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導讀: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

“戰國四大名將”,在戰國四名將中王翦是唯一得以善終的。歷來步入仕途的人,只有才華和智慧並存方能在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除此之外還得有一雙慧眼,古人言,“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亦擇君。”君臣相忌的例子數不勝數,趙國名將李牧北擊匈奴,西卻秦國,功勳卓著堪稱趙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在秦國大舉進攻而來的情況下,李牧死趙國必亡。就是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趙王遷卻不懂,而是聽信小人之言,中了秦將王翦的反間計,在趙國生死存亡之際親手逼死了李牧。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王翦一生歷經侍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幾代秦王

戰國四名將各有特點,白起善攻,廉頗善守,李牧二者皆具,而王翦打仗的特點只有一個字“穩”,王翦的穩健不僅表現在軍事策略上,在為官做人上也是穩如老犬。

  • 王翦作為名將,打仗之前從不慷慨激昂,表示自己必勝什麼的宣言,只是提出此戰有多少困難,此戰需要多少人馬之類的。在秦國攻趙兩次敗北之後,秦始皇還是將大軍交由王翦來統帥,王翦自覺對上李牧勝算不大,即使能夠取勝也將是慘勝。於是大軍紮營與趙軍展開了消耗戰,絕不和李牧正面決戰,繼續保持一貫的策略“穩中取勝”,且使出了輕易不用的盤外招,離間趙王遷和李牧的關係,李牧含冤而死,趙國兩大名將廉頗被迫出走、李牧被逼至死的現狀下,被王翦滅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召集眾臣商議滅楚方針,始皇問眾將需要多少人可以滅楚,王翦堅持說少於60萬兵馬想要攻下楚國是不可能的。在一旁的李信聽了恥笑王翦老矣,“給信20萬兵馬,滅楚足矣。”始皇聽聞大喜,遂任命李信統軍戰楚。王翦也不氣惱,稱病辭官,在家閉門謝客,悠閒度日。不久,李信大敗於楚國大將項燕,被項燕殺的丟盔棄甲、狼狽而逃。始皇不得已再次啟用了老將王翦,王翦率60萬大軍用了兩年多時間敗項燕,滅楚國。

《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一•秦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王賁伐楚,取十餘城。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韓國被內史騰所滅外,其餘五國相繼葬於王翦父子手中

穩一時容易,穩一輩子那就是本事了。同為“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白起就是因為居功自傲、怙恩恃寵,白起的嗜殺之名甚至超過了他本身的軍事才能。長平之戰中,在趙國軍隊繳械投降的情況下,白起依舊下令坑殺了約45萬人,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他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

  • 王翦滅楚之戰中已是花甲之年,俗話說人老成精,領軍60萬在我們看來威風凜凜,揮斥方遒。但是在王老將軍看來,無疑是手裡捧了一個燙手山芋,古今多少帝王沒有不多疑的。除了鎮守邊疆的軍隊,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兵馬了,即使始皇再信任王翦,你可聽說過“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的故事。
  • 前面說了李信攻楚大敗而回,秦始皇不得不再次啟用老將王翦,王翦說,“老臣老了,大王還是另選高明吧。”謙讓一番後在始皇誠意懇請下答應了,但是出征可以,條件還是非60萬兵馬不可,其實王老將軍心裡早已盤算好了這仗該怎麼打。王翦為免秦始皇的猜疑,出戰前夕始皇來送行的時候,王翦跟秦始皇要賞賜,請賜京城郊區大量的良田豪宅、園林池苑。秦始皇玩味的看著王翦,“將軍儘管出征好了,怎麼會擔憂家裡窮呢?”王翦道,“我替你帶兵打仗,封侯封爵那是不太可能的,多要點良田豪宅,也好給子孫留個家業啊。”始皇聞言大笑不止。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王翦滅楚之戰進攻戰略示意圖

  • 戰爭其實說白了就是對耗國力,秦國國力雄厚且領兵的統帥還能穩紮穩打,那麼贏得最後的勝利就不難想象了。再返回頭看楚國,有的人說項燕與王翦都對持了一年了為什麼不再繼續下去,而是急於求戰反被王翦找到機會一舉殲滅了楚國的有生力量?其實項燕也想和王翦一直對持下去,可是朝廷內群情激憤,說項燕帶領楚國傾國之兵一年了都不出擊,空耗糧草,一定是圖謀不軌,於是楚王派人催促項燕出戰。難道楚王真的不懂軍事瞎指揮嗎?非也,其實是楚國真的耗不起了,和秦國國力相比,楚國國庫內的糧草估計快要被項燕的大軍消耗完了,再不主動出擊楚軍就要餓著肚子打仗了。
  • 王翦還沒走到前線,陸續派使者跟秦始皇要賞賜,前後共派了5批。有人說,你這樣是不是有點過份。王翦說:“你們不知道,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兵卒交給我統領,我要不多多請求賞賜田宅,大王一定會懷疑我的。”在筆者看來這是這是司馬遷在“黑秦始皇”的路上越走越遠了,古往今來
    “君臣相宜、都俞吁咈”的典範就是秦朝了,一來王翦不可能跟別人說出那樣大逆不道、誹謗君主的話來,二來嬴政統一天下後沒有像泥腿子出身的劉邦、朱元璋那樣誅殺功臣,也沒有像貴族出身的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可見嬴政的氣度是不同凡響的。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秦楚國力對比,相差懸殊

