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郭子儀,岳飛,于謙同樣的力挽狂瀾,為什麼郭子儀可以富貴餘生?

侃古說今


總的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主要原因在於老闆。

岳飛的老闆是宋高宗趙構。本來趙構同學夾著尾巴南渡,建立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已經感覺有點丟列祖列宗的臉了,結果嶽少保整天說要直搗黃龍,在金國老巢喝酒慶祝慶祝。當然,喝酒沒問題,可是嶽少保還說要把徽欽二宗接回來。徽欽二宗是誰啊,那可是高宗的老爹和老哥!要是真接回來了,你讓高宗怎麼辦?弄死了這罵名他擔不起,要不弄死,他的位置不知道坐得牢不牢?他就只好弄岳飛了。

再說于謙。他的老闆本來是明英宗朱祁鎮,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他被也先擄走了。於是,于謙的老闆變成了明代宗朱祁鈺。於少保指揮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弄的也先沒脾氣。於是也先把朱祁鎮給退貨了。可是,朱祁鈺已經當老闆當上癮了,就讓哥哥朱祁鎮當了太上皇。沒想到七年之後,當哥哥的趁著弟弟病重,搞了出“奪門之變”,又把老闆之位搶回去了。由此可見當年宋高宗不要迎回老爹和老哥是多麼明智。明英宗復位,當初擁立明代宗的于謙自然就沒有好果子吃了。

郭子儀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他的老闆是唐肅宗。雖然當時唐玄宗還在,但是已無復辟風險。肅宗之後是唐代宗。基本上老闆都是自己交接的,老郭比老搭檔于謙好,沒有參與這些鬧心事兒,只是遵照老闆的指示跟敵人幹就完了。當然也就不至於被老闆一棍子擼到底了。


其次在於員工自己。

不管是嶽少保還是於少保,兩個人都很忠心,忠於國家,忠於朝廷。所以,只要他們覺得是對國家有益的事情,他們就幹。

北京保衛戰的時候,于謙敢於豁出明英宗的命不要,也要保衛這個國家。岳飛也一樣,打到黃龍去,滅了金國,把老皇帝接回來。至於老皇帝接回來之後,小皇帝該怎麼辦,他一分鐘都沒想過。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把老闆得罪慘了而不自知。

因為又忠心又廉潔,他們自己不貪財,也斷了別人的財路。所以,他們得罪的人也不少。等到發生事情的時候,為他們講好話的人基本沒有,落井下石的人倒是不少。老闆盛怒之下,邊上的人又煽風點火,還能有什麼好結果。

郭子儀又不一樣了。他也忠心,也廉潔,但他懂得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沒得罪過老闆,既忠於國家,也終於皇帝。而且他極具政治智慧,懂得進退,跟皇帝成了親家,但謹遵臣子本分,還能太監都給感動了。這樣的人,老闆實在也找不出什麼理由砍了他。


牛皮社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郭子儀,岳飛,于謙同樣的力挽狂瀾的千古名臣,他們的終局卻各不相同,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建立的功業以及自身都有關係。

一、皇上VS太上皇

郭子儀,岳飛、于謙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都有一個太上皇的存在。現任皇帝對於太上皇的態度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終局。

1、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名臣

郭子儀,經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西巡至馬嵬坡,兵士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自縊。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父子分道揚鑣後,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十四載,安祿山反。十一月,以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子儀以本軍東討。

唐肅宗積極組織平叛,至德二載,唐玄宗回朝後,被安置在興慶宮。此時的唐玄宗對於唐肅宗的皇位沒有絲毫影響力。從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可以看的出來西宮南苑淒涼程度。

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在太上皇的問題上,郭子儀沒有做選擇題的空間,在這一條上,他是最安全的。

當然,郭子儀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兩京及河東、河西、河南等地收復後,郭子儀被封為代國公,食邑千戶。唐肅宗也給予了他“國之再造,卿之功也“的評價。

