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為了鞏固第一次變法的成果,為秦日後的中原爭霸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商鞅被任命為大良造,開始進行第二次變法。而商鞅的二次變法頒佈的首條詔令便是遷都咸陽。這是自秦靈公“居涇陽”、秦獻公“城櫟陽”後,正式將都城遷在這裡。此後秦人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和璀璨的歷史,咸陽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都。

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在軍事戰略方面,三家分晉後,魏國因為李悝的改革而迅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強國,秦國想要揮師東進,魏國首當其衝。秦獻公徙都櫟陽,其目的便是為了東征中原。但是隨著秦魏之間鬥爭形勢的變化,雙方爭鋒的焦點已由河西地區轉移到函谷關以東,如此一來,櫟陽的位置就有些偏北了。而咸陽地處涇渭交匯之處,北依高原,南臨渭河,東有高陵環繞,西有千里沃野,足以保障軍需,居高臨下,戰略地勢十分優越。

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在交通運輸方面,咸陽附近道路密集,“天下輔輳,並會而至”。橫貫關中的東西大道濱渭而行,沿渭河北岸可東出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直抵魏國腹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令公子摯送晉公子重耳回國,至渭陽,便是“東行送之於咸陽之地”,然後由此入晉的;麻隧之戰,諸侯聯軍攻至秦國腹地,也很可能是沿此道而行。沿灞水與丹水谷地東南行,穿越秦嶺可直達荊楚,這條道路在灞水下游與函古道相交,離咸陽也很近。另外,咸陽靠近渭河,是一個重要的渡口,若浮渭而下,可直入黃河,便於漕運。秦孝公遷都咸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控制這一渡口。

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在地理環境方面,咸陽境內有許多黃土臺原,土質深厚肥美,又地形高亢,不受河水氾濫之災。境內灃水、涇河、渭河多條河流交匯,孕育出大片的良田沃土,比櫟陽一帶的鹽鹼地土質好的多,足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山行地勢上,逶迤起伏的秦嶺與嵯峨山、九嵕山南北環抱,險峻巍峨;周圍關隘林立,東有崤山、函谷關、難控嶢關、武關。西依攏山、大散關,北借黃土高原、蕭關,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四塞為固,金城千里”。定都咸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咸陽距離周的鎬京不遠,又曾是畢公高的采邑,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發達。

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在政治集權方面,雍城長期作為秦國的都城,盤踞著大量的舊貴族勢力,他們對新法的推行產生了巨大的阻力。遷都咸陽後,能在很大程度上擺脫這些舊勢力的束縛,有利於新法的迅速實施。

最終,秦孝公 十三年(前349),秦正式由櫟陽遷都咸陽。


商鞅二次變法的首條詔令為什麼是遷都咸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