鞅被迫逃离至魏国,早就恨透商鞅的魏惠王立刻把他遣返回秦国,商鞅在走投无路下,选择造反,可惜造反失败。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为什么商鞅做不到安全落地?

那么导致商鞅真正的死因是商鞅身份的转变,直接式的功高盖主。

我个人很否定商鞅因为变法得罪权贵、压榨百姓,导致最后到了人人唾弃,甚至连君主都无法容忍。这种说法是很不负责的,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寸步难行,在秦孝公将死之时,这样雄心勃勃的君主甚至传位给商鞅。

那么变法造成恶果的始作俑者是秦政治高层,商鞅只是工具而已。等到变法成功,也是秦国和秦勋贵乐得见到的结果,秦惠文王继位,难道不想要一个强大的秦国?单单平公子虔一个状告,就要处死商鞅也很不合理

那么我们来看商鞅的身份,原本只是一个幕僚,商鞅所有的努力根本上维护了君主中央集权,这也是秦王支持商鞅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等到变法成功商鞅成了秦大夫,从执行者转变成行政者,和君主集权冲突的地位。

此时变法的目的,不在是维护君主利益,也不是维护勋贵利益,而是商鞅个人利益,不断膨胀,赏封至极的荣耀。更可怕的是商鞅具备了颠覆秦国的军事可能性,商鞅在在秦对外战争的表现足够证明自己远超他人的军事手段。

现在秦惠文王继位,商鞅有个最大的嫌疑——要重权而挟君主!秦孝王能吃得消这位狂人,可他的儿子惠文王却不一定,他无法忍受一个外人觊觎秦王一位,更无法容忍商鞅临架于自己之上,那么商鞅只能“以死谢罪”,而商鞅死后他的变法并没有中断,“二千年之法,皆是秦法”,除了秦国认可,历史也认可这位法家的伟大创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