乾元二年,相州之敗後,魚朝恩進讒言,郭子儀兵權被奪。第二年,郭子儀被授邠寧、鄜坊兩鎮節度使,仍留京師。

唐代宗即位後,受程元振蠱惑,郭子儀兵權再次被奪,貶去修皇陵。史思明之亂再起,郭子儀再次被啟用。安史之亂平定後,郭子儀兵權被再次收回。吐蕃進犯,唐代宗東巡避禍,郭子儀再次被啟用,挽狂瀾於即倒。在唐代宗迴鑾時良心發現,郭子儀才被賜丹書鐵券,畫圖凌煙閣。大曆年間,吐蕃頻繁進犯,郭子儀被調任朔方節度使,駐守邠州。

唐德宗即位後,郭子儀被調回朝,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郭子儀病逝,享年八十五歲。

2、岳飛,抗金名將

在抗金形勢大好之時,被宋高宗與秦檜以“十二道金牌“調回,害死。

靖康之難後,徽欽二帝北狩,康王衣冠南渡。

宋高宗即位,徽欽二帝成了太上皇。迎二聖回朝對於宋高宗來說,就像“雞肋“一樣,不做一些迎回的舉動就被說成不孝,迎回二聖對於自己的位置就會變得十分尷尬。最終在秦檜等人的安排下,岳飛也就成了無辜的犧牲者。

3、于謙,北京保衛戰的組織者

土木堡之變後,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支持景泰帝主持大局。

權力的誘惑,不是每個人都能抵擋的住的,就像讓一個暴發戶突然變回一無所有。正統帝被迎回後,成為了太上皇,被弟弟景泰帝軟禁於南宮。

七年後,奪門之變發生,正統帝復位,于謙首當其衝成為了一縷冤魂。于謙的死,徐有貞的“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之言,也只不過是為想要酣睡的正統帝遞上了一個枕頭而已。

二:自身的原因

相比於岳飛和于謙,郭子儀出身於官宦世家,他更知進退,懂得隱忍。于謙和岳飛性格過於耿直,過鋼則易折。《宋史》對於岳飛之死,作出如下評價:

然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

于謙更是耿直到沒朋友,御史們多次彈劾他,對虧景泰帝為他擋過。

結論:

郭子儀能富貴餘生,皇帝因素佔了80%,他自己的隱忍退讓佔了20%,岳飛和于謙的死,皇帝的因素佔了99%,自身因素佔了1%。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千古不變的鐵律,郭子儀幾次被剝奪兵權、岳飛和于謙的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抱影無眠夜歸人


1:郭子儀打完仗後馬上把兵權交了!也不象有的人三分功績可以吹成十分,功勞是領導的,苦勞是自己的,所以這樣的下屬是個領導就喜歡,讓他富貴,讓他善終也是情理之事。

2:岳飛總與領導頂撞,總覺得手裡權力太小,埋怨領導不放權給他,還覺得公司裡別人都是蠢貨,都是豬隊友!這樣也算了,這個人在公司是很重要,領導忍忍也就是了!可他不知死活的總是對人說:現任領導的壞話,個人理想目標就是把前兩任領導請回來,繼續領導大家。如果前領導英明神武,可能公司裡還有人與他一起搞,可前領導的水平,全世界都知道!於是公司高層一至決定弄死他,中層沒人反對有個別人不太理解,但也被做通了工作,下層人覺得不用加班了!國企從前的好日子又回來了!

3:于謙就是站錯隊了。雖然保住了公司,可董事長被對方綁架了,于謙說:董事長沒有了,大家再選一個就是了!可公司沒了大家都的喝西北風。後來綁匪覺得這個董事長也沒毛用,就放回來了!公司高層內部調整,前董事長又幹上了原來的崗位,於是謙哥悲劇了!公司就是人家董事長的,你分不情重點呀!董事長重要還是員工重要!


