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最後的轉折點,這是兩大強國的戰略決戰,也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殲滅戰,45萬趙軍被殺。秦軍也死傷嚴重,至少10萬人陣亡,耗盡了多年囤積的糧草和兵器。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長平之戰形勢圖

這場戰爭,秦、趙雙方都拼盡了舉國之力,可以說最後是兩敗俱傷。長平之戰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國力大損,為何其他五國沒有能坐收漁利?

這期間,其他五國都在做什麼?為何不趁機攻秦或者攻趙?為何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合縱?

在長平之戰的初期,趙國失利求和,派鄭朱為使入秦。秦昭襄王和丞相範睢熱情接待了鄭朱,並向各國駐秦使者宣傳秦、趙已經和解。楚、魏等國聞訊,都打消了與趙結盟的念頭。

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和丞相平原君,在外交上,遠遠比不過老辣的秦昭襄王和狡詐的範睢。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趙孝成王

而到了長平之戰的中後期,秦、趙之戰,處於膠著狀態,糧草、軍需、兵源都出現了極度匱乏。秦國被迫將徵兵年齡降低,從巴蜀之地,不遠千里運送糧草至長平,咸陽王公貴族皆食粥度日。趙國情況更慘,耕地較少,農耕並不發達的趙國,已經陷入了四處借糧卻借不到的境地,趙孝成王被迫急於決戰。

其他五國,只要攻擊秦、趙任何一方,二者都有亡國之危。然而,其他五國,這個時期都很忙,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長平之戰無法速戰速決,大大出乎了秦昭襄王的預料。老將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都不能速勝。長平變成了雙方比拼國力的戰場。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秦昭襄王

此時的五國中,最閒最可能趁人之危,也最讓秦昭襄王擔心的就是楚國。因為之前,秦國把楚國打得太慘了,非常忌憚楚國前來複仇。如果這樣,秦國不但兩線作戰,其他國家必定落井下石。

為了長平之戰不受影響,專心對付趙國,秦昭襄王必須讓楚國也忙起來。

1、楚國兩不相幫,趁機進攻魯國

此時秦相範睢獻計,要將魯國之地“送”於楚國。他奉命遊說楚國,鼓動楚考烈王趁機去攻打魯國。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楚王下令攻魯

貪婪的楚考烈王,急於開疆拓土,很快就被範睢說動,而當時的楚國長期被秦碾壓,也只能向東發展勢力。

楚國出兵攻打魯國,也陷入了一場大戰,最終取得徐州。數年後,楚國滅魯。

2、懼怕秦國,魏國按兵不動

秦、魏多年以來就是宿敵,河西之地曾經反覆易主,魏國收復失地之心始終不死。

趙國丞相虞卿多次出使魏國求救,令秦昭襄王寢食不安的就是魏、趙聯盟,秦國第二個擔心的就是魏國。

秦昭襄王很早的時候就派人前去威脅魏王,稱如果敢支援趙國,日後秦必先攻魏。魏王聽聞,十分害怕,不敢出兵助趙,甚至不敢借糧草給趙國。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就在魏、趙想要結盟的時候,秦國向韓國借來了垣雍之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緊緊牽住了魏國的牛鼻子。

如果秦在此地挖掘河道,大水可以直接淹掉大梁城。魏王與信陵君聽到之後,非常恐懼,不敢與趙結盟,只能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3、伐燕復仇,齊收復失地

齊、燕兩國是世仇。由於之前齊國被六國合縱擊垮,臨淄都被燕趙聯軍攻破,齊王出逃後被殺,齊國幾乎滅亡。齊地被燕國佔領了數百里,七十多座城池丟失,都歸於燕國之手。

復國後的齊國,趁秦趙兩大強國在長平大戰,無暇東顧,趁機開始收復失地。大將田單領軍,向燕國開戰,連破燕國大軍,奪回了大部分的失地。

因此,齊、燕也無暇顧及長平戰事,兩國在同一時間陷入戰爭。

4、韓國向秦租借垣雍,秦因此扼制魏國

韓國是長平之戰的引發者,將上黨獻於趙國,讓秦國怒而攻趙。善變的韓國,在長平戰事期間又扮演了攪屎棍的角色,站在親秦一派,抱住了這根大腿,以求自保。

韓國將垣雍之地租借給秦國,為其五年。五年內,秦國可以將此地視為自己本土,在此地駐兵、掘地導水,伐木挖土,都屬於秦國內政。上文提到,秦在此放水,大梁直接被淹。

秦、趙長平之戰,相持三年兩敗俱傷,其他五國為何沒能坐收漁利

秦租借垣雍之地,威脅魏國

這樣的戰略要地被秦國控制,不僅直接瓦解了魏、趙在此地聯軍結盟的計劃,而且直接威脅了魏國都城大梁,將魏國死死壓制住,不敢輕易援趙。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相持階段,其他五國並非不想坐收漁利,而是他們也很忙,抽不出身來蹚這渾水

此時五國合縱,伐秦,秦必亡;伐趙,趙必滅。但是五國君主,都以眼前局部利益為重,陷入了與鄰國的爭奪戰,分身乏術,得以讓秦國一心一意來打贏長平之戰,以致於五國沒有一家能夠坐收長平之戰的漁翁之利。

形成這種局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五國長期迫於秦國的威懾之下,不敢妄動,只能作壁上觀,甚至站在秦國一方;
2、秦國有效的外交策略,多次破壞了五國與趙聯盟的可能,讓趙國處於孤立;
3、五國君主貪圖眼前利益,各自陷入了局部戰爭,並未對長平戰事做出長遠預測。

就這樣,五國眼睜睜地看著秦、趙在長平兩敗俱傷,卻沒有一家能夠坐收漁翁之利。

而趙國大敗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各個擊破,秦統一六國變成了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