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最近讀了一本書,讀完這本書之後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在想如果自己早幾年就能夠遇見這本書,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我應該可以做更多正確的事。雖然從她一出生我就堅信自己帶她,但是因為不瞭解我仍然做了很多無用功。為人父母后我們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是往往忽視了,我們從沒有問過孩子究竟想要什麼。

《兒童心理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他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在這本書裡闡述了兒童的發展具有哪些規律?孩子的能力是哪些是天生的,哪些需要父母后天的培養?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挖掘潛在的能力?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去讓孩子上早教,如果不懂孩子天生擁有的能力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獲得他成長中所需要的能力,早教的課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意義不大。

所以說,我覺得這本書是為人父母之前的必修課,用一句網紅的詞語來說,就是“教科書式”的教你如何做父母。

《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從嬰兒階段的認知、情緒以及語言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嬰兒長大成兒童甚至青少年時期他們究竟經歷了哪些過程?孩子是如何與這個世界建立起連接的?孩子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最終孩子又是如何走向成年的?這三個問題就像是一部兒童成長史,讓我們身為父母可以更加理解孩子的發展;明白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在哪裡;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

兒童是如何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

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是兒童童年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

魯道夫·謝弗認為: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兒童需要在看護人的幫助下完成這些任務。認出出現主要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他們的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兒童看護者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遺傳動力有多大,如果沒有看護者的支持、維護和促進,發展趨勢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所以說,與兒童建立關係在孩子的童年期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孩子出生之後,父母面臨的是如何和孩子建立起關係。

很多父母覺得建立關係還不簡單嗎?我們負責著孩子的吃喝拉撒,每日和孩子在一起,這不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在建立關係嗎?並非如此,孩子的吃喝拉撒只是關係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童年時期的正確依戀關係,才能保證孩子在他未來的人生之路與他人建立起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人生中出現的第一個關係對兒童的健康更重要。這個關係會在整個童年期和青春期成為孩子安慰的源泉。

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如何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心理學家把依戀分為了4個階段:

  • 0-2個月,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社會反應性。嬰兒會在抱起的那一刻停止哭泣,會在餓的時候開始哭泣,沒有特別喜好的面孔。
  • 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學習基本的交往規則。這個階段孩子會學習如何來與成人建立關係,他們會開始通過聲音的分辨,以及製造環境來吸引成人的目光,比如開始“啊啊”的說話,開始用笑聲吸引成人。心理學上認為,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和母親進行溝通和交流,儘管他不會說話,但是因為母親能夠在恰當的時候表現出來傾聽或者開始溝通。
  • 7-24個月,明確的依戀關係,分離抗議:小心陌生人,有意識的交流。嬰兒開始和主要撫養人建立起明確的依戀關係,他會拒絕陌生人,開始出現分離焦慮。
  • 24個月後,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兒童開始理解父母的需要。

兒童的這些依戀關係是從外部走向內部的,最後會化為他們內心的情緒,一旦依戀關係建立後,這些模式將指引兒童在以後所有的親密關係中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依戀是否健康,最終影響到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當兒童和媽媽之間建立了一個健康的依戀關係的時候,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兒童可以通過想象與媽媽之間美好的感情來獲得安慰的源泉。結果就是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依然可以獲得自信。

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虐待,沒有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係,他會把這種內在的關係映射在他人身上,孩子與他人也很難建立起正常的親密關係。

決定孩子依戀關係是否正常的原因有哪些呢?

心理學把成人在依戀方面的思維狀態分為四種。

自主型:這類人可以坦率流暢的討論自己的童年經歷。

排斥型:這些人否認消極經驗;

執迷類:沉迷在自己的回憶中;

混亂型:在痛苦的經歷之後,這些人表現出無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精神生活。

研究發現,這四個類型和兒童的依戀關係會一一對照,也就是母親是哪一類,孩子的依戀關係就會歸到哪一類,這就意味著母親在童年期建立起來的內在工作模式會影響到她與孩子的交往。這些關係可能會代代遺傳。