天門觀雪


岳飛的死因沒人不知道,大奸賊秦檜現在還在全國好幾個地方“跪著”,不就是怕他權利大了威脅皇權嗎?這種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陷害忠良的人必將遺臭萬年。于謙是被擁立明英宗復位的幾個大臣誣陷而被殺死的,因為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時,于謙曾擁立了新君。英宗對此耿耿於懷。于謙的《石灰吟》大家很熟悉,反應了于謙光明磊落的人格。岳飛和于謙都死的很慘,為什麼對晚唐“功高蓋世”的郭子儀卻能善終呢?要從郭子儀和當朝皇帝唐代宗身上找原因。

郭子儀對晚唐的功勞可以說是“再造王室”。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指揮了攻克河北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戰功赫赫。

但郭子儀恃寵不驕,不但自己在皇帝和大臣面前謙恭有禮,行事低調,而且教育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著名的劇目《打金枝》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郭子儀的兒子郭曖是當朝駙馬,有一天是郭子儀的壽誕之日,昇平公主依勢不參拜公爹,被郭曖打了。郭子儀就綁了自己兒子向皇上請罪,結果皇帝不但沒怪罪,還安慰他說,小兩口吵鬧不是很正常嗎?並嚴厲訓斥了公主 ,告誡她以後記著給公爹拜壽。如此的君臣無猜,可以說天下“獨一無二”吧。在這件事上 ,郭子儀的“表演”很投入,皇帝也非心胸狹窄之輩。

郭子儀不但對“賢良”之臣謙恭禮讓,對“奸臣”小人也不吝禮遇,絕對不依仗自己的功勞而對朝堂上的奸臣表現出傲慢驕盛情緒。有一天,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人挖了,大家都知道是誰幹的。但郭子儀不讓皇上追究。而且悲傷地說:“臣領兵打仗多年,手下士兵經常破壞人家的祖墳,臣卻不能及時地制止。這件事就是因為臣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譴,並不是別人的過錯。"

郭子儀為了不讓皇帝懷疑自己有“非分之想”,故意損毀自己的形象,在生活上奢侈放縱,不僅到處蒐集奇珍異寶,還拼命購買豔姬美妾,良田美宅,向外人展示自己糜爛不堪的形象。皇上看他“爛泥扶不上牆”,遂放鬆了戒備。

總之,郭子儀能得善終在於他圓滑事故,完全悟透了“人性”,堪稱心理學大師。如果他跟《宰相劉羅鍋》裡的劉羅鍋那樣,總是不厭其煩地去找皇帝和姦賊的“茬”,就是有十顆頭顱也不夠皇帝砍的。不過真實的劉羅鍋決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

另外,唐朝皇帝不殺郭子儀,也有平衡各派勢力的考慮,因為當時太監的權利已經非常強大。


綠葉小杏


郭子儀明白功高震主,為人謙和有度,岳飛、于謙皆猛人,剛直不阿,易折。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再造大唐之功,連皇帝都說過“朕的天下,有多半是郭卿的功勞”,郭的兒子女婿都任唐朝高官,有一個兒子娶了當朝公主,“醉打金枝”說的就是郭子儀兒子和兒媳的故事,最後也是老郭給擺平了,所以說郭子儀軍事才能一流,為人處事,化解猜忌的本領更是一流。

當年郭子儀為防別人流言蜚語郭家,他把郭家府門大開,不設守門家丁,老百姓誰想進就進,不阻攔,郭子儀這是給世人看,我郭家沒什麼貓膩,更堵上猜忌郭家的小人。郭子儀整天在府裡面穿衣隨意,和家人整天其樂融融,外人一看郭子儀就是一個慈祥的老頭,這樣的老頭不會造反,是很靠譜的人,所以皇帝不疑心郭家,誰想中傷郭家也沒有把柄。

岳飛、于謙都是忠心愛國之人不錯,但官場如戰場,要有讓領導放心的本領,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滿盤皆輸。郭子儀這種軍事官場都風生水起的人畢竟是少數。


饕餮中國


因為郭子儀懂得皇帝心思,那就是功高不能震主。

為君者,最忌諱臣子權利過大,動搖自己的統治,郭子儀看透了這一點,才能富貴餘生

岳飛

岳飛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秦檜的誣陷,和他自身有很大關係的。

岳飛被殺的原因之一在於趙構,直接原因是金國要求和談的前提條件是殺掉岳飛。

岳飛之死,一定是出自皇上——宋高宗的意願。朝臣網構岳飛莫須有的罪行,一方面有權力鬥爭的私利,一方面也是揣摩聖意。否則,皇上不想讓他死,誰也扳不倒他的。為什麼呢?

