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帕金森病”



認識“帕金森病”


●本報記者 劉莉婷 見習記者 吳文凱 通訊員 徐倩倩

一年一度的“世界帕金森病日”即將到來。1997年開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士·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劉堯斌告訴記者,帕金森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後,嚴重威脅我國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大,我國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約為1700/10萬,與歐美國家相似,男性稍高於女性,患者總數高達200萬。

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顫抖,醫學上專業名詞叫震顫。那麼,究竟為何帕金森病患者都會“抖”?有哪些發病原因及症狀表現?又該如何預防與治療?劉堯斌一一作出解析。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

大多數人對帕金森的第一印象就是“抖”,然而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劉堯斌解釋道,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於1817年由英國詹姆士·帕金森醫生首先描述,又稱震顫麻痺。

帕金森病發病是多因素的,目前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攜帶某些基因會導致帕金森病發病的高風險,有些環境因素,如重金屬、殺蟲劑等職業暴露,會讓本病更容易發生,還有些患者的發病與年齡老化有一定的關係。

出現這些“信號”別忽視

“瞭解帕金森病的相關臨床表現,不僅有利於疾病診斷,對於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也有幫助。出現了這些‘信號’,千萬別忽視!”劉堯斌提醒道。

靜止性震顫——常從一側手部起病,在安靜時震顫明顯,慢慢發展到上肢、下肢、頭部和軀幹部位,動作時顫抖可減輕,入睡後消失,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加重;肌強直——肢體、軀幹肌肉僵硬,就像身體被繩子捆住一樣;動作遲緩——穿衣服、係扣子、刷牙、洗臉等動作變慢,上下床費勁,寫字越來越小;姿勢不穩——自然站立時身體前傾,走路時擺臂減少,容易跌倒,尤其在轉彎時;步態障礙——走路時拖步,往往從一側開始,逐漸累及雙側,起身行走時感覺腳像粘在地面上,啟動邁步困難,但走起路來後,會出現小步伐向前衝,且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的狀況。

“除了以上帕金森病出現的運動症狀,其早期還可能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便秘、失眠、認知困難、疼痛或麻木等非運動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時,患者也要引起注意。”劉堯斌補充道。

提早防治不要“帕”

劉堯斌解釋道,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病,多數患者的病程都在10年以上,需要終生治療。由於帕金森病症狀緩慢加重,目前沒有徹底治癒的辦法,因此,治療的目標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為此,帕金森病治療的辦法也需要從多角度考慮,包括藥物、手術、功能康復、心理、營養等,經常還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

“雖然目前帕金森病無法治癒,但大多數藥物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症狀,並提高和維持其較高的生活質量。”劉堯斌說,得了帕金森病並不可怕。現階段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可根據每個病人的特點,進行個體化治療。患者要在治療過程中,記錄自己的症狀變化和藥物起效時間,及時與醫生溝通,這是醫生調整藥物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帕金森病患者還要定期複診,與醫生交流病情變化,當藥物效果不佳時,還可以選擇手術治療,積極的康復治療要貫穿到整個病程之中。

那麼,帕金森病又該如何預防呢?

“已知的環境致病因素,提醒我們在職業和環境接觸中,要儘可能避免或減少有害因素的暴露。”劉堯斌提醒道。

此外,劉堯斌說,目前研究認為體育鍛煉,如太極、瑜伽、探戈等活動被證實可以延緩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進展。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看來仍然是普適的健康法則,對於帕金森病也不例外。

“簡而言之,對抗帕金森,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獲益。”劉堯斌建議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