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載入史冊的品酒會

作為一個葡萄酒愛好者少不了參加各種葡萄酒的品鑑會,要說起葡萄酒品鑑會的源頭,1976年的“巴黎的談判”不可不提!這是法國酒和美國加州酒之間的一場盲品賽,默默無聞的加州酒竟然勝過了法國的名莊酒。從此打破法國在葡萄酒界稱霸稱王的局面,可謂是葡萄酒發展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分水嶺。而史蒂文·史普瑞爾是這場品鑑會的組織者也是關鍵人物。

一場載入史冊的品酒會

史蒂文·史普瑞爾其實是一個英國人,是葡萄酒行業裡泰斗級的人物。他出身富貴之家,有錢有背景,對葡萄酒情有獨鍾,20多歲就走訪了波爾多、勃艮第、德國、葡萄牙的葡萄酒產區。1970年,不滿30歲的史蒂文來到巴黎,一心想開個酒窖做生意,他瞄準了英美兩國在巴黎的使館區。

史蒂文找店面花了些時間,最終一家經營葡萄酒買賣的瑪德琳酒窖得到他的認可,店主是個寡婦,史蒂文跑到店裡說他也想做葡萄酒生意,商量能不能把店賣給他。在20世紀70年代的酒窖,並非像今天這樣高大上,這個店的經營主要是採購便宜散酒再裝瓶賣出去,所以有很多搬箱子、灌酒的體力活。年邁的寡婦身體不好,維持這家店已是勉強,所以早有出售的打算。但當時的史蒂文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年輕小夥兒,沒經驗,再加上他是英國人,店主不想這份家業轉到不靠譜的人手裡,所以拒絕了。史蒂文已認準了要做,哪裡肯放棄,他想了個迂迴的辦法,他說:“我給你幹半年活,隨便使喚我,而且我一分工錢都不要,半年之後你再決定賣不賣吧。“這份誠意最終打動了店主,史蒂文在這個店裡開始了打工的日子,雖然沒有工錢拿,但幹活勤勉賣力,法語水平進步神速,對這份生意也有了更加堅定的想法。半年以後,史蒂文花五萬美元順利買下了這個店。

史蒂文如此一個富豪能屈尊在小店裡幹苦力,對葡萄酒的熱愛和執著讓人欽佩。史蒂文把目標消費者鎖定在使館區的商務人士和高端白領,中產階級收入比較高,賺有錢人的錢更容易,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把之前的散酒生意停掉了。為經營好這個店,史蒂文聘美國人派翠西亞(Patricia)為助手,併成功地策劃了”巴黎的評判“品酒會。

確定了經營理念後,他們倆經常走訪各大產區,一邊學習,一邊採購高品質葡萄酒,並想方設法做各種促銷推廣,包括在報紙上做廣告宣傳。一個英國人在法國巴黎做葡萄酒生意,有點新鮮,史蒂文逐漸吸引了媒體的注意,酒窖也慢慢有了知名度。憑著上流社會的身份和帥氣的樣貌,史蒂文很快就融入了精英階層的圈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史蒂文發現客戶們對酒很感興趣,也願意購買,但是葡萄酒知識相當匱乏,這個市場空白促使他想提升客戶的體驗——他決定開始做葡萄酒培訓。史蒂文的將旁邊的一家店買下來裝修成一個培訓教室,巴黎歷史上第一家民辦葡萄酒培訓機構就成立了。葡萄酒培訓機構比史蒂文預期還要火爆,不但有英國人和美國人過來學習,很多法國人也過來學習。在中國人眼中,法國人是懂葡萄酒的,就像西方人眼中中國人都很懂茶一樣,但是中國人雖十有八九喝茶,其實真正懂茶的也只是鳳毛麟角。葡萄酒也是如此,喝得多未必就真的懂,說到葡萄酒的品種、產區、風土、歷史人文、法律法規、品鑑,還是需要系統的學習和積累。為不斷提升客戶體驗,史蒂文和助手不斷走訪各產區,挑選有代表性的酒款,開發不同的課程,也不斷想新的主意推廣,倆人都是說幹就幹的角色,哪怕有時候想法很瘋狂。

一場載入史冊的品酒會

197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造訪法國期間,在英國駐法使館宴請法國總統,晚宴用酒一出場,所有人都驚呆了,女王用來宴請法國總統的居然是英國葡萄酒,那是史蒂文突破了物流、海關等層層障礙特意安排的,這讓女王很有面子,也大大提升了史蒂文的名聲。

1976年,正值美國獨立200週年,作為一個美國人,史蒂文的女助手翠西亞熟知美法之間的歷史淵源:從美國獨立戰爭起,美法兩國交情一直不錯。如果沒有法國人出力,美國獨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美國獨立200週年,翠西亞覺得應該藉機搞點噱頭出來,把法國頂級酒跟美國酒放在一起盲品對比,是個不錯的宣傳角度,或許能夠吸引更多客戶。抱著這樣簡單的想法,倆人迅速著手準備,然而評比的結果和後續的影響是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的。

厚積薄發加上時機,竟有扭轉乾坤之力。

美麗的皮囊無酒不歡,有趣的靈魂視酒如命。

我是每天都需要美酒來點綴生活的Lena,在此記錄下自己品酒的成長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