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路》第一集佛陀 三法印 (妙印法師 )


《成佛之路》

第一集 三法印

———妙印法師親躬整理(2018 年冬季於武夷山)

「諸行無常(法印 1),諸法無我(法印 2),涅槃寂靜(法印 3)。

「或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就是

佛陀關於“宇宙、人生存在真相”的三個法印。」

學佛,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

說簡單,簡單到無話可說,什麼是佛?答曰:“不可說。”說

複雜呢,複雜到《三藏十二部》,說無量劫都說不完。

什麼是佛?… …。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不知道什麼是佛,那麼,這種學佛,也就失去了他的‘根據和意義’,變成了一種‘迷信’思想和行為。如果‘什麼是佛’都不清楚,那你又怎麼會知道‘如何成佛’呢?

現今這個時代,有很多學佛的人,因為這第一個問題沒有得到充分地解決,對於“什麼是佛?佛是什麼?”不清楚或者說是一知半解,導致學佛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錯誤的觀念和知見。比如,有人說:“成佛有那麼容易嗎?你成一個我看看?”那麼,說出這句話,能發這種問,這就說明,他還不真正知道‘什麼是佛’,不清楚‘佛的真實含義’;如果他真知道的話,他就不會發出這種疑問。所以,學佛的人,第一個要搞清楚的問題,而且是必須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是‘什麼是佛?’只有搞清楚了什麼是佛,然後才有可能知道‘如何成佛’,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成佛之路》。

那麼,究竟什麼是佛呢?我們言歸正傳,答曰:“佛,即是覺,就是我們每個人乃至一切眾生本具的靈性——覺性。”佛者,覺也!佛,就是本覺,佛就是覺性。

「增補語:佛有‘三身’,所謂:‘一佛具三身,三身屬一佛。’‘三身’者,一真二假。哪三種身?

第一種身——法身:即是真身,或是‘清淨法身’,或是‘覺性’,也稱‘真佛’,亦稱‘如來’。‘無相’的真佛。

第二種身——報身:是‘果地佛之身’,有形有相,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色相身,當然是‘虛幻之身’,也是‘假身’。‘有相’的‘報身假佛’。

第三種身——化身:就是‘報身佛’的無量‘應化’身。所謂‘當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為度眾生,報身佛應機‘化現’無量種‘身’而方便度脫,當然,所有‘化身’,皆‘有相’,亦皆是‘假身’。

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的‘報身’和‘化身’,都是依‘法身’而顯現,沒有‘法身’,就沒有‘報身和化身’的獨立存在,此‘三身’互相映照而成一佛之屬性。法身才是真佛,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清淨法身’——覺性,才是‘講經說法’的動作發起者。真佛或法身——無相、不相,名為‘實相’,亦名‘清淨真心——覺性’。當知:一切眾生,亦具有‘三身’。何等為三?

第一種身——法身:清淨法身,亦是真身,是與十方諸佛乃至一切眾生,共同擁有的‘同一’法身!六道愚迷,皆不知自己亦有‘清淨法身’,迷失了‘真我’,以至於“本‘有’現‘無’”;執‘身與境’為‘實有’,以至於“本‘無’今‘有’”。當知,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同一法身。法身真性,遍滿虛空,無處不在。凡夫因地‘明心見性’,或‘發菩提心’,就是要在‘因地’,覺悟並獲取自己的‘清淨法身’,找到‘覺性’,激活‘慧命’,喚醒‘真我’!‘無相的真我’與佛平等,與佛無二。汝可知之?

第二種身——報身,或業報身。凡夫‘六道’之‘身’,阿羅漢身,辟支佛身,菩薩身。我們這一世的‘報身’是‘人身’。特別要注意的是,凡是悟了‘清淨法身’者,發了‘菩提心’者,或‘明心見性’者,無論示現在哪一道,都可稱為‘菩薩身’。在人道里 ‘明心見性’的人,是人中之菩薩,就可以稱‘菩薩人身’,以此類推。

第三種身——化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部分具足‘神通’者,以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他們的神通‘幻化’之身,亦稱化身。另外,對於尚不具足‘神通’妙用的‘眾生’而言,他們的‘生老病死’剎那生滅之‘業報身’,亦可以理解為是無量‘化身’。比如,一個人,從生到死,就是‘無量化身’的組合。‘前身’不滅,‘後身’不生。小時候的身不滅,就沒有後來長大之身。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或覺性,就是一切眾生的‘真身’,就是一切眾生的‘清淨法身’。眾生的‘報身與化身’,皆是依‘真身’——清淨法身,幻化而生。報身化身,皆是‘幻化之身’,皆是‘虛幻不實’,皆是假身,是假‘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我’。‘清淨法身’才是‘我’;覺性,才是‘真我’!」

那麼,什麼又是‘覺性’呢?什麼叫‘覺’呢?