王賁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王翦、王賁、王離是祖孫三代的關係,他們一家祖孫三代都為秦朝效力,在秦滅六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功勳卓著,戰績彪炳。因此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多麼重要,一個人從出生到進入社會,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其將來為人處世的準則。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王賁主要事蹟,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

  1.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嬴政僥倖活命的情況下於次年派出王翦攻擊燕國,王翦率軍一舉攻滅了燕國,燕王喜和太子丹倉皇逃亡遼東。這一戰中,李信才嶄露頭角,李信英勇果敢,率軍追擊太子丹至衍水,擊殺了刺秦王的主謀太子丹,將太子丹的首級作為禮物獻給了嬴政。老將王翦在攻打完燕國之後稱病辭官了,所以嬴政把攻打楚國的重任交交給了王翦之子王賁。
  2.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派遣王賁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王賁不負眾望,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王賁滅楚之戰史書沒有過多的描述,我們不難想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無論國力的雄厚還是士卒的悍勇都是冠絕天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舉世無敵。
  3.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率軍攻打魏國。王賁領軍直取魏國都城大梁,大梁城修建的極為雄偉,城牆又高又厚,城內糧食充足,而且大梁城四周水網縱橫,在之前的歷史上大梁城堅不可摧,讓無數能佔善戰的敵軍無功而返,因此魏國君臣們對於能夠再次成功抵禦秦軍的攻城頗為自信。可是凡事有利有弊的,城池周圍密佈的水網是有助於阻斷敵軍進攻的節奏,但是敵人一旦採取水攻也是極為方便的。戰國時期的戰爭是不講人道主義精神的,哪管你城內無辜的百姓會被淹死多少。王賁率軍先奪下週邊地區,將那些護衛大梁的水網已經全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接著對大梁周圍的水網進行了改造工作,一時間黃河、大溝裡的水直撲而來,滔天的大水將大梁城圍住。即使是這樣,大梁城在水中浸泡三個多月才倒塌,魏王假只好駕著小船向秦軍投降,秦軍殺了魏王假(估計是嬴政的暗中授意,嬴政對於自己被刺殺一直耿耿於懷,對投降的國王也就沒什麼耐心了),魏國覆滅。
  4.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大舉興兵,派王賁與李信率軍攻打燕國的遼東。滅燕之戰沒什麼好說的,燕國的殘餘勢力在遼東只是苟延殘喘,被王賁率軍輕易覆滅,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
  5.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賁與李信率軍從燕國的南面攻打齊國。這次攻齊的理由充分,齊王建派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與秦國通使往來。在聽到秦軍攻來的時候,齊王建又聽從國相後勝的計策,不與秦軍抵抗,帶著軍隊投降秦國,秦軍俘虜齊王建,滅亡齊國,自此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王賁因功受封通武侯。齊王建的這般操作實在令人看不懂,也許看著秦國已經滅亡了其餘的五國,下一步就是自己了,於是主動遞上秦國攻打的藉口然後再投降,也算是一種自暴自棄的想法吧。
秦國有一對父子皆為名將,看王翦、王賁功蓋寰宇而不被君王猜忌

秦始皇統一天下圖

王離,秦朝後期著名將領,武成侯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在秦國一統天下後,主要就是和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戰爭了。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王離表現突出,後來鉅鹿之戰被項羽擊敗,去向不明。

結語:

《孫子兵法·勢篇》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從王翦到王賁,都沒展現過什麼驚人的指揮藝術,用兵以煌煌大勢為主,再配合“反間計”等盤外招,一直無往而不利,且一生征戰從無敗績。在筆者想來,他們不是不會用奇,不用奇是因為奇謀詭計很大一部分是靠運氣,有句話叫做“三分靠謀劃,七分看天意”,而誰能保證好運氣一直在自己這邊。再說政治智慧,王翦和王賁父子都是功成名就之後,立即抽身而退,絕不留戀於權勢,所以晚年才能夠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