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精忠報國,但一些言行也觸犯了高宗的忌諱,哪一條真正讓趙構動了殺他的心思呢?

羅賓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要知道在“紹興和議”時,完顏宗弼明確提出的和談條件:“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高宗動了殺岳飛的心?

下面我從“紹興和談”說起,看看岳飛在宋金之戰中的作用;最後再詳細論一下岳飛之死。

一、紹興和談中嶽飛的因素

1.從和議到戰爭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金朝的“詔諭江南使”張通古與宋使王倫南來,按規定,宋高宗必須跪拜金使奉表稱臣。高宗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安生,不惜屈己就和。而群情激憤,抗議的奏章雪片般呈送上來,武將有岳飛、韓世忠、解潛與楊存中等,文臣有李綱、張九成、尹焞和朱松等。



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的上疏最為激烈,直斥高宗“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表示與秦檜不共戴天,堅決主張斬秦檜、孫近和王倫以謝天下。高宗與秦檜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將其貶謫嶺南。然後以高宗正在為徽宗守喪為藉口,由秦檜等宰執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朝的詔書與議和條件。

紹興九年正月,宋朝以韓肖胄為奉表報謝使,以王倫為奉護梓宮、迎請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北上開封,王倫與完顏宗弼交割了地界,宋朝名義上收回了東、西、南三京與河南、陝西地。王倫得到宗弼要謀害撻懶撕毀和議的情報,便派人回朝報告,建議派張俊、韓世忠、岳飛與吳玠分守河南、陝西地,免得再失中原,但高宗置之不理。

五月,王倫繼續北上,等他到達金朝,完顏宗幹與宗弼已發動政變,殺死了對宋主和的完顏宗磐和撻懶,推翻了和約,以宗弼為都元帥,分川陝、兩淮與京西三路向宋軍進攻,僅在一月之 間就奪回了河南、陝西。 王倫在金熙宗面前痛斥金朝背信棄義,被關押了起來。



紹 興十四年,金人脅迫他出仕金朝他堅決拒絕,被金人絞死。王倫在當時與後代歷來遭人睡罵,但他作為議和使者,奉旨行事別無選擇,對金人也並不抱有幻想,更何況晚節可風,不能簡單斥之為投降派。

金軍全面進攻打破了高宗秦檜屈膝求和的迷夢。宋軍在三個戰場上進行了抵禦或反擊。川陝戰場由吳璘節制陝西諸路軍馬,阻擋住金將撒離喝的銳利攻勢。東路戰場由韓世忠與張俊唱主角。韓世忠軍攻取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進圍準陽卻無功而返。張俊與王德在淮西採取了攻勢,進入了宿州與亳州。

2.捷報不斷傳來

但戰爭主要在中路戰場進行,由岳飛、劉綺與宗弼率領的金軍主力對陣。 劉綺被任命為東京副留守,率原八字軍萬餘人北上赴任,紹 興十年五月抵達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接到金軍毀約重佔東京的消息,便率軍入城並鑿沉了自己的座船,表示了破能沉舟的決心,與新任知府陳規作死守計。

僅用六天他就嚴密部署了順昌城的防務,令蜂擁而至的金軍前鋒揀不到便宜。八字軍將士都 說:“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 ”六月,宗弼親率主力步騎十餘萬趕到順昌城下,為鼓舞士氣,他聲稱可用靴尖踢倒順昌城,命將士來日府衙會食。他揮師攻城,出動“鐵浮圖”和“柺子馬”夾攻宋軍。



金軍慣用左右翼騎兵遷回側擊,稱為“柺子馬”“鐵浮圖”也叫鐵塔兵,形容重甲騎兵裝束得鐵塔一般,每三匹馬以皮索相連,像一堵牆那樣向前進 行正面衝擊,最適宜衝陣。

時正大暑,劉綺按兵不動,等到正午已過,見金軍疲憊不堪,才命八字軍戰士輪番出攻,殊死搏殺,以少擊眾,金軍被殺五千餘人。三日後,宗弼支持不住,狼狽逃回開封,劉綺追襲,殺敵萬餘。順昌之戰以逸待勞,以少勝多,挫敗了金軍南下的勢頭。

順昌之戰後,宋軍轉入了戰略反攻。岳飛以收復故都開封為目標,始終不忘自己確立的“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就命原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渡河,聯合“忠義巡社”,攻取兩河州縣。他親率大軍長驅直入,進駐郾城,另派部將駐紮潁昌,對開封形成戰略包圍。



七月上旬,宗弼經過一月多的休整和補給,又親率一萬五千精銳騎兵從開封直撲郾城,企圖借平原地形,充分發揮柺子馬之長,舉消滅岳家軍主力。岳飛親自出馬,命其子岳雲和愛將楊再興躍馬馳突,運用巧妙的戰術,或角其前,或掎其側,使柺子馬不能發揮威力。見騎兵會戰不能取勝,宗弼把“鐵浮圖”軍投入戰鬥。

岳飛命步兵上陣,以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利器,專砍馬足。只要砍斷一條馬腿,一組三匹的“鐵浮圖”軍就只能被動挨打。只見岳家軍的步兵拉著敵騎手拽撕劈,殺得金軍屍橫遍野。

取得郾城大捷以後,岳飛預料到宗弼將轉攻潁昌(今河南許昌),便派岳雲等馳援前往。七月中旬,兀朮率騎兵三萬直抵潁昌城下,後續援兵源源而來,又遭到岳家軍的沉重打擊。他只得把十萬大軍駐紮在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企圖阻擋岳飛進軍。

但岳家軍前哨五百鐵騎抵達後,稍一交鋒,金軍即奔潰。這時,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大河南北捷報頻傳。