很多人似乎都經歷過的事情,比如:有人在砸釘子,不小心榔頭砸到了手上,此時此刻,被砸的人會本能地說一句:“佛!佛!佛!”——什麼意思啊?這是‘疼’得,疼痛難忍,只喊:佛、佛、佛!

這是迷人說的“真話”,這種疼痛,行者當知,知道疼痛的那個“覺”,就是‘佛’!那個知疼知癢的‘覺性’,就是我們的真佛!就是一切眾生的‘清淨法身’。

這個真佛,無相、不相,不離一切眾生的六根,不離我們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或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量周沙界,無處不在;充融虛空,遍一切處。

這個‘什麼是佛,什麼是真佛’的答案,你必須要知道,必須要接受,必須要認可,必須要直下承當。只有這樣,你才有獲取真正‘成佛方法’的可能,最終才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可能。

這個‘覺’,就是‘見、聞、覺、知’性的簡稱。每個人的‘見聞覺知’性,是佛,是真佛!在因地的修行者,務必要‘識、認’下來。

我們不能說‘佛者,覺也’,又問:什麼是覺?答曰:“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句‘答曰’,就把問者帶進了‘雲山霧罩’之中,帶到了佛陀的果地上。當知,能夠‘了達宇宙、人生真相’的特質,僅僅是指‘果地佛’的覺性所具有的功德和能力,而並非指‘覺性’本身。現在的我們,是在因地,是在凡夫地。當知,在因地,只有找到自己的‘覺性’,悟到自己的‘覺性’,這才是真正成佛的開始啊!如果在因地,茫然一片 ,不知自身‘覺性’的存在與所在,行者將如何可能走向真正的《成佛之路》呢?

見到‘佛性’,悟到自己的‘覺性’,就像孩子出生,嬰兒再小,他是人啊。二十年後,他長大了,他具有了成人的一些能力,嬰兒一旦降生,他是一個‘人’,嬰兒再小,你不能說‘他不是人’。同理,凡夫一見性,一旦體悟到自己的覺性,他已經成‘佛’了,他成的是什麼佛?他成的是‘因地佛’。就像皇子誕生了,他將成為一國的太子或儲君,儲君就是因地的‘皇帝’,太子再小,不能說他不是‘皇帝’。這個‘因地佛’,雖然眼下尚不具足‘五眼六通’或‘十八佛不共法’的功德和能力,完全沒有‘果地佛’的能力和德相,但是他已是‘佛種’了,他已經是‘佛子’了。佛經裡講‘聖胎’,長養‘聖胎’,悟到‘覺性’的人,悟到本自‘覺性’的人,悟到自己‘靈性’的人,就是佛陀講的‘聖胎’佛子,就是禪宗裡講的‘明心見性’的人。

一旦你‘明心見性’,你就是佛子,你就是‘聖胎’呀,將來就一定會成為‘果地佛’啊。就像剛剛出生的太子,將來就會做皇帝啊。那麼保任、長守、堅守自己的‘覺性’,如如不動,這就是‘悟後起修,見性成佛,長養聖胎’。所以,成佛,首先要成‘因地佛’,然後起修,漸漸成為‘果地佛’。成因地佛,或者說明心見性,應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大家覺著‘成佛是很難很難的事情’,那就永遠沒有成佛的指望了。那還學什麼佛呢?

「增補語:成佛難,難就難在‘不信、不解’!即使有信有解了,難就難在‘悟後不能堅持起修,退失菩提心而半途而廢!’

不悟‘覺性’,學佛等於‘從未開始過’;悟了‘覺性’而不起修,不能長時燻修,學佛等於‘半途而廢’。

在因地學佛,大概要經過‘漸修——頓悟——漸守’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漸’修階段:漸修一切‘有為法’階段,

包括:讀經,聞法,唸佛,誦咒,拜懺,放生,佈施、持戒、

安忍等相似六度,或早晚功課,乃至一切‘有為雜修’等等活動,目的,只有一個——為了‘頓悟佛性’,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第二個階段,‘頓’悟階段:從前面的‘有為’漸修,轉向‘無為’的頓悟——頓悟‘佛性’,明心見性!這個階段,很短,一剎那,‘悟了’就是‘悟了’,‘沒悟’就是‘沒悟’,悟是‘頓’悟,絕不是一點一點地,逐漸逐漸地—— ‘漸悟’。如同眼睛看世界,睜開眼‘頓見’山河大地!絕不是,今天見一點,明天見一點,一點一點地看見外面。一時頓‘見’!豈是一點一點慢慢才看到的?悟了自性,‘頓悟’階段,同時完成。

