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經、精神症狀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經、精神症狀

(圖片源於網絡)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下肢、唇、下頜等處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帕金森病不僅表現為動作緩慢、肌肉僵硬、靜止性震顫,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焦慮、抑鬱,甚至出現精神病性症狀而被誤診為精神病。嚴重的精神病性症狀常擾亂患者正常的家庭生活,增加照料者負擔,正確認識和處理精神症狀非常重要。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經、精神症狀

(圖片源於網絡)

帕金森病神經、精神症狀的常見表現

帕金森病相關的神經、精神神經症狀包括焦慮、抑鬱、驚恐發作、淡漠、興趣缺乏、注意力缺失,嚴重者可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如譫妄、精神錯亂、幻覺及錯覺、妄想、重複行為及衝動控制障礙等。

焦慮、抑鬱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症狀,可貫穿疾病的全程。發病年齡越早,焦慮、抑鬱發病率越高。帕金森病抑鬱主要表現為輕到中度抑鬱和惡劣心境,易怒,常缺乏負罪感和失敗感,自殺想法常見,但實際自殺率較低。淡漠表現為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缺乏正常的情感反應,也是帕金森病的一個特徵性症狀,獨立於抑鬱症狀。

精神病性症狀常見於晚期患者,少數高齡患者早期也可出現,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幻覺,多為視幻覺,偶有聽幻覺。視幻覺多在晚、夜間光線較暗的場景下發生,常是具體的、生動的人或動物的幻像,部分患者會由此而產生反常行為,如因害怕而躲藏、拿棍棒驅趕,甚至報警等。少數患者表現為聽到他人講壞話或聽到其他人命令自己做什麼事等。常因懷疑配偶不忠,引發家庭矛盾,甚至發生暴力等危險行為。也可由於物體受到形、光、色的干擾,加上帕金森病患者視物模糊而而產生錯覺。

少數患者會產生衝動控制障礙(ICDs),ICDs是指在強力慾望驅使下,患者難以控制某些令患者自己感到愉悅的異常衝動行為。常見的ICDs行為包括病理性賭博、性慾亢進、強迫飲食、強迫購物、刻板行為、強迫性使用藥物等。刻板行為表現為對普通事物出現不恰當的、過分的著迷,並伴有重複的、無目的的行為,如無目的地分類信息、繪畫、澆花、收集普通的東西、整理衣物等。

帕金森病患者神經、精神症狀產生的原因

帕金森病患者產生精神症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早期患者產生焦慮的原因在多半是由於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未來缺乏信心而感到緊張、擔心,而中晚期患者常因為療效不好,生活質量下降,對治療失去信心而變得抑鬱寡歡。除上述情緒因素外,帕金森病焦慮、抑鬱的產生也有疾病本身的內在因素,帕金森病的病理改變累及腦幹的某些核團,可影響神經遞質水平而產生抑鬱、淡漠等症狀。

精神病性症狀產生的原因包括:

感染、水及電解質紊亂

:部分中晚期患者可能因為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原因造成肺部感染,也可由於尿路感染,導致患者產生幻覺、妄想精神症狀,甚至導致急性譫妄狀態。部分患者由於植物神經症狀,導致大量出汗,部分患者由於進食困難等原因而減少飲水和進食,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導致代謝性腦病而產生精神病性症狀。

藥物因素:中晚期患者常需要多種藥物聯合治療,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添加抗膽鹼能藥物、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金剛烷胺、司來吉蘭等藥物時,可引起精神症狀。衝動控制障礙多由藥物,尤其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引起。

疾病本身所致:隨著病情進展,帕金森病的病理改變逐漸累及海馬、基底前核、大腦皮層等,可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產生幻覺、妄想,甚至痴呆等表現。

帕金森病神經、精神症狀的處理

首先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帕金森病,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適當鍛鍊,放鬆心情。如此仍不能改善症狀,則可採用藥物治療。普拉克索能改善部分PD患者的焦慮、抑鬱症狀,如果療效不好,也可選用抗抑鬱症的藥物,如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等,伴有疼痛、血壓偏低或有體位性低血壓者也可採用文拉法辛治療。但這類藥物需避免與司來吉蘭等藥物合用。

部分抗抑鬱藥物也可改善與抑鬱相關的精神淡漠。有研究顯示大劑量的吡貝地爾緩釋片可改善PD患者的精神淡漠症狀,但需警惕大劑量的吡貝地爾緩釋片可能會引起幻覺、較重的胃腸道反應、低血壓等,尤其是高齡患者更需注意。

首先需要明確導致這些症狀的病因並進行相應的治療。有感染或電解質紊亂者首先要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由於新近添加藥物引起者,則要減少新添加的藥物的劑量,甚至停用。如果患者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前並沒有調整治療方案,也沒有前述因素,則需要根據患者現有治療方案中的藥物產生精神病性症狀的風險大小逐漸停藥,一般停藥順序是苯海索、金剛烷胺、司來吉蘭、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最後才考慮減少多巴製劑的劑量。如果減藥或停藥後患者帕金森病的症狀加重,則需要換用較少產生精神病性症狀的藥物或加用抗精神病藥物。常用藥物是氯氮平,從6.25mg起始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逐漸調整劑量,避免劑量過大,引起嗜睡等。由於氯氮平可導致粒細胞減少,因此,用藥期間,需監測血常規,防止發生粒細胞缺乏症。精神科常用的奧氮平,會加重帕金森病症狀,不適合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病樣症狀。喹硫平不會增加錐體外系症狀,且不會減少血液粒細胞,可用於不適合使用氯氮平的患者。氯氮平、喹硫平均有可能延長心電圖上的Q-T間期,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用藥期間定期監測心電圖。比莫範色林是美國剛上市不久的治療帕金森病精神病樣症狀的新藥,國內目前還無法獲得,當然也可通過某些渠道從國外購買,但價格不菲。

衝動控制障礙多由藥物引起,及時停藥可好轉。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有研究提示行為矯正治療可能具有一定的療效。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

審核:管陽太 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