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明心則見性,見性方成佛,成佛即得道

在如今這個喧囂的時代當中,我們每日都忙於工作,學習,面對的壓力特別大,很多人選擇娛樂進行放鬆,那樣子雖然一時有用,可治標不治本,如果想獲得長久性的寧靜,不防來看一下禪宗的思想。

禪宗思想獨立於佛教,乃是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禪宗思想把儒釋道三家的學問融為一體,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分析人們在這個世間所處的位置,從最根本上來分析問題,從心的角度去分析這個世間的種種,力求能讓人們明白自己的本心本性,不再被那些虛幻的事物迷失雙眼,讓自己的心境常保平和,不再起那些不好的思緒,不再生那些不好的煩惱,這樣對於我們自身而言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壇經》明心則見性,見性方成佛,成佛即得道

禪宗主旨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仔細想想這世間的一切法是不是都從心中出來的,我們認知的這個世界是我們自身認為的,世界本身在那不變,變化的是我們的心。物質的基本形態也不變,變化的只是一時的狀態。當我們能把握住這些根本規律的時候,我們便能明瞭自己的心。

禪宗從達摩祖師開始到五祖弘忍大師學習的是《楞伽經》,採用漸修漸悟的方法,但到了六祖惠能大師那裡,惠能採用頓悟的法門,空的更加徹底,一悟便悟。自性本自具足,何須向外求,漸修頓悟是六祖創立的方法,這個方法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因此在當時流行了起來,禪宗南宗從此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壇經》明心則見性,見性方成佛,成佛即得道

漸修實際上就是明心,頓悟就是見性,成佛。如何用具體的方法明心呢,這些個法門就是我們要掌握的方法,也是六祖教導我們的方法。首先六祖有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正是惠能得到弘忍大師認可時的偈子,空的非常徹底,也直指自己的本心,本來具足,何來什麼東西呢?六祖在《壇經》中還有一首《無相頌》,這首《無相頌》更是把其中的方法一一介紹出來了,讓大家可以很好地瞭解其中的精華,關鍵。

世間法有萬千,明心是漸修的功夫,依據一些法門好好地修行,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得見智慧的大門,頓悟便開始了,若是成了佛,便是覺悟了,便是真實的明白自己了,那樣也就是得道了,知曉這世間的運轉規律了,自己一生的價值也可以好好地體現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