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度人還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見性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我們大多數人對佛教的印象停留在電視劇《西遊記》上,因此很多人對佛教的觀念停留在四大皆空,無慾無求,把自己給度的遠離紅塵,把別人度的遠離紅塵,這是什麼“法”,這是邪法,這是謗佛,難怪現在很多人談“佛”色變,更是把“佛”當成保護自己的神仙,這是對“佛”最大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壇經》度人還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見性

可以很負責地講,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佛”,到了有“佛”的地方看見“佛”倒頭就拜,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問他,完全不知道,只是看別人這樣做所以自己也這樣做,這就是盲目的從眾心理,非常不可取。六祖在《壇經》中講了首頌,我們好好地讀讀這首頌,明白其中思想,讓我們能更好地生活。這篇文章對其中的四小句做一個簡單分析,和各位朋友進行探討,希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讓我們能以一個更加好的狀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佛不是那個神通廣大的某個人物,佛是我們心中的淨土,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就在我們心中,哪裡需要向外去求呢,如若還需嚮往求,學得邪法讓人憂。我們大多數人對佛的認知很簡單,就是從電視劇上了解的,佛法之高深哪是幾部電視劇就能解釋清楚的。我們從電視劇的宣傳中知道,佛法好像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凡是接受佛法洗禮的人好像都要到那古剎廟宇中,被那些高僧給度走了,哪是這樣理解的。心中若還有雜念,在哪裡都是人間,心中若無雜念,在哪都是大雄寶殿,本就是如此簡單,可偏偏要搞得那麼複雜。

《壇經》度人還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見性

為什麼想要出家呢,大多數人是為了逃避,逃避這人生的無常,逃避這世間的痛苦,這怎麼行呢,那樣心中的佛怎麼才能覺悟呢。佛家說的度化,不是說讓這個人無慾無求,是需要讓他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當前的位置,把這個人引領到正確的路上,由這個人自己去行動。世間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意義,我們不否認力量強大的人去幹預力量弱小的人,讓弱小者為其服務,佛家思想在那種時候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用迷信的色彩迷失當權者的眼睛,讓當權者畏懼神明,得以解救大眾。

這個也是度,但只是表面的度,本質上的度還沒有做到。什麼原因呢,還沒有明白自己的心,可能是因為可憐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才做出這樣的善舉,不清楚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盲目的去做,即使結局令人滿意,但自己的心還是沒有明悟,所獲得的福報雖有,但不是真正的福報。因此只有自己真正明白自己心的時候,我們才能能在真正意義上去度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是度某個人,也不是自己,如果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反而落入了下乘。

《壇經》度人還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見性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當我們在世間做到一切事情都從自己心中出發時,我們的所有言行舉止都是發自內心深處,別人自然是可以感到我們這顆真誠的心,就像六祖那樣,為大家說法,字字都在人們心中流淌,把智慧帶到別人心中,喚醒人們心中的那尊“佛”。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功夫時,我們便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心了,自己自然的本性也就見到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