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人,他曾經是個商人,也以此起家,後來進行了政治投資而步入秦國政壇,執政長達13年。秦莊襄王因為呂不韋的幫助,而在公子當中以並沒有特殊天分的能力贏得政權,因此而被為文信侯。若說呂不韋經商之道頗具才華,那麼他的從政能力也不弱。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談及呂不韋,我們更多的是突出他的一擲千金,強調他的政治投機以及其與秦始皇的母親趙姬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呂不韋的政治才能,卻很少有人重視。尤其是在其晚年,因為處理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和叛亂的事情,導致自己的政治生涯被斷送,最終飲毒自殺。很多人認為呂不韋之所以落得這一下場,是因為他不懂得全身而退。

但身處朝野的核心,一代名相呂不韋就真的能夠全身而退嗎?是呂不韋不願意放棄名利還是後世局外人的低劣嘲諷呢?

呂不韋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商,第2個階段從政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與秦國變法的商鞅是同一個國家。在當時衛國已經積貧積弱,任何人才都無法得以重用,但是衛國也有自身的先天優勢,那就是商品貿易發達而且交通便利。呂不韋的父親雖不是什麼大商人,但是也頗有資產,這成為呂不韋發家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環境,雖然商人受到歧視,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商人在各國擁有很大的權勢,與各國的權貴都有直接接觸。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當時的大商人有權勢沒地位,作為商人的呂不韋也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在政治上獲得一席之地。當時的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期,發現了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至於呂不韋是否見到子楚的第1面,就認為這個人可以被自己利用,自己的舞臺在秦國。還是碰巧就因為看到了子楚,而決定將秦國作為自己的舞臺。

這個問題已經無法證實,但是我認為呂不韋更多的還是想在主觀上將秦國作為自己的舞臺,畢竟在當時秦國變法最為深刻最成功。秦國朝堂之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山東六國的名臣將相。而在山東六國,你若與王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是很難坐到權臣的位置上的。

呂不韋的政治投機,與為政才能!統一的奠定者

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政治投機,他把自己的資產一分為二,一半交子楚結交賓客,另一半由自己西行入秦,遊說華陽夫人,認子楚為子嗣。這一次政治投機呂不韋既驚險又成功。驚險是因為子楚在公子當中不僅不受重視而且沒才華。成功是因為當時的老秦王知道自己的兒子沒大財,並希望通過在王孫當中選舉自己的繼承人,而呂不韋恰好進行了正確的投機。在一系列宮廷事變之中,幫助子楚成為秦王。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呂不韋到這以後已經完成了自己政治投機的目標,也成為了秦國的二把手。但此時的呂布為心緒是複雜的。他作為一個商人可謂非常成功,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呂不韋顯然是一個新手。但是呂不韋的能力不值得懷疑,他為秦國的發展和統一做出了很多貢獻。當呂不韋當政以後,繼續推行秦法富國強民。同時廣納賢才,對秦國100年來的變法積弊進行了一次清理。


更重要的是將他的商業思維融入秦國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當中,提高了秦國的作戰行政和經濟效率。所有的兵器,它的製造都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製作工匠並採取負責制。秦國兵器精良,一舉扭轉了秦朝昭王晚期經歷一系列軍事失敗而導致的國力問題。而且就在此時呂不韋也主動進行軍事進攻。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在公元前249年滅掉東周,然後攻打韓國,奪三川郡。進攻趙國設置太原郡,然後攻下魏國,設立東郡。雖沒有完成滅國目標,但是為秦始皇日後的統一奠定了絕佳的軍事基礎,秦國在戰略上碾壓了三晉,國際局勢十分明朗,這些都是呂不韋治國能力的體現。同時呂不韋也知道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的一些變法弱點和問題,所以他希望呂氏春秋以代替商君書在秦國的作用。

這一點呂不韋做的也沒有錯。也在編寫呂氏春秋的過程當中,召集了天下大才李斯。呂不韋是想要在法家思想的指導和基礎之下,融會各家學說編輯一部致用之書,以體現其歷史觀和政治主張。對當時秦國進行統一天下的大業,奠定一種全新的成體系的思想基礎。但當時的秦王嬴政並不認可。秦王嬴政是堅定的法家支持者,兩者之間的政見分歧也因此而起。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不過除此之外呂不韋,在秦國民眾當中的影響和支持度也毋庸置疑。其實秦國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前還保有河西之地,只是後來被魏國奪取。之後的秦國雖然在戰略上被碾壓,但是秦川沃野依然存在,只是秦國沒有那個生產能力去開發。商鞅變法以後,原有的土地被開發,而且河西的富餘之地也被奪回。但隨後秦國就進入到了爭霸戰場,國內的很多農業方面的設施都沒有建立成完整的體系。

再加上之後奪取巴蜀之地,這樣的需求就更不強烈了。所以關中地區自商鞅變法以後,近百年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治理,尤其是災荒水患。而呂不韋當政之初就對一系列農業生產問題進行治理,重視灌溉工程和一系列的水利設施。都江堰就是在呂不韋當政時期真正完工的。而鄭國渠有效的治理了鹽鹼地和水患問題,使關中成為千里沃野,這也是呂不韋主政之下的功績。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更重要的是呂不韋至少在軍事理論上做了調整,廢除了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按人頭記功的規定。一方面強化秦國的戰備,另一方面提升秦國的兵力水準,同時不在憑藉在戰場上看人頭來記功的規定。將爭霸的秦國軍隊轉變為一個能夠統一天下的仁者之師。我們可以看到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甚至是在呂不韋當政時期,秦國與山東六國之間的作戰中秦國都不在一味的殺傷敵人為士兵們的功勞基礎,而是戰役的勝負。這一時期的秦國才真正具有滅國之勢,秦國的軍隊才真正從一隻爭霸的王國軍隊成為帝國之師。

