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在五帝時代真的存在嗎?

禪讓簡單的來說,就是統治者將統治權力轉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但是我們仔細考慮一下,禪讓之後,原來的統治者就拋棄了自己的權力,成為一個廢人,他會有好的下場嗎?乾隆皇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而他卻依然掌握著權力,可見權力對於統治者的吸引力有多大。

禪讓在五帝時代真的存在嗎?


且不說有史料記載的封建社會時期的禪讓,大多數禪讓的結果都不怎麼理想。那麼在三皇五帝時代的“禪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故事,可能是中華文明中最溫情脈脈、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話。早在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對“禪讓”一說提出了懷疑。

禪讓在五帝時代真的存在嗎?


《荀子·正論》記載了荀子的疑問:“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說疑》記載戰國末的韓非的言論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不僅否認了“禪讓”之事,還說舜和禹繼承帝位,是“臣弒君”的結果。另有唐代的劉知幾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瑣語》說:“舜放堯於平陽”,還說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

後來還有司馬貞引《竹書紀年》在其著作《史記正義》中說:“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墨家提倡“尚賢”,直接鼓吹“禪讓”。儒家“祖述堯舜”,也對“禪讓”大加宣揚。如“古者舜耕於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賢》)把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申述他“尚賢”的宗旨。

孟子對於五帝時代的禪讓也是有著一樣的記載,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大禹通過治水獲得了天下諸侯的支持,並且在他們的幫助下順利的從舜手中結果了權力,成為新的帝王。而在大禹成為帝王之後,卻是將舜帝流放到蒼梧之野,致使舜帝在蒼梧慘死。

禪讓在五帝時代真的存在嗎?


所以,禪讓在五帝時代並不是確實存在的,有的只是各方首領為了最高的權力進行的爭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