1、宋高宗對戰勝金國沒有信心。

只有議和,無論議和的條件多苛刻,高宗本人可以短時間內穩坐龍椅

對於封建社會的皇帝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能夠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坐穩皇帝的位子是最重要的。割讓一些土地、賠付一些戰爭賠款,能夠換來自己安享榮華富貴,這個買賣,在皇帝看來是划算的

2、理想情況下,打敗金國,然後又怎樣呢?

南宋愛國志士總喜歡說“恢復失地,迎回二帝”。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還在世,如果恢復失地,迎回欽宗,高宗將何地以處呢,一國不能有二主啊

3、猜忌武將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是重文抑武。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始終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南宋中興之將統帥的軍隊,有私家軍的色彩(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即使岳飛沒有反意,架不住皇上猜忌,宋朝的武將,一旦在戰場上獲得極大戰功,贏得部眾擁護,就會有朝臣提醒皇帝,勿忘當年宋朝開國皇帝兵變奪取後周政權的例子。宋朝自己的江山就是兵變的來的,後世皇帝不能不防。所以,厲害的武將,經常是被調離駐地給個閒職剝奪兵權。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皇帝擔心會失去對武將的控制。秦檜替高宗答應接下來,網織罪名,誣陷岳飛謀反,就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了。岳飛根源在於不能準確理解趙構意圖,他整天把直搗黃龍,迎會二聖,放在嘴邊,二聖回來,趙構怎麼辦?再者,宋朝重文輕武,皇帝都怕陳橋病變在演,再加上苗劉病變驚嚇,趙構更不放心武將了,反關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就聰明多了。

于謙

明朝中期發生了一件事,對於後人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了大明的氣數將盡。這件事就是于謙被殺,于謙死了,一個一心為國,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忠臣死了。他的死對於整個官場來說,實在是一場“大地震”,此後的明朝雖然維持了一百多年,但實在是苟延殘喘。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于謙的死,又為什麼說是他的死決定了大明氣數將盡呢?

我們把時間定格在明英宗時期,當時發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土木之變”。朱祁鎮即位後,在司禮監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由於指揮不當,致使五十萬大軍覆沒殆盡。於是,王振被群情激奮地軍士打死,就連皇帝也成了俘虜。這時候,國內是群龍無首,該怎麼辦呢?一些大臣聽到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六神無主,一些則主張南遷。真是“國危思良相”,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孫太后下了道懿旨,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並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就這樣,朱祁鈺即位,也就是明代宗,代宗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予以重任。

也就在這個時候,也先已經兵臨城下,于謙毫不慌張,指揮眾人,經過一系列殊死的抵抗,終於擋住了也先的進攻。在這次北京保衛戰中,明軍斬首萬餘,九萬多瓦剌兵潰散逃亡,使得也先狼狽撤兵。也先敗退後,加之內部出現了矛盾,便決定議和,並願歸還英宗皇帝。這可真是個難題,英宗回來了該如何妥善安置呢?儘管代宗皇帝內心一萬個不情願,但拗不過眾臣,於是便與也先議和,將英宗迎了回來。英宗迎回來後,代宗將其安置在南宮,派人嚴密監控,杜絕和外界的聯繫,與階下囚的生活無異。英宗也早已死了心,安於現狀。

英宗即位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為王振立碑,並派人逮捕兵部尚書于謙。擁立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也終於如願以償,皆一一封官進爵。面對這種現象,你也許會異常憤恨,可是這種“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事情在歷史上早已屢見不鮮。