第三階段,悟後起修的‘漸守’階段:此時的‘漸’修,確切地講,就是‘漸守’。就是對因地‘佛性’的長時‘保任’, 是如如不動的‘守護’,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階段,也是大乘佛法的‘無學’階段。

兩個‘漸’字,要分清楚。第一個‘漸’是對一切‘有為法’的漸修;第二個‘漸’是對‘無為法——佛性’的長期保任,護守,如雞孵卵。「漸—頓—漸……。」,你現在在

哪個階段?一定要知道:頓悟了‘佛性’,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開始’。悟了佛性,是‘有學’的結束,是‘無學’的開始。」

所以,什麼是佛呀?答曰:“佛是我們的覺性。”如何認識這個覺性呢?它具有什麼特徵呢?

請記住:在眼它能看,它叫‘見性’或叫‘眼識’。在耳它能聽,它叫‘聽聞性’,簡稱‘聞性’或叫‘耳

識’。

在鼻子呢,它能嗅,它能聞氣味,它叫‘嗅聞性’,簡稱‘嗅性’或稱‘鼻識’。

在舌,它能嘗,能嘗味道,稱‘味性’,也能說話。所以很多人說:“唸佛的是誰?”當知,唸佛的是覺,或稱‘舌識’,而不是舌頭本身。如果你閉著嘴,用大腦意根去唸,那唸佛的是誰?答曰:“唸佛的是‘知性’,是知根處的這個‘覺’,因為知根也叫意根,所以‘第六意識’就是知根處的‘覺’,換句話說,唸佛者乃‘第六意識’也。”

此‘覺’在身,你能有感觸,你有覺觸——疼、癢等等感觸。苦、樂,苦受、樂受,這都是覺觸。那麼,在‘眼、耳、鼻、舌、身處,也都能發生觸覺。

而在手呢?這個覺性,或曰‘這個真佛’,能讓我們的手抓東西,拿東西,做出各種動作;在腿呢?我們可以走路,在腳可以奔跑,所以整個一個人,一個眾生,就是活靈靈的一尊佛,一尊‘因地佛’。迷失了‘覺性’的人,稱凡夫(或稱迷失了自性的‘因地佛’);覺悟了‘覺性’的人,可稱為是‘因地佛’。

如果沒有這個‘覺性’的存在,一切眾生皆成‘無情’,他根本就沒有‘思維意識’;因為有這個‘覺性’的存在,所以,能讓他產生‘見聞覺知’的功用,產生‘動作’。

那什麼是佛呀?答曰:“佛是覺。”什麼是覺呀?答曰:“我們的靈性就是覺。”熱水‘燙’在手上,知道疼的那個‘知’,就是覺,就是佛。被燙一下:‘佛!佛!佛!佛!’這是迷人說真話,是真佛在疼。

眼能見,是佛在見;耳能聽,是佛在聽;一切眾生,具有平等無二的‘清淨法身’,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啊!動物也有六根,六根是‘報身’,比如:一隻花貓,它能聽,能看,從‘法身’上講,它也是佛呀,也是佛性在看,在聽。那麼,它的‘業報身’,顯現的是一個‘貓’身,我們的報身,顯現的是一個‘人’身,為什麼彼此‘報身’不同呢?答曰:“那是因為,彼此過去世的‘妄業、造作’不同,今生所修得的果報也不同,或者說,造業不同,得受的‘六根’自然就不同,或‘報身’不同。”當知,無論你造什麼業,無論你‘成就’什麼樣的‘報身相’,統統都離不開‘佛性’(清淨法身),都是‘佛性’所現。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是佛性所現,或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但因妄想(顛

倒、執著)而不證得。”

我們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陀的‘報身’之相。

那麼這個‘佛身’,跟這個‘覺性’是什麼關係呢?或者說,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相,是不是真佛呢?

大家現在每天禮拜的、心裡想的、心裡唸的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想阿彌陀佛,想藥師佛,想釋迦牟尼佛,想一切佛,統統沒有離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佛相’,那麼這些佛跟我們這個覺性——真佛,是什麼關係呢?

答曰:“一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佛,統統是我們的這個‘覺性’(我們的這個‘靈性、真佛、清淨法身’)顯現出來的‘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一切諸佛的‘報身’相,統統是我們這個‘覺性’顯現出來的‘假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豈能是真?「說‘佛陀的報身’是假佛,是因為‘報身’,生滅不實!了無自性!是‘無所有’法!故說是‘假佛’。」”

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假的。假相是從真相里顯現出來的,真相就是我們的覺性,就是真佛,就是清淨法身。真佛無相,‘無相、不相’才是實相,才是他的真實相,才是真佛之相。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從找到‘真佛’入手,真佛才是佛,覺性才是真佛,我們的靈性才是真佛。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找到‘本性’,找到自己的‘本性覺’。這在禪宗裡,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成佛容易嗎?

