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讀《壇經》:不要再猶疑,一切皆心法

剛才,第二次讀完《壇經》。

第一次是在一個早晨,晨跑結束後跑進三里屯三聯書店,偶然發現《壇經》,打開之後,越讀越想讀,蹲在書店裡快速讀了一遍。享受!

這一次,是從圖書館借了書回來,慢慢地、認真地看的,剛剛,讀完第二遍。

二讀《壇經》:不要再猶疑,一切皆心法

緣起:陽明讓弟子看《壇經》、《悟真篇》後序

當初讀《壇經》,是因為一位王陽明傳記作者在書中寫道黃綰說王陽明先生讓弟子們讀《壇經》,因此有抱怨心學近佛學。

據黃綰後來對陽明的批評,陽明讓他們看禪宗的宗經《壇經》、看道教的《悟真篇》後序,從中尋找“心源自在”的智慧,去練就一套實戰性很強的藝術,什麼心若明鏡,鑑而不納,隨機應物,故能勝物而不傷。「《明道編》」陽明真正想做的是這種“達人”,如果這種達人能夠精神不朽的話,那就是聖賢了吧。不可洩漏的天機正在於這種虛無而實用的生存技巧,不符合正宗儒門規矩。所謂的體用一元,在他這裡就是,只有確立了“無”的本體地位,才能弘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空妙智。--用陽明的術語說,這叫“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他的《答人問道詩》居然照抄大珠慧海禪師的語錄,他多次表示佛徒出家、道士隱居都是著了相,有掛礙,真正的覺悟是不離世間覺,是在擔水劈柴的日用工夫中體驗妙道。(周月亮《王陽明大傳》)

二讀《壇經》:直指人心的《壇經》

第一次讀,因為從中讀出了“心”,尤其是一些詞、一些說法,非常有助於理解王陽明的心學,因此,頗有些收穫。

二次讀完《壇經》,才知道,《壇經》本來就是一部“心經”。

宋·明教大師契嵩在《六祖大師法寳壇經贊》開篇即寫道——

《壇經》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何心邪?佛所傳之妙心也。大哉心乎!資始變化而清浄常若。凡然,聖然,幽然,顯然,無所處而不自得之。聖言乎明,凡言乎昧。昧也者變也,明也者復也。變、復雖殊,而妙心一也。

宋依真小師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六祖壇經序》:

原夫真如佛性,本在人心,心正則諸境難侵,心邪則眾塵易染,能止心念,眾惡自亡。眾惡既亡,諸善皆備;諸善要備,非假外求。悟法之人,自心如日,遍照四方,一切無礙。見性之人,雖處人倫,其心自在,無所惑亂矣。

柳宗元寫道:

“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鋤,本其靜矣。------取其言以為心術。”

宗寶寫道:

“或曰:達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盧祖六葉正傳,又安用是文字哉?”

《壇經》金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感悟:

無物,也就無我。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感悟:

人人本來自有,

只是因為心迷失了。

此須心行,不在口唸。

口唸心不行,

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口唸心行,則心口相應。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感悟:

說嘴不過是幻象,

行動起來才是真相。

本性就是佛,

須自求本性。

善知識,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感悟:

迷人是說嘴的眾生

智者是行動的本真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

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感悟:

關鍵還在心體

心體不能粘連滯脹

一念愚,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

感悟:

一念之差

南轅北轍

生死兩隔

若無塵勞,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感悟:

塵老即私慾

私慾克除

良知自現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

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感悟:

原來,這就是小根

原來,這就是小人

不悟,即佛是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感悟:

悟或不悟,一念之差。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感悟:

你本來自帶,

不需要向外求啊。

王陽明說

“不假外求是良知。”

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感悟:

關鍵在心,環境不是問題。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感悟:

可藉此句悟知行合一。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感悟:

再借此體察知行合一。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

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感悟:

活人就是活人,

不可能不思一物,

不思就是死。

若修不動者,

但見一切人時,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即是自性不動。

感悟:

有一年,王陽明回到老家,

朋友說“觸之不動矣”。

如何“修不動”,

這句話點明瞭——

看不到別人的過錯”。

善知識,於念念中,

自見本性清淨,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感悟:

還是強調要自修,要自行。

自性三寶:

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

感悟:

為人,只是要“淨”。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

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

是自歸依也。

感悟:

點化如何尋找自己(自性)。

智如日,

慧如月,

智慧常明。

感悟:

日月常在,

智慧(良知)常在,

因為被私慾遮擋,

所以你看不到罷。

常自見己過,

不說他人好惡,

是自歸依。

感悟:

能時常看到自己有過錯,

距離自皈依就很近了。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

感悟:

點亮自己的心燈吧。

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

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

感悟:

這是名句。

心的狀態決定了

你與世間的互動模式。

你被別人/外物牽著鼻子走,

是因為你的心不行、心邪了。

汝自迷不見自心,

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感悟:

自迷之人,

常自作聰明。

學道之人,

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

無名可名,名於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

言下便須自見。

感悟:

可曾記得王陽明的名句

“無善無噁心之體”?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感悟:

不要再懷疑,

一切皆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