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與飲食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與飲食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下肢、唇、下頜等處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掌健識】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與飲食

(圖片源於網絡)

帕金森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尿酸和糖尿病等其它基礎疾病;患者行動的遲緩、肌張力增高和肢體的震顫, 導致能量消耗也相對增加;同時該病常伴有吞嚥困難,消化功能減退,影響食物的攝取和吸收。

國外的研究還發現:可能是顧慮蛋白質對於藥物吸收的影響,帕金森病患者對肉類、魚類等的攝入顯著降低,糖的攝入量普遍增加,這可能是與緩解帕金森病常伴有的抑鬱情緒相關;同時由於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覺退化,往往喜歡味道更濃郁的食物;許多帕金森病的液體的攝入量明顯減少,往往只有每日推薦的液體攝入量的一半。

以上原因導致許多患者因為沒有攝入足夠多的食物,從而導致營養缺乏;研究表明,近7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因此,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對維持帕金森病人的生活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帕金森病人應該根據自身個體情況調整飲食,把營養和身體狀況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水平:

飲食方面可以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食物儘可能多樣化

飲食中包含穀類、蔬菜瓜果、奶類或豆類、肉類等;多樣化的食物能夠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也可以誘發食慾。

2、多吃穀類

每天進食4份以上的穀類食品,從穀類中能夠獲得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並能獲取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3、低蛋白、高熱量飲食

帕金森病病人應控制過多的蛋白攝入,蛋白的攝取應以優質蛋白為主,如蛋、魚、蝦、豆製品等,同時為避免影響帕金森病藥物的吸收效果,含蛋白量較高的飲食可以考慮安排在晚餐時。左旋多巴類藥物儘量避免與食物一起服用,可以在餐前60分鐘服用或餐後90分鐘服用美多巴等藥物。當然,也不提倡盲目減少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如果病人有發熱、壓瘡、低蛋白血癥等情況時,還應適當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

4、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水果要吃新鮮的,少喝加工的果汁。維生素C和柑橘類的果汁等酸性物質的攝取有利於抗帕金森病藥物的吸收,但應注意極端攝入酸性物質可引起消化性潰瘍。每天大約進食300g的蔬菜或水果,伴糖尿病的病人應避免過多進食含糖量高的水果,伴胃腸道疾病的病人應避免進食生冷、過硬等刺激性的蔬菜、水果等。

5、每天喝6至8杯水或飲品

攝入充足的水分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能促使尿液的排出,減少膀胱和尿道細菌感染的機會,也能使糞便軟化、易排,防止便秘的發生。但17:00以後儘量少飲水,防止夜間尿頻,影響睡眠質量。

作為照料者,為帕金森病患者準備食物須注意以下幾點:

事先把肉類食物以及其他不容易操作的食物切成小塊。

最好購買一個電子加溫盤或保溫盤,以便食物長時間保溫,並維持良好的口感。

給患者準備一把調羹,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調羹比筷子更好用。

對於咀嚼和吞嚥困難的,則需使用食物料理機或攪拌機提前對食物進行處理,或將食物搗碎、煮爛,也可以選用嬰兒營養食品作為補充。易於吞嚥和咀嚼的食物包括:粥、爛糊面、米粉、麥片、蒸蛋、餛飩、豆腐等。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由於動作遲緩,吞嚥困難,進食時間會明顯延長,往往需要比健康人多一倍甚至二倍的時間,所以需要安排足夠充足的進餐時間,營造輕鬆溫馨的就餐氛圍。家人可圍坐在餐桌旁,陪著患者進餐,進餐時放點音樂,千萬不要催促患者,或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

吞嚥功能,就像行走一樣,平時也是可以加強鍛鍊的。對於有吞嚥困難的患者,平時可以在3餐前進行咀嚼、吞嚥功能訓練:

發聲訓練法:病人發“a”“i” “f”“u”音,或做吹燈、吹哨子動作;

舌肌、咀嚼肌訓練法:儘量向前伸舌頭,之後左右運動至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上唇,然後牙齒叩擊、咀嚼;

深呼吸訓練法:深吸氣後憋氣再咳出;

咽部冷刺激訓練法:用浸過冰水的小兒長柄圓湯匙輕拍以前顎為中心的部位,每個左右相同部位交替輕拍10下後,做空吞嚥動作,從而誘發吞嚥反射。

帕金森病患者只要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耐心訓練,吞嚥功能也是能得到保持和適當恢復。

帕金森病是個慢性病,藥物治療帕金森病的同時,良好的飲食也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專科分會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審核:管陽太 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