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守住農耕文明之魂

【新聞隨筆】

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要實現全面振興,必須要守住農耕文明之魂。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脈,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我們要切實增強對農耕文明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認識到農耕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農耕文明對健康人格培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人的清靜性格的形成,離不開農耕文明的薰陶。自然本質是清靜的,長期自然清靜環境的薰陶,必然有助於清靜性格的形成。而清靜對發展又具有重要意義。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其次,農耕文明也有利於培育一個人的節儉性格。農業的產量較多地取決於自然的特點和規律,而大自然的供給總是有限量的,這對浪費必然是一種約束,會促使人在行為上更崇尚節儉。再次,人性中質樸性格的形成,也離不開農耕文明的薰陶。大自然的樸實無華和厚重,必然更有利於養成人性的質樸厚道。最後,農耕文明也有利於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無私性,也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礎。

振興農耕文明需要農村有農耕人。留住農耕人和培養農耕人,關鍵要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為此,各級黨委要把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現有本地鄉土人才,充分發揮本地鄉土人才示範帶動作用;二是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要把一些高學歷、懂技術、愛農業,在農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農村來;三是要發揮好新鄉賢作用,激勵鄉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報桑梓,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四是要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村莊建設要留住鄉愁。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重視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也留住鄉愁。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進一步加大對古鎮、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蹟、農業遺蹟的保護力度。

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籤,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對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新魅力和新風采。

大力發展鄉村中醫藥產業。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是5000多年文明的結晶,在全民健康中應該更好發揮作用。發展中醫藥產業有利於發揮農村土地等資源優勢,有利於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從國家文化建設角度看,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也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客觀需要。

振興農耕文明,鄉村組織振興是前提和關鍵。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要大力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要努力培養一支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真正深入群眾,真心依靠群眾,真情關愛群眾,真誠服務群眾。

(作者:宋圭武,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