呂不韋的宿命與《呂氏春秋》的意義,政治投機只是外行的一貫想法

呂不韋第2個階段的結局並不算好,最終被賜毒酒而亡。在表面上呂不韋的死,是因為他捲入了宮廷爭鬥,因為叛亂和長安君。但這兩件事呂不韋都堅定地站在秦王嬴政的一旁。甚至正因為這兩件事情的敏感性,使得呂不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隱瞞,殺伐果斷勝於秦王。但同時他又有顧忌,這正是呂不韋騎虎難下的人生。

很多人認為秦王嬴政想要臨朝稱制,必須要幹掉呂不韋。但是我們同樣要知道秦王嬴政最關鍵的成長期就是呂不韋當政時期,呂不韋對秦王嬴政的政治教導以及人生教會,並不應該被我們忽略。秦王嬴政的政治才能,毫無疑問是師從呂不韋這一代名相的。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呂不韋一生攻於心機,善於謀劃,有定力,也有魄力。他在最初進入政治舞臺時,確實有自己的投機成分在裡面。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當呂不韋成為秦國宰相以後一系列的政策,以及他為秦國辛勞付出的13年。若說他在13年裡都算在他的政治投機上,顯然並不客觀,也不正確。曾經想做一個政治投機的商人,在當成宰相以後,對秦國的付出可以看到呂不韋至少在從政的後10年裡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而不是政治投機者。

是他改變了整個秦國,客觀上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為秦始皇進一步東出滅國奠定戰略基礎。這既包括國內的政治,也包括對外的軍事進攻。只是因為呂不韋的政見與秦始皇的產生了巨大分歧,呂不韋雖貴為人臣,但是無法扭轉秦始皇對法家的堅持。這不能說是失敗,而是遺憾。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歷史和當時的社會選擇的是以霸道為主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而非呂不韋的一種近似於聯邦的政治體系。呂不韋也曾想過要通過武力統一整個華夏,但是又似乎他更願意通過一種較為和平的方式達到。這體現在了他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和邏輯當中,但是在當時的秦國這不具有操作性。但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的價值不應因此而否定。

在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的一次朝議上。當時丞相王綰,這個曾經也是呂不韋的門生,在呂不韋失勢的時候,選擇離開呂不韋,並且也不認為呂不韋的政治方略能夠實施。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帝國統一以後站出來重新支持呂氏春秋。因為在他看來,呂氏春秋在未統一的華夏環境上是無法實施的,但是隨著帝國的統一,呂氏春秋的意義和價值應當被肯定和重視。

但可惜的是秦始皇依舊沒有采納,當秦始皇認識到呂氏春秋的意義和價值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有考古證明,秦始皇第5次出巡。後世所發現的石刻,可以證明秦始皇確實對自己一貫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產生了動搖,但可惜這一切隨著他的暴斃而亡終止。

呂不韋不是螻蟻,急流勇退從來都不是負責任的政治家的歸宿


呂不韋最終政治上的失敗,其實無關乎他對政治危險性的估計不足。呂不韋作為一個聰明人,他能知道經商和從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從來沒有把兩者混為一談,只是在從政的過程當中借鑑了經商的經驗,強化了秦國的政府效率。在與秦王嬴政的相處當中,他更多的是作為相父對其諄諄教導。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但是他並不能改變秦王嬴政的堅持法家的政治理念,尤其是在呂氏春秋成書並公開以後。君臣矛盾因此而爆發。在此我想重申嬴政與呂不韋是否是父子關係,是一個持續2000多年的謊言。第1個傳出這句謊言的是長安君叛亂。長安君是嬴政的弟弟,是他的父親子楚率先回國以後,生下的孩子。有純正的秦國血統。而當時秦國的保守派反對迎接嬴政入秦。只不過呂不韋和子楚最終決定由嬴政成為其嫡子。

在子楚死後擁有純正秦國血統的長安君發動叛亂,以此為藉口,強調自己的合法性和血統的純正性,否定秦始皇繼承秦國王位的資格,這在秦國國內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話題,在六國也淪為笑柄。秦始皇嬴政和呂不韋之間最大的分歧是政見分歧,是一個帝國未來走向的問題。只是作為二把手的呂不韋,終究不可能成功。

一代名相的宿命如何評價?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有人說呂不韋沒有做到全身而退,不是貪圖名利,就是不會見好就收。並屢次強調呂不韋曾經的政治投機。我也在本篇中多次強調呂不韋的政治投機只存在於當丞相之前。以後他是一個非常合格而優秀的政治家。

同時站在一個帝國的角度,呂不韋不可能功成身退,他沒辦法做到見好就收,這不是他個人的原因和問題。而是他這10年所做出的任何一件好事或者是壞事對當時產生影響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真正優秀,想做一點功勞的政治家是有退路的。只有那些時時刻刻想著自己,時時刻刻想著自己家族利益如何最大化的人,才能夠狡兔三窟見好就收。

對於一個勇於改革勇於行政的人,包括商鞅,包括呂不韋,都沒有資格功成身退。政治的改革者都是悲情英雄,呂不韋自然也無法逃脫這一宿命。政治鬥爭之下國政分歧之中是沒有脫身之計的。只有後世螻蟻般的評論者,才會將這一切歸類為對名利的喜好,對權力的貪戀,而無法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