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戰功卓著的名將。諸如,秦國的王翦、漢朝的韓信、唐朝的李靖等等,數不勝數。這些將軍個個都為國家建立了碩碩功勳,直到今天還為我們津津樂道。但是有那麼一位將軍,論軍功、論才智,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可是最終卻落得自縊而亡,實在可惜。這位將軍,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神”白起。

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公元前293年,白起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最終大破韓魏聯軍,滅聯軍20萬人,史稱“伊闕之戰”。此役,白起一戰成名,晉升為國尉。

公元前279年,白起大破楚軍,攻陷郢都,楚國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從此名震天下。

公元前261年,長平之戰打響,秦國舉全國之力與趙國對決。最終秦國慘勝,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卒,舉世震驚。此役之後,趙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東出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白起一生為秦國出生入死,大小戰役歷經70餘次,為秦國東出掃平障礙,可以說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為什麼白起卻被秦昭襄王賜死呢?我們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1.居功自傲

白起建立的軍功,確實是數不勝數。但是白起沒有想明白一個問題:你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那還不是秦昭襄王給你的機會?秦昭襄王可不是什麼弱小的君主,更不是讓人隨便拿捏的軟柿子。更何況秦國經商鞅變法以來人才輩出,沒有你白起,仍然會有第二個白起、第三個白起出來的。

漢武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有真才實學,但是卻不能盡用其才,留他何用呢?還不如殺了。”秦昭襄王和漢武帝在對待人才的觀點上,真是如出一轍。當秦昭襄王三番五次請白起掛帥出征,可白起依舊託病辭任,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就明白了:“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留你何用呢?”

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2.君威受辱

秦昭襄王在位55年,在他的帶領下,秦國經過多年的征戰,最終掃平了東出的障礙,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試想這樣一位以武力征服六國的君主,他的權威絕對是不允許受到絲毫挑戰的。然而白起,卻在嘗試挑戰秦昭襄王“君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沒有趁機滅掉趙國,但後來重新發兵攻打邯鄲,並命令白起率軍出征。可是三番五次的請白起出徵,甚至都強制要求白起出徵,都沒能請得動這位“大將軍”。這對於秦昭襄王來說,君威何在?一個打了幾次勝仗的將軍,連國君都請不動了,哪還了得?這樣的白起,哪裡還有活路可言呢?

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3.小人讒言

範睢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物。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後,韓趙兩國便派蘇代為使者前往秦國請和。蘇代便以重金賄賂秦國丞相範睢,稱:“如果白起滅了趙國,那武安君的功勞可是遠遠大於範丞相的。將來白起位列三公,範丞相豈不要委居其下了嗎?倒不如讓趙國割讓幾座城池給秦國,實惠更大啊。武安君的功勞就比不上丞相了。”於是範睢便向秦昭襄王進言:“長平之戰,趙國雖敗,但是秦國也是慘勝。如今還是不要再繼續攻打趙國了,讓他們割幾座城池吧。秦國也需要休養兵馬啊。”秦昭襄王通盤考慮後,同意了範睢議和的建議。白起知道這個消息後,從此便和範睢結下了仇怨。

後來,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邯鄲,白起稱病不起。範睢這時也親自登門拜訪,請白起出徵,白起依然託病不起。

最後,當秦昭襄王下令將白起遷出咸陽時,範睢便向秦昭襄王進言,稱:“白起走的時候,心裡好像很不愉快,好像還說了些不該說的話。”範睢進這句讒言的時候,其實是想告訴秦昭襄王:“白起會不會謀反?或者會不會去其他國家效力呢?”範睢這句讒言,便加速了白起的死期。

白起身為國之柱石,卻心胸狹窄,終致自我毀滅

其實白起和範睢之間到底有多大的怨恨呢?就因為當初的政見不合,白起就對範睢耿耿於懷,最後竟連一點臉面都不給範睢留。官場上臉面這個東西是最重要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撕破的。但是白起的做法,卻是明明白白的告訴範睢:“你我是仇敵”,自己把自己的路給走死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白起之死,就是這句話最好的實證。白起之死,實在是因為自己太過任性,心胸太過狹窄所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