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圖片源於網絡)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下肢、唇、下頜等處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圖片源於網絡)

很多人都聽說過帕金森病,但對其知之甚少,覺得帕金森病不就是手抖、腿抖嗎?其實,則不盡然。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也不一定有手抖。

不論是身體那個部位的抖動,醫學上都統稱為震顫。震顫是一種有節律的、不自主的身體某一部位的振動,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之一。震顫常累及身體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需要注意的是,震顫僅僅只是描述一種臨床運動現象,而與病因無關。

常見的震顫有三種類型:

  1. 靜止性震顫 安靜清醒狀態下肢體出現一系列不隨意的、有規律的震顫。靜止時出現,緊張時加重,隨意運動時減輕,睡眠時消失。
  2. 姿勢性震顫 肢體主動地在保持某種姿勢時出現,而在運動及休息時消失。
  3. 動作性震顫:出現於隨意運動時的震顫,其特點是在有目的運動中或將要達到目標時最明顯。

引起震顫的原因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

(一)帕金森病: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動作遲緩、姿勢步態異常。患者還可能出現寫字越來越小,畫圈也越畫越小。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圖片源於網絡)

(二)特發性震顫:主要表現為頭部或肢體的姿勢性、動作性震顫,患者並無動作變慢,行走步態並無異常。有手抖者寫字影響較大,嚴重者無法畫畫、寫字。少量飲酒可以減少震顫。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圖片源於網絡)

(三)小腦性震顫:主要表現為上肢和下肢的動作性震顫,常伴有小腦的其他體徵,比如言語嘶啞或含糊不清、行走不穩、視物重影等。

(四)心因性震顫: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肢體或全身抖動。心因性震顫的振幅、頻率具有可變性,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慮、緊張、恐懼時出現,祛除促發因素症狀即可消失。

(五)藥源性震顫:對於短時間出現震顫的患者要注意詢問用藥史。有很多藥物都可以誘發震顫,如β受體激動劑、抗抑鬱藥物、鋰、甲狀腺素和胺碘酮,精神病藥物(氟哌啶醇、氟哌噻醇、喹硫平、利培酮、奧氮平、黛力新等),止吐藥(胃復安),鈣拮抗劑(西比靈),降血壓藥(利血平),抗癲癇藥(丙戊酸鈉)等。

(六)代謝性震顫:多表現為姿勢性震顫。如甲亢可引起上肢高頻精細的姿勢性震顫、突眼、多汗及體重減輕。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姿勢性震顫,血透後症狀常常消失。低血糖反應患者也可能出現肢體抖動。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患者常常出現上肢撲翼樣震顫。

綜上,抖抖病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就是帕金森病,有些帕金森病也可以不抖。如果發現有身體任一部位的不自主抖動,都應該儘早到醫院就診,及時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

審核:管陽太 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