但高宗秦檜為了向金朝求和以確保自己的統治,竟連下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立即班師。其時,數萬岳家軍分佈在河南中西部和陝西、兩河的局部地區,戰線拉長,兵力分散,而張俊、韓世忠和劉錡等部奉命已經或正在後撤,岳飛陷入孤軍深入的局面。鑑於形勢,最關鍵的還是君命難違,七月下旬,岳飛違心拒絕了兩河遺民要他繼續北伐的請求,奉詔“班師”。



他眼睜睜看著高宗與秦檜葬送了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戰爭,痛惜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悲憤地喊出:“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家軍南撤以後,河南州縣很快被金軍重新佔領。

岳飛是宗弼碰到的真正敵手,郾城大捷以後,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宗弼開始採取和戰並用的策略。雙方和談儘管中止,但聯繫仍未中斷,宗弼致信秦檜明確提出條件“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紹興十一年正月,宗弼親率近十萬大軍直入準西,企圖以戰迫和。南宋派張俊、楊存中、劉率軍迎敵,並命岳飛領兵東援。岳飛尚未趕到,楊存中、劉筒與張俊的部將王德已在柘皋(今安徽巢湖東北)大敗金軍。張俊準備獨吞柘皋之戰的功勞,打發楊存中、劉綺還軍,豈料宗弼命孔彥舟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楊存中與王德軍,岳飛聞訊馳援,金軍安然渡淮北上。

3.一心求和的秦檜和高宗

岳飛兩次增援準西都慢了半拍,其表面理由一是本人“寒嗽”(感冒),是軍隊“乏糧

常棣tandy


△岳飛冤死——千因萬源,只有一條!岳飛自己至今也沒有明白!這條原因只有趙構本人知道,但就是千刀萬刮、活下油鍋整死高宗,他也不會老實交代。聰明的秦檜看出了破綻,但彼此心知肚明,心照不宣,想方設法維持當朝皇帝,抓住趙構把柄,拿住聖上,以利自己在朝廷中有個迴旋後路……彼此利用,各得其所。

△岳飛的“忠”,有時顯得“太忠”或“愚忠”!能武善文之人,腦袋缺根“弦”!在大敗兀朮之後,鼓勵將士“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又白紙黑字的寫下《滿江紅》,詞中明晃晃地寫到:靖康恥,猶末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本人教條僵化地揹負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一心一意地迎接二聖回朝。

△“迎接二聖回朝”——這就是趙構決心殺掉岳飛的根本原因!

△1127年,金軍攻入都城“東京”(開封),擄走二聖,押往北國,即徽宗和欽宗父子。1127年為“靖康”年號,史稱“靖康之恥”。

△岳飛若是把二聖折騰回來,共有三個皇帝,趙構面對前輩和兄長,自己該如何為好?歷覽前朝,父子相殘、兄弟殺戮,例不勝數。而趙氏大宋天下,當初太祖“陳橋兵變”立碼當了皇帝,又有”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到頭來太祖趙匡胤只因“燭影斧聲”,死因不明,千古之謎……所有這些,當朝的高宗趙構瞭如知掌,歷歷在目,件件在心……

△只有真正地殺掉岳飛,二聖才永生永世不能回朝!趙構才能坐穩皇帝寶座!

△這就是趙構殺掉岳飛的根本原因;也是岳飛的真正死因!可惜,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笑看東籬


導語:

岳飛作為一名軍事將領,是非常的優秀和傑出的統帥。但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掌握一支戰鬥力強大的岳家軍,在宋朝國策仰文抑武政治中,就成了皇帝宋高宗趙構與文官士大夫的心病。這個是趙構必殺岳飛的主要原因。

岳飛作詩滿江紅,詩中提出迎二聖,朝天闕的政治口號。這個口號政治上,主戰派喊得最為積極。縱然趙構公開場面也支持迎二聖歸來,但是宋高宗趙構內心真正是不是想迎回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那就是仁者見智了。偏偏岳飛抓住這個口號,為主戰做宣傳,這個也是岳飛言行致自己死亡的因素之一。

一,掌握強軍,擁兵自傲,必功高震主

岳家軍是由岳飛訓練和統領的一支強軍。岳飛憑自己的軍事才幹和人品,牢牢掌握了這支軍隊。岳家軍強盛時擁有步騎十萬,岳家軍是民間老百姓對它的稱呼。岳家軍創立後,在岳飛帶領下,四次北伐抗金。屢立戰功,多次擊敗金國的侵略。巔峰時刻一直往北打到了開封朱仙鎮。

宋朝軍制,本來就是強幹弱枝,仰文抑武。皇帝和文官集團是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武臣掌握一支強大的軍隊的。所以岳飛功勞越大,他們就越恐懼害怕。宋高宗趙構為了自己的皇權,終於利用岳飛的忠誠,冤殺了岳飛。

二,北伐失利,堅定抗金主戰,奮然作詞滿江紅。

公元1136年,岳飛在鄂州再次發動第二次北伐,欲圖收復中原北方。可惜主和派文官不想岳飛北伐,百般拖延軍事佈局。不支持北伐所需糧草。又阻止援兵支援北伐。結果是第二次北伐失利。岳飛無奈退兵,在鄂州黃鶴樓上憑欄遙望北方,憤然寫下滿江紅詞,表達了自己堅持抗金主戰的主張和抱負。詞中有迎二聖的意圖,因此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趙構,對一心主戰的岳飛終於動了殺機!

最後總結:

岳飛的言行可能不符合南宋的政治戰略佈局。宋高宗趙構面對擁兵自傲又戰功顯赫的岳飛,內心秉承祖宗成法,對武臣的壓制成為趙構必須除掉岳飛的主因。誘因則是岳飛迎二聖一心主戰的立場,以及參與皇位繼承的政治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