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最近新聞最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家庭作業與父母發生爭吵,9歲男孩一生氣跳樓了;

因母親罵了自己一頓,12歲男孩服毒自殺了;

因母親不讓玩手遊,15歲少年離家4天至今未歸......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居然想死呢?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現在的孩子不好管,說不得,動不動就自殺、跳樓!哪個家長敢硬管啊?”

“是呀,我姐家娃小時候很乖巧,也不知現在怎麼了,突然變得很叛逆......”

難道真的是孩子不好管嗎?

曾經無數次,他在用愛來試探你的邊界,但沒有找到。你無限制、無界限的“愛”,讓他覺得不需要自控力。

所以,別怪孩子太難管、太脆弱,是你沒有培養TA的自控力。

說到自控力,不得不提著名的 “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在這個實驗裡,Kidd把28個小朋友分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然後在做棉花糖實驗前,讓研究人員分別與兩組小朋友做遊戲。

在做遊戲時,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A組的研究員兩次都信守承諾,而B組的則兩次都食言。結果在棉花糖實驗中,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麼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Kelly McGonigal)在《自控力》一書當中指明自控力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提升的。也就是說以上爸媽所提到的孩子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一些訓練改善的。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們在兩歲左右就逐漸開始形成自控力,所以早期的自控力訓練也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自控力好,而有些孩子卻缺乏自控力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幾大根源吧!

1、年齡特性,身心發展不成熟

0-2歲這一階段的寶寶由於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往往表現出很強的衝動性,以前強調過的事情再次發生時,孩子未必會遵從規則。因此寶寶所表現的不願等待、忍耐、不遵守遊戲規則、脾氣差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寶寶年齡的特性,是寶寶身心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家長不要認為這是寶寶年齡特徵就聽之任之哦,其實家長在這個時期就已經要開始注意培養寶寶的自控力了。在嬰兒時期,家長可以多抱抱、親吻寶寶,幫助寶寶進行自我安撫。

調查顯示,自我安撫能力對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等寶寶大一點以後,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積極引導。家長要儘量減少斥責孩子,給他更多的安全感,家長耐心的教導也是非常關鍵的!

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2、父母經常吵架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使得寶寶長期處於懼怕、沒有安全感的狀態,年紀小的寶寶判斷力很差,在看到父母爭吵的時候他往往會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原因,甚至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同時爭吵這種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認為爭吵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充分感受家長的關愛與溫暖,才是良好性格、行為習慣的基礎保證。如果家長真的難以控制在寶寶面前爭吵,家長也應該要在寶寶面前和好,事後要跟寶寶解釋清楚爸媽爭吵的原因,讓寶寶原諒爸媽的衝動行為。家長也應該要鼓勵孩子將自己心裡的感受說出來,以免憋在心裡成為寶寶心裡面的陰影。

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3、父母溺愛,把孩子視為家庭中心

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李天一事件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現代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關係,父母往往會把孩子視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長都儘可能的有求必應。這就導致了孩子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的性格。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淚攻勢一下,父母就會軟下來答應孩子的要求。其實,家長應該要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沒有用。

家長還可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4、父母疏於照顧,缺乏親子溝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導與教育,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只是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對於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放任自流,缺乏親子溝通,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內心需求,家長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面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有意培養孩子守規矩的行為習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孩子的自控力培養著重於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事等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和原則,不遷就、不隨意改變,漸漸地孩子便會學會控制、約束自己。

孩子缺乏“自控力” 家長應該怎麼做?

5、家長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現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輩的教育觀念與年輕父母的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於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則,並且要貫徹堅持,一種聲音足以。家庭成員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過溝通達成一致,同時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通過強制手段訂立規矩,應該是要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孩子創造好條件,通過和孩子商量溝通訂立一個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則”,家長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的同時也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長還可以建立一些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堅持良好行為。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過程中,大人堅持說理,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漸培養起來。

“自控力”其實就是“毅力”“堅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不單單是培養的一種能力,更是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是為他們未來的成功埋下一個好的伏筆,讓孩子的未來之旅,光明之路走的更加順暢。

孩子們的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好的,家長們要有耐心去對待孩子。孩子和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自制力強一些,有的孩子自制力差一些,希望爸爸媽媽們能重視起這個問題,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以便為孩子以後的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