答曰:“成佛非常容易。悟到覺性,如如不動,一念不生,當下即是如如佛。只不過你是一個剛剛出生的佛,還不具足‘果地覺佛’的能力,但你已經是一尊‘佛’了。你‘覺’了,你就是佛,確切地說,你就是一尊正在成就的‘未來佛’。”

這個話並不是隨便講的,《大般涅槃經》裡佛有親口開示,明心見性的人,‘四種人’中包括‘明心見性的小乘人’,所謂:【見性即如來,見性同如來;】所以,很多‘明心見性’的人在這個世間,至少他有基本的‘正知正見’,但是,沒有見性的人卻不認識他,不認識,反而輕賤、誹謗他;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什麼是真佛,什麼是假佛。’所以今天,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佛講的一乘法,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一乘佛法,整個宇宙就是這個佛性,只有佛性是唯一存在的真法,也就是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尊真佛,只有一尊真佛,那就是‘清淨法身佛’。這尊佛,無相,無生,無滅,遍一切處,無處不在,貫穿一切眾生‘身心內、外’。一切眾生,皆是如來所顯現之幻化相。所以,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他迷時就自稱凡夫,覺了他就是佛啊!……‘啊——原來我是佛,雖然我現在沒能力。’

為什麼沒有佛陀的能力?沒能力怎麼辦?

答曰:“因為我有嚴重的執著,我有五蘊罩身,五蘊纏

身,所以才失去了果位的能力。所以,要想擺脫現在的困境,

就要開始修行,就要學佛,就要學習成佛。”

如何擺脫困境呢?答曰:“就是要想辦法破五蘊、破枷

鎖,五蘊是枷鎖——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是一切眾生的枷

鎖。”

怎麼破這個五蘊啊?答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會照見‘五蘊皆空’,照破‘五蘊皆空’。”

我們當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答曰:“當知,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性,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的覺性。所謂‘行深’就是,要時時刻刻、念念不離自己的‘覺性’,不起妄想,一念不生,無相、無念、空,了了分明。所謂禪宗講的‘保任’,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

守住‘聞性’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者,從哪個門深入?答曰:“從‘耳門’深入,從我們的六根耳根處深入。從耳根處‘迴光返照’,‘入流’背‘聲塵’,守住自己的‘聞性’,守住不動,念念相繼,念念相續,長時燻修,這就是在耳根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最終結果,就是‘照破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就會漸次破滅。”

那麼,什麼是佛啊?答曰:“佛是‘覺’,覺就是我們天天正在使用的,每個人從來沒有覺察到的‘見聞覺知’性啊!見聞覺知不是‘六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個‘覺’。覺在眼起用,它能見;覺在耳起用,它能聽聲、能聞聲;覺在鼻起用,它能嗅氣味;覺在舌起用,它能嘗味道;覺在身起用,它能觸,它有觸受,能有感觸(冷、熱、澀、滑,等等);覺在‘意’起用,它能胡思亂想。意是意根的簡稱,意根是大腦,大腦是意根。我們不能說‘意根沒處找’,不能把‘意根’想象成是一個‘無形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就是意根。”

知道什麼是佛了,接下來呢,我們就應該瞭解如何成佛。怎樣成佛呢?就是,要體察……,禪宗裡有句話叫:明心見

性,見性成佛;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我們成佛的方法,簡單明瞭,沒有漸次,一步到位。從因地到果地,中間沒有其他任何方法的夾雜,無需其他方便,就是一直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一法。就像坐電梯,你在一樓上電梯到頂樓,無論到哪一層,只有一個方法——‘你站在電梯裡,一直不動’。我們成佛就是,在因地要見性,見到自己的覺性,要悟到自己的覺性,然後守住它,如如不動,一直守到‘妙覺位’。以‘覺性’的‘無作妙力’自然成佛,這就是成佛的方法,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呢,要想明心見性,很多人過去世修學的進度不同,學佛的累積時間也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根器反應也不同,有遲有頓啊。有的人見‘性’非常容易,很快;有的人見‘性’就非常困難,就是悟不到。所以怎麼辦呢?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佛的漸次修行方法,也叫‘前方便’法,是什麼呢?