孩子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同時是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的,不要以為是我們教會了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孩子自己探索的能力在成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皮亞傑把兒童稱為作為科學家的兒童。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得益於幫助和教導的能力是人類的一個本質特徵——這個特徵與成人提供幫助和交到的能力相輔相成。也就是說正是通過交流才使兒童的智力一步步發展起來。他認為和單獨行為相比,而藕塘與富有才能的個體一起進行活動是更能發揮自身的潛能。

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孩子的能力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從他人幫助到自我幫助

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概念,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兒童能夠達到的成就和一個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的幫助下達到成就之間的距離。就是說成人應該關注孩子已經達到的能力和未達到的潛力,引導兒童提升他們的水平。

最近發展區包含3個階段:

階段一,兒童得到了能力更強大的成人幫助。兒童在獨立之前需要依賴他人。

階段二,兒童得到了自己的幫助。兒童可以獨立的完成任務。

階段三,自動化,通過不斷的練習,兒童脫離自我指導,變得得心應手。

利用“腳手架”父母幫助兒童提高能力

父母並不是無條件的幫助孩子,想要提高還的能力,父母需要學會做“腳手架父母”。

什麼是腳手架父母?戴維·伍德提出了兩個原則:當孩子遇見困難時,父母要立刻幫助;當孩子乾的很好的時候,減少對孩子的幫助,降低對這一過程的干涉。

腳手架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但是父母需要作出恰當的幫助,父母對孩子的幫助需要隨時調整,還需要儘量把孩子的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一遍孩子願意不斷的去重複。

如何有效的提高幫助

不是所有的父母會成為腳手架父母,想要對孩子的幫助更有效,成人需要具備這兩項能力。

對成人的敏感性有更高的要求。成人需要對孩子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這些敏感性決定著成人的幫助是否有意義。哪些部分孩子可以自己完成;哪些需要成人幫助。恰當的幫助才能做到最好。

成人和兒童的關係也會影響兒童的接受能力。

和父母關係融洽的孩子更有信心,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會被接受和支持;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會缺乏信心,不融洽的母子關係讓他們的母親不能及時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饋。

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兒童是如何走向成年的

走向成年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誰

嬰兒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是誰的認識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在嬰兒階段,孩子建立獨立的自我意識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我是誰。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給孩子的鼻尖塗上紅色,把孩子帶到精子面前,如果孩子會去主動摸自己的臉,證明他們已經能夠意識到鏡子中的人是自己,相反如果孩子沒有這個動作,證明嬰兒還沒有獨立的自主意思。

這種行為在嬰兒15個月之後才開始出現。

自我的建立不僅包括感知自我,還包括評價自我的方式。

研究發現當個體發現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小的時候,他們會有價值和滿足,相反當這個差距變大的時候,會帶來失敗和無價值的感覺。

  • 學齡前的兒童,他們在自我評價中缺乏組織,孩子還不能對自我做一個整體評價;
  • 學齡早期,孩子的年齡越大自我評價的一致性越高,他們的評價開始有更多的識別能力。
  • 7歲開始,孩子的評價更加現實,孩子既能成人成功,也能成人失敗。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在同齡人中受到的歡迎程度越高,他們的自尊會比較高,相反如果受到同齡人的排斥越多,自尊會越低。所以父母在養育的時候請多關注兒童在同齡人中的自尊感,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

嬰兒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心理學告訴你:三個步驟,父母要幫對


兒童走向成年的第二個問題:身份認同

埃裡克森認為,青少年只有經歷過了青春期的身份認同危機時期,才能夠走向成年。

整個青春期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既不屬於成人也不屬於兒童,他們已經能夠生育但是未經允許;他們依賴父母卻更喜歡和同齡人呆到一起。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遇到有關身份認同的問題。

這是青春期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自尊感會急劇直下,他們開始出現自我挑剔。不過這種現象在青春期晚期會得到調整。

想讓孩子更好的走向成年,父母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完《兒童心理學》之後,我們會明白孩子成長的規律;孩子成長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問題;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如何來幫助孩子。在成為父母之前,建議每位父母都讀讀。瞭解孩子才能讓我們站在離孩子成長最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