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一直以來,戰國七雄中的秦國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由一個邊陲弱國通過變法逐步走向強大,由他國心中的劣國變成人人畏懼的虎狼之國,以致遭到各諸侯國的合縱攻伐。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都知道,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國家的富強,進而統一全國。然而,秦國並非在一開始就是強大的國家,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中,秦國也只有在春秋時期秦穆公時,稱霸西戎,而後便是百年衰落。

到了戰國初期,秦國更是在戰國七雄的新晉霸主魏國的不斷攻伐之下,萎縮在函谷關之內,近百年未能東出,國家不可謂不弱,民力不可謂不弱,軍事不可謂不弱,就在這樣貧困極弱的時候,東方列國為何沒有攻伐滅掉秦國,反而等到它逐步強大起來,一步一步地侵吞各國,以至於山東六國只能通過合縱的方式去抵抗秦國。

要理清楚這件事情,我們還要從戰國開端的“三家分晉”說起。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一般來說,戰國時期是指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200多年的戰亂歷史。

先來看看戰國初期,七雄的分佈地圖。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諸侯,戰國開始,魏國在戰國前期佔盡優勢。

從地圖上看,魏國、韓國和楚國是戰國初期唯三的與秦國接壤的諸侯國,所以在那個時候,能夠有機會和秦國打仗的,也就只有他們三個國家了,其他國家與秦國不接壤,想與秦國打仗,勢必要借道楚、趙、魏三國,所以在戰國初期,他們不會產生攻打秦國的戰略企圖,除非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但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樣的特殊原因。

先來說說三國中最大的楚國。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春秋末年,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終於滅了吳國,並在徐州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國的強大,威脅到楚國的安全,於是楚國便和秦國結盟,從而緩解了越國對楚國的威脅,越國北上與齊爭霸。

而韓國是魏楚韓三國之中與秦邊境接壤最短的地方,而且戰國初期韓國的戰略重點在東方的鄭國和宋國,不在秦國。

因此,戰國初期,七雄中唯一願意對抗秦國的,只有魏國。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戰國初期,魏國魏文侯用李悝變法,啟用吳起為將,與秦軍交戰,奪取秦國河西之地,覬覦關中。而後秦國雖歷經幾代的努力,想要通過戰爭多會河西失地,但是都被魏國吳起所敗,後吳起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軍無法抵抗。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萬與魏軍決一死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大敗虧輸,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

就在魏國即將滅亡秦國的時候,當初分晉的三家之一的趙國,不能坐視魏國強大而壓制自己,於是與魏國反目;同時魏國北滅中山,東敗齊國,南擊楚國,於是魏國稱霸諸侯,卻也結怨於各諸侯國,於是乎,各大諸侯幾乎都與魏國有或大或小的摩擦,間接的緩解了魏國對秦國的壓力。

而後,秦國在秦獻公時期與魏國戰於河西,再次大敗,後秦孝公割讓函谷關與河西給魏國,承認魏國霸權,魏國暫停對秦國的攻勢,從而為秦國後來的商鞅變法贏得了戰略上的安全期。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而這個時候,秦國在山東六國的眼裡,就是一個被魏國打怕了的邊陲弱國,蠻夷之國,山東六國甚至不承認秦國的大國地位,不承認秦國是華夏族,天下共卑秦。

後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逐步強大,但是這種強大在山東六國眼裡卻不能夠及時發覺,因為秦國變法強大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對內變法圖強,破除舊制,對外卻委曲求全,忍辱負重。

所以,那時候的山東六國不會想到會聯合起來攻打秦國,因為那時秦國根本“不值一提”。

而合縱策略也是由後來在秦國任大良造的公孫衍去了魏國之後首創的,哈哈,這真是秦國自己製造了自己的敵人啊。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為何六國沒有滅秦,而坐等嬴政統一全國?


對於一些歷史問題,我們後人不能想當然地站在今天的角度,以一種上帝視角去看待過去的歷史,認為當初為何沒有按照另外一種劇情發展,要知道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自身規律,而這些都是與歷史事件本身所處的歷史環境以及前後關聯事件所相互影響的,後人讀歷史,要能從中讀出警示的作用,而不能以一種八卦的心態去想當然的揣測。

下期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秦始皇雄才偉略,為何萬年痴迷於長生不老?

我是萌主,歡迎關注擺渡人史記,透過千年歷史,只為睿智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