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瞭解紙上談兵,而不知道一個隕落天才的眼淚

在戰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262年,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在長平這個地方爆發,因為這場戰爭雙方都損失巨大,軍力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強大的秦國也延緩了統一的步伐。

這次戰爭的起因是秦國派王齕進攻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妄圖把韓國的上黨郡與其領土分開,從而佔領,戰事進展的極其順利,韓國根本無法抗衡強大的秦軍,眼看上黨的十七座城池就要到嘴,沒想到上黨郡守馮亭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暗中派人聯絡趙國,想把上黨獻給趙國,從趙國的角度講,這是個絕好的禮物,17座城池,又是心甘情願的歸附,可以大大增加趙國的實力。

但此時秦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戰國七雄之首,趙孝成王也一時有些猶豫,但在平原君趙勝等人鼓動下,冒險接下了這17個城池,並且派名將廉頗帶領45萬趙軍出征對抗秦軍的報復。

廉頗作戰雖然不擅長進攻,但守城的能力還算可以,在和秦軍打了幾個回合以後,見討不到好處,索性就構築工事,與秦軍對峙,戰事一拖就是幾個月,雖然秦軍戰鬥力強大,一時間也對廉頗無可奈何,可這種是典型的消耗戰,需要大量的後備物資供應方才能堅持,即便是兵多糧足的秦國尚且堅持的很難受,可想而知趙國的處境,如果不是糧草供應困難,要不然老成的秦相范雎也不會到處散播謠言說秦軍只怕趙括,其實就是想讓好勝心強的年輕將軍趙括代替廉頗主動出擊,以便秦軍進行戰略決戰。

趙括從天賦上講,確實具備成為一個名將的條件,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也是一代名將,公元前270年也曾在閼與打敗過秦軍對趙國的入侵。長期跟隨父親作戰,自然也不會太差,加之趙括飽讀兵書,即便是他父親,有時也在軍事理論上辯論不過他,可以說,如果他此時羽翼未滿時做個軍師,會很出色,可是歷史陰差陽錯的將他推向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就有點強人所難了,畢竟趙括年紀輕,還嚴重缺乏實際領兵打仗的經驗,面對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而且是一個經驗極其豐富的老將軍,很難取勝,連趙括自己也說過,王齕作戰水平一般般,白起才是真正的棘手,而秦國最後偏偏派的就是白起,還是偷偷摸摸換的將。

結果也正如所料,在白起的誘使下,趙括猛打猛攻,看似勇猛,可很快便進入了對方的包圍圈,在後勤糧草完全斷絕的情況下,堅持了約一個半月,最後還是趙括在作戰時被亂箭所殺,導致軍心大亂,方才被秦俘虜了20多萬。也就是說趙括從廉頗手中接受的45萬軍隊戰死了25左右,可根據史料,40萬的秦軍也是傷亡超過一半,近20萬軍人減員。

一個新手,在被對手圍困的情況下,居然軍隊一個半月都沒有垮掉,還能多次反衝鋒,如果不是主將趙括作戰時意外身故,說不準兩軍傷亡還會繼續消耗下去,接近1:1的戰損比,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連白起自己也感嘆,從來沒有打過這麼困難的戰爭。

原以為按照以往作戰的經驗,圍困了對方,斷絕其糧草,便能以較小代價取勝,沒想到最後演變成慘勝,白起最後坑殺20萬趙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洩憤,從政治角度上講,白起也不笨,坑殺俘虜是極其不明智的舉動,當下次其它軍隊和秦軍再交戰時,將不會輕易投降了,必定死戰到底,後面六國軍隊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

趙國雖然長平之戰失敗,損失了45萬軍隊,可是作為戰國後期的強國,其還是有20多萬的北部邊防軍未動用,而秦軍在經歷了巨大損失後,雖然最後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但也無力攻佔,白起最終也被秦昭襄王賜死,可以說,長平之戰,對於雙方的主將來說,都沒有贏家,秦國白起不過是比趙括多活了一年而已,結局還是一樣。如果不是趙括帶領趙軍重創了秦軍,白起不可能最後拖拖拉拉的去攻擊邯鄲,因為他心裡明白,邯鄲之戰秦軍已經沒有勝算了。

從國力軍力來講,趙國是遠遠不如秦國的,從經驗來講,白起已經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而趙括只是一個第一次獨自領兵的菜鳥,可是結局卻是雙方打得旗鼓相當,白起勝在經驗豐富而已,趙括雖然隕落了,可也無愧於是一代名將,至少他沒有貪生怕死,即便身處絕境,也同樣死戰到底,絕不投降。用紙上談兵來形容一個為國撒血疆場的將軍,實在是有些不公,好在最後趙孝成王並沒有因為他的失敗而為難家人,也算是對他的一點慰藉。

秦國也是在此戰過後足足40餘年,方才最終統一了六國。此次滅國之戰,秦國的戰果除了佔據韓國上黨十七城以外,不僅損失了一位名將白起,傷亡了幾十萬秦軍,還加劇了六國的團結,可謂是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