答曰:“戒定慧三學。”

你要想‘明心見性’,若不能在 ‘聞法’的當下‘如理作意’,一時或剎那‘頓悟’,那你一定要選擇,從持戒入手。我們一般人‘業障重’啊。業障重,首先要斷惡修善,要持戒,持戒就是斷惡修善,通過斷惡修善,培植自己的福報,降伏自己的煩惱。進一步呢,待到善法圓滿的時候,把善法也要放下,無善無惡,修什麼呢?修‘定’法。要讓自己的身心‘定’下來,而定下來的特徵是什麼呢?答曰:“必須達到‘無念、無相、無願’。”

這個時候,只要你做到無念,你就入世間‘四禪八定’。如果在‘定’中,從‘無念、無相、無願’入了‘空’,你墮在空裡面,你就是修‘出世間’法,也叫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法;如果你在‘定’中一下子悟到了自己的‘本覺性’,悟到了自己的‘靈性’,此乃‘清淨法身’,佛陀的‘因地真身’!你一下子就入到大乘‘無學’之位:彈指超無學啊!那就是明心見性,就叫慧學——戒定慧的‘慧學’,修‘慧學’才是成佛的方法。前期的修戒、修定,都是為修慧學做準備的。如果你能在聞法的當下,一時頓悟自性,直接明心見性,那你就可以‘直接開修’啦!如果沒能頓悟見‘性’,那隻好從前面,慢慢來,不可急求。很多人為了求‘明心見性’,一輩子都在‘嚴持戒律,斷惡修善,打坐參禪。’也許一輩子也悟不到‘真東西’,悟不到自己的覺性,這也是非常無奈和遺憾的事情。悟性高的,他也沒修戒,他也沒修定,他甚至是個惡人,十惡不赦,可是你給他講‘覺性’,講‘佛性’,講‘靈性’,他立刻就能‘覺悟’到,當下就能體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非虛言。這種人,在世間有不少啊,只是他‘佛緣’不好,沒有遇到跟他相應的‘善知識’來提醒和引導他,但是這一類人,也有一個問題,他雖然悟性高,雖然一下子‘體悟到’了,然而,他卻不能保任、不能守,守不住、定不住,為什麼?惡習纏身啊,或者是福報巨大,在世間他是大富長者,他是豪貴,高官。我們知道‘惡業纏身’,殊不知‘善業也纏身’啊,兩種業都能讓你沒辦法清淨!佛說:“無論你在世間有多大的財富,無論你在世間有多高的官位,你都是個窮人。為什麼?你的如來寶藏(覺性)沒有打開,你的佛性沒有開顯。”因為佛性才是一切眾生的‘真正無上至寶’,佛寶——取之不盡,生生世世‘用之不竭’,如來寶藏才是真正的寶!才是真正的富貴。這一點,世間人不太容易接受,因為他很難看到‘未來’,也很難相信‘過去’!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這都是真相,這都是事實。所以,一個想真正成佛的人,才是真正富貴的人,他是未來的大富長者,他是未來的宇宙的富貴之人,佛菩薩就是這種人,一切佛菩薩就是這種同享最富最貴的人。

知道了如何成佛,前面說過了:什麼是佛?佛是覺,覺即是佛;覺是什麼?覺就是自己的靈性,就是自己的‘見聞覺知’性。那,如何才能成佛?答曰:“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本性覺’,要悟到它,要長時間牢牢地守住它,換句話說,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在耳根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上就是‘什麼是佛、如何成佛’的基本思路。

那麼,整個宇宙或法界又是個什麼現象呢?是個什麼狀況呢?宇宙或法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要聽聽佛陀的回答,聽聽佛陀是怎麼給我們開示的。這就是佛教裡著名的、印證宇宙起源真相的佛陀三法印,簡稱——「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陀對‘整個宇宙、人生’現象的極致概

括和總結;是世間‘最究竟圓滿’的哲學解釋;是最徹底、

最真實、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學佛,就必須要‘徹底瞭解’和‘正確理解’佛陀

的“三法印”開示。

諸行無常,是第一法印;諸法無我,是第二法印;涅槃

寂靜,是第三法印。簡要言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

寂靜。

「增補語:佛性(或涅槃寂靜),是宇宙的根本。盡虛空界,遍十法界,虛空宇宙,一切萬法,無一不是起源於‘佛性’。

我們打一個相似的比喻,如同‘滷水點豆腐’。我們把‘純豆漿’比作‘不生不滅的純佛性’,把‘滷水’比作‘一念無明’。一大鍋的‘豆漿’,遇到幾滴‘滷水’,變易為‘豆

+ 清水’;豆腐,好比‘臨虛塵’,清水,好比是‘虛空’。同理,‘純佛性’因‘一念無明’,幻化出‘虛空 + 臨虛塵’。臨虛塵,就是《金剛經》裡的‘一’,它是與虛空‘並存’

的,而且是虛空中最初、最微小的‘色塵’,是現代科學所發現的‘質子、中子、電子’的前身。臨虛塵,進而演變成‘地水火風’——色塵。地水火風,進一步演變出‘無情’和‘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就是法界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有情眾生,就是無量無邊的十法界眾生。我們六道眾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虛空’與‘臨虛塵’,源起於‘佛性’。有情、無情(皆屬生滅有為之法)皆起源於‘臨虛塵’或‘一’,《金剛經》裡稱整個世界為‘一合相’。整個世界(一切眾生、乃至萬法)是由‘一’和合而起的大千世界。和合的規則是‘緣起性空’,即:一切萬法和合而生,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生而無生,滅而無滅,無自性,無自相,無所有,不可得!

