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心理學》第十章 人際交往


教師招聘《心理學》第十章 人際交往

第一節 概述

一、什麼是人際交往。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

二、人際交往的條件

(一)交往雙方共同理解並使用的符號系統。

(二)交往中的信息傳遞儘量少受外界干擾。

(三)信息接受者要適宜的心理準備。

三、人際交往的基本過程。

(一)交往過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 信息, 信息渠道, 接受者。

四、人際交往的種類。

(一)根據社會個體人際反應的外部表現,人際關係可以劃分為:外露型、內涵型、偽裝者。

(二)按人際關係形成的基礎,人際關係可以劃分為三類:血緣型、地緣型、業緣型。

(三)根據對他人的需要的內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際關係需求分為三類: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四)根據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將人際關係劃分為三種類型:謙讓型、進取型、分離型。

五、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 和行為 等。

認知是人際交往的前提,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從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動機在人際關係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情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情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態度在人際交往中具有重要意義,態度可以直接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形成和發展;行為是人際交往的交往手段。

認知、動機、情感、態度及行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際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礎、動作特徵、感情色彩、態度傾向和行為方式,從而表現出人際關係的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1.低層次、低水平人際關係; 2.中等層次、一般水平的人際關係; 3.高層次、高水平的人際關係。

六、人際交往的意義。

(一)個體社會生存的基本條件。(二)促進個體心理發展。(三)有助於形成自我意識。(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節 人際認知

一、什麼是人際認知。

人際認知是個體在交往中觀察瞭解他人的外在特徵和外顯行為,形成印象,並推測、判斷其心理狀態、人格特徵、行為動機和意向的過程內在特徵。

二、人際認知的主要內容。

人際認知包括自我的認知 和對他人的認知。

(一)自我認知,包括對自己身體狀況的認知(如健康、胖瘦等)、對自己心理狀況的認知、對自己社會關係的認知。

(二)對他人人際的認知,主要對象包括對他人儀表的認知、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人格的認知、對他人人格的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對社會角色的認知等。

三、人際印象

(一)人際印象形成的特點。

1.一致性傾向。

2.評價的中心性。即評價維度、力量維度(強—弱)、活動維度(積極—消極)。其中,評價是最重要的維度。

3.核心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2.近因效應——它是指在人際認知活動中,最近的印象對人的評價起著重要作用。

3.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泛化到其它有關的一系列特徵上,從局面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4.定勢效應,它是指當認識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聯繫對他們進行認知和評價。

5.投射效應,它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加強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6.正性偏差,它是指人們對讓人的判斷往往具有正面評價超過負面評價的傾向。

7.刻板效應,它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先有刻板效應,再有定勢效應,先刻板,依據它再定勢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