佛性,隱含在‘虛空與色塵’之中,能幻生出‘見聞覺知’的眾生,就是有情眾生;不能幻發出‘見聞覺知 ’的眾生,就是無情眾生。

三法印的另一層含義就是:佛性是‘真法’,變易成‘虛空和色塵’,雖然相上看不出佛性的存在,而實質上,佛性是隱含在‘虛空與色塵’之中的,而且是無處不是!處處皆是!虛空是‘非相’,色塵是‘諸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非相,是佛性的幻化變體。

三法印:佛性是‘涅槃寂靜’,是‘不生不滅’法,是‘恆常’法,是宇宙的‘唯一’真法,這是第一法印‘涅槃寂靜’。

虛空+色塵,是依‘佛性’幻化而生之法,是‘生滅’法,是‘無常’法,是‘有為法’,(說‘虛空是無為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色塵’源於‘臨虛塵’。)這是第二法印‘諸行無常’。

虛空+色塵,是‘緣生’法,是‘緣起性空’法,是‘無自性’法,是‘無所有’法,是‘不可得’法!這是第三法印‘諸法無我’。

‘一而三’,‘三而一’,這是三法印‘內在依存關係’的實質。延伸一點理解,就有:一真生二假,二假立‘陰陽’。‘二假對立,同歸一真’。比如,色塵屬‘陽’,虛空屬‘陰’等等。其次,二假迴歸一真,則有:一體生兩性——善、惡;是、非;有、無;虛、實;等等,二性同出一體。比如,同一個人,可善,可惡;可悲,可喜;可苦,可樂;等等。」

我們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整個宇宙,只有佛性這一‘真法’的存在,沒有第二法的存在。佛性,也就是我們說的覺性,是整個宇宙唯一真實的存在,這也就是佛講的一乘佛法。整個宇宙,真法只有一個,也叫無為法,就是佛性;這個佛性呢,還有一個名字叫涅槃,叫寂靜,合起來就是“涅槃寂靜”,它有成百上千的名字,很多很多名字,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大圓覺、般若、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師子吼三昧等等,乃至一真、法界、法性,不思議性,等等很多很多的名字,無論他有多少名字,都是指的這一個真法

———佛性或覺性,或稱涅槃寂靜,這就是佛陀的第三法印。

而這個覺性,或者說‘涅槃寂靜’,由它幻化出來的第一法就是虛空。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呢?佛在《楞嚴經》裡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由此可知,虛空是從覺性裡幻化出來的,換句話說,佛性變現出了虛空。

接下來我們要問,三界呢?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答曰:“統統是從虛空中幻化而來,依空而生,也叫無中生有,‘無’中生出來的‘有’,這個有能是真的嗎?肯定是假的。”

《楞嚴經》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三界有漏微塵國,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統統是依‘虛空’幻化而來,所以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十八界亦復如是,統統是由空而出,從空而來。

「增補語:若按‘三法印’的另一層含義理解,色塵與虛空,應是佛性一時幻化而生,是“一生‘幻二’,合二成三。”的規律。因為‘虛空與臨虛塵’都是假相,都是假法,都是虛幻不實法,都是無所有法,故此,說‘色空不二’,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無不可。對於‘無所有’法,說‘是’,說‘不是’,都無實義。

【……,皆依空所生。】“臨虛塵究竟是誰生的?”這裡,

必須要發此‘問’。我們可以做兩種理解:一種是“由‘空’而生”,另一種是“依‘虛空’而由‘佛性’而生”。兩種‘理解’都具合理性。何以故?若色法由空而生,則色法的前身是‘空’,‘本體’即‘空’,色法豈能是真有?其次,若色法由佛性而生,然,色法是無自性法,是‘無自相’法,是‘無我’之法,亦是‘空無’之法!是‘無所有’法!故亦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因此,整個世界,若講到‘法’的存在,總可以歸納成三種:第一種法,真法,就是佛性、覺性;第二種法,叫虛空。虛空也是‘生滅法’,為什麼?因為它有‘生’,因此必有‘滅’。第三種法,一切有為法,就是依空出生的‘三有’世界。(虛空,有時在佛經裡看到稱它是‘無為法’,事實上,它應該算在‘有為法’中,因為它也是生滅的。)

我們舉個例子:點燃一支蠟燭。我們把‘燭焰’比做‘佛性’或‘真法’,把圍繞‘燭焰’圓周形成的‘光環或光暈’(特別是我們眯起眼睛來看蠟燭的燈焰的時候。)比作是‘虛空和大千世界’。那麼,憑經驗我們知道,只有‘燈焰’是真的,光環是‘假的’。‘光暈’的形成,是因為我們眯縫著眼睛而生出的‘幻景’。雖然你看到了,其實,看到了也沒有,那是我們的眼睛眯縫著,或者有眼疾而生出來的,不是在燈焰的周圍,真的有‘光環’。

所以《楞嚴經》裡說:“整個大千世界、整個宇宙,是眾生‘塵勞’發生的‘幻化現象’,是‘六根塵勞’出現的虛幻世界,根本不是真實的存在,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管你認不認同,都是事實真相。

那麼整個宇宙總括為三種法:第一法是真法,即佛性或覺性;第二法是虛空;第三法就是大千世界(囊括有情、無情一切眾生)。佛性或覺性,是無為法;虛空可以稱‘無為’法(因為我們現在觀察不到虛空的生滅現象),也可以稱‘有為’法(因為虛空的本質是生滅法)。大千世界是有為法。

以上三種法與三法印的對應關係是:第一、涅槃寂靜對應佛性或覺性,屬不生不滅法;第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二法印,則對應‘虛空與大千世界’或‘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法,也是‘無我’法,或稱‘無自性法’。其特質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或說,無自性,無自相,無所有,不可得。換句話說,一切‘有為法’,是生滅法,是無常法,是空法,是‘不存在’法。

三法印的相互關係則是:‘無常、無我’的虛空和一切有為法,皆是依‘有常、有我、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真法幻化而生,換句話說,一切‘有為法’皆依‘無為法’而顯現。

現在我們知道了,虛空和有為法都是假法,而且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猶如燈焰的光暈。佛性或覺性,則是真法,是宇宙唯一真實的存在。那麼,三法印就是針對“一切有為法——虛空及三有世界”和“唯一真實的無為法——佛性”的實質性描述。

關於‘三法印’原經文,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是這樣開示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行’是什麼?是誰的‘行’?答曰:“‘行’是變化,是法的‘行’,是一切有為法的‘行’,所謂諸行,就是指一切有為法的變化。而諸行無常,是指一切有為法的變化是無常的。”

什麼是無常?答曰:“無常就是‘有生、有滅’。簡言之:萬法生滅,無有主宰,這就是無常。‘行’,也是‘法’的代名詞。諸行無常,也就是諸法無常。”

那麼,什麼又是‘諸法無我’呢?答曰:“就是一切有為法,無自性、無自相,空,無所有,不可得。確切地講,‘不存在’就是諸法無我。”萬法皆空,不但‘空’,而且是‘不存在’。而佛性也空,是指呈‘空相’狀態,呈‘無相’狀態,而他卻真實永恆地‘存在著’,即如來常恆。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就是佛性,就是覺性,這是《涅槃經》裡講的。

《大智度論》中有關‘三法印’的陳述要比《涅槃經》裡說的更清楚一些,此處把《大智度論》的原文摘述如下:【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者,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注:此處若說一切有為法,則更嚴謹準確。)無我; 三者,寂滅涅槃(注:是唯一的‘無為’法,是‘常樂我淨’之‘真我’法。)】

所以,整個宇宙或世界有三種法:真法(無為法)、虛

空與大千世界(有為法)。三法印就是專門對‘有為法和無

為法’進行的特徵描述,那怎麼解釋呢?

第一句話:是無常印。【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

一切有為法,必有‘生老病死’、必有‘成住壞空’、必有‘生

住異滅’;一切有為法,統統是‘因果相續’的生滅相。此

相‘變化無常’,而緊隨‘因果規律’。因果規律,是一切有

為法的重要特徵,這是第一印。

一切有為法,皆屬無常。一切有為法,沒有一個恆定的

存在狀態,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滅’,有

‘成’必有‘空’。

第二句話:【一切法無我。】也就是第二法印——‘諸法

無我’印。此印是提升我們智慧的。提升什麼樣的智慧呢?答曰:“一切有為法,皆是‘緣起性空’、‘無我’、‘無自性’。

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沒有一個‘堅固不壞’的自我的‘存在’,無自性、無自相、空,無所有,不存在!”

行者若有這樣的認知,簡直是太重要了!何以故?

我們現代人,基本上都會認為:大千世界,一切萬法,皆是真實的存在!儘管它有生有滅,但是我們普通人依舊堅固地認為,它是真實的存在。佛的第二法印,‘諸法無我’印,就是拿來破除我們這個‘迷執’的——告訴你這個真相:‘大千世界,無自性、無自相、空、無所有、不可得!’這是佛陀對一切有為法第二特徵(無我、空)的真實描述和開示,而我們究竟信不信呢?我們信不信‘當下的一切皆空,空無所有’?這太難太難了,一般人,絕對不相信啊。

第三句話:【寂滅涅槃。】也就是第三法印,‘涅槃寂靜’

印。第三法印和前面的二個法印有什麼關係呢?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有為法無我,後邊來了個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就是真法,是‘常樂我淨’之法,有常、有我、有樂、有淨,這個法叫涅槃寂靜。我們不能把‘一切有為法’和‘大千世界’否定之後,就把‘整個宇宙’(一切法)一起否定掉,當知,我們在把一切‘有為法’徹底否定完了之後,最後還剩下一個唯一且無為的‘真法’,那就是佛性(覺性)——涅槃寂靜。特別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皆是依這個真法——涅槃寂靜,幻化而來。這就是三法印內在的關係。

一個真法裡面,幻化出虛空和無窮無盡的有為法——大千世界。這就是佛陀的‘三法印’。如果你能真正地、正確地理解了佛陀的三法印特徵和實質,你必得心解意開,頓然釋放,你的執著,你對世間法乃至出世間法的強烈執著,會大幅度地淡化和降低。

關於佛陀的三法印,還有另外兩種描述:

第一種:【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意思就是說:“一切有為法是生滅無

常的。”這是第一法印。

‘生滅’滅已,這個‘生滅’是什麼?答曰:“這個‘生滅’就是‘一切有為法’的代名詞(生滅是一切有為法的特徵)。”生滅‘滅已’,‘滅已’就是消失了之後,一切法空,無所有,不可得。

一切法‘空’了、沒有了,還剩下了什麼?答曰:“就剩下了‘常樂我淨’或‘涅槃寂靜’,所以才叫‘寂滅為樂’。”

‘佛性’是寂滅為樂,‘真如’是寂滅為樂,‘般若’是寂滅為樂,佛性、般若、真如、覺性是同一個東西,同一個真法,就是我們的‘靈性’,就是一切眾生的靈性,這是第一種描述。

那麼,第二種描述呢?

就是:【如來常恆,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此處,佛陀先說‘真法’——如來,先說‘涅槃寂靜’——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常

恆,就是‘不生不滅’,這個‘真法’,沒有‘因’、沒有‘果’,

沒有‘法’的存在,這個佛性,沒有變易。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是什麼?一切眾生就

是‘三有’大千世界。有情、無情,悉有佛性;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同在一個佛性裡,一切眾生是同一個佛性幻化而來的,一切眾生同具一個‘清淨法身’,所以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離開佛性,沒有眾生’,這一點必須要清楚。

下面我們簡單地歸納一下:什麼是佛?佛是覺;什麼是覺?覺就是我們自身的靈魂,我們自己的感覺,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靈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見、能聽、能說、能知、能想的那個‘能’,就是覺。覺是什麼?覺是真佛;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實不虛!你迷,叫凡夫,實際叫迷佛。比如業障,業障是什麼?業障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真實’的‘虛幻業障’。那麼,如何成佛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覺性,返璞歸真啊!覺性才是真啊!迴光返照,背塵合覺,自己的注意力安住在‘覺性’上,長時燻修,直至‘滅塵合覺’,這樣就能成佛,這樣就能照破五蘊,得解脫。

「增補語:‘背塵合覺’與‘滅塵合覺’的本質區別是

什麼?

答曰:“‘背塵’,用於因地修行階段;‘滅塵’用於果地佛境界。合覺是‘因’,合覺是‘燻修’,背塵是‘因地階段性’的成果,滅塵是‘最終’ 佛果。

初修階段,合覺是‘因’,背塵是‘果’,因地階段的‘塵’,只能‘背離’,不可能‘滅失’。而‘滅塵合覺’,合覺是‘因’,滅塵是‘果’,‘塵滅’乃果地佛的成果,故此句‘滅塵合覺’用在‘果地佛境界’最合適。‘背塵合覺’,用在成佛之前的‘因地階段’,比較合適。保持‘背塵’,塵自‘滅’。”」

如何成佛啊?答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成佛;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成佛。”

我們想要成佛,就一定要對大千世界,對身心世界,對整個宇宙,有一個正確的‘知見’,一定要學習和解悟佛陀的‘三法印’開示。

那麼,接下來呢,就要講如何學佛?如何在菩提道上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這就要強調佛陀講的——‘四依法’。什麼是四依法?答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好,下回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