于謙被逮捕入獄後,眾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無可奈何。英宗要想殺他也不容易,總得找個像樣的理由。於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三人的蠱惑下,以“意欲”謀逆之罪將於謙處以極刑,史稱“二字獄”。你也許會疑惑,這不是和岳飛一樣嗎?對,簡直是如出一轍,岳飛也是“忠而被謗”,一心一意保大宋江山,卻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所謂的“意欲”即是指于謙夥同黃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英宗也心知肚明,于謙保衛了大明江山,“于謙實有功”於朝廷,正在猶豫不決時,徐有貞進言:“不殺于謙,奪門不正”。於是,于謙就這樣慘死。據《明史》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北風呼嘯,天下冤之”。老百姓都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於是編了童謠傳唱:“京都老米貴,哪裡得飯廣(範廣)。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于謙)。”我們需要記住這一年,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距離大明滅亡(1644)還有整整一百八十七年。也許你會說,大明還存在了這麼長時間,可見於謙的死和這沒有太大關係吧?

不,絕對有關係。我們分析一下於謙死後的大明局勢就知道了。

于謙死後,英宗又當了幾年皇帝,可是依然沒有什麼作為。他的兒子朱見深即位後,設立西廠,寵信萬貴妃,朝局好像更糟。後來弘治皇帝即位,有過短暫的“中興”,但也免不了日薄西山的命運。正德皇帝更不用說,玩世不恭,遊戲人間,“望之不似人君”。

稍後即位的嘉靖皇帝,整天修道,渴望長生。其子隆慶帝更是隻當過短暫的六年皇帝。稍後的萬曆皇帝,早年還有過張居正改革,但張居正一死,就開始放縱,沉溺於“酒色財氣”。之後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不足一月而亡。後來明熹宗即位,但他沉溺於木匠,寵信魏忠賢,政局更為黑暗。

最後的亡國皇帝崇禎,一心想要扭轉大明江河日落的局面,但氣數已盡,非他一力能為。只能在最後,不得不弔死在煤山,留下無限的感慨:“朕涼德藐躬,上天干咎,然皆諸臣誤朕。”

郭子儀

唐朝“安史之亂”後,幾位功臣們的悲催下場。比如堪稱頭功的李光弼,上了戰場威震千里,下了戰場就被朝中的宦官們治得動彈不得,以至於在平叛戰爭勝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憂鬱而死。為平定“安史之亂”家族殉難四十多人的僕固懷恩,結局卻比他還慘,竟因忍不了朝中小人的陷害汙衊,一怒就勾結吐蕃回鶻造反,險些鬧出覆亡唐朝的大禍。

但同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功業足能與李光弼比肩,被唐肅宗贊為“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的郭子儀,卻是絕對的例外。他在挽救整個大唐帝國於將傾之後,不僅獲得了王爵之尊,還得到了皇帝的全心信任,最終在84歲高齡壽終正寢,被朝廷追贈為太師。

郭子儀之所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聰穎通達,具有兩條令人歎服不已的政治智慧

1.恃寵不驕,禮遇奸臣

常年帶兵打仗、為國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將帥,最容易由於君王的寵愛和封賞而滋長驕橫之氣。尤其是對於一些性情剛正耿直的將軍而言,當他們看到奸佞小人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有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不免形於顏色。而郭子儀在這方面卻恰恰相反。他的生存哲學就是不僅對君子謙恭誠懇,對小人更是禮遇有加,絕對不依仗自己的功勞而對朝堂上的奸臣表現出輕蔑不屑。當時大宦官魚朝恩為人專橫,在朝中經常陷害忠良,郭子儀也由於功勳卓著成為魚朝恩嫉妒的對象。大曆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突然被人挖掘,朝野譁然,雖然沒有捕獲到掘墓者,但是大家幾乎都知道是魚朝恩指使的。古人講求孝道,父親墳墓被掘,是對一個人最大的羞辱,乃是不共戴天之仇。此時的郭子儀,正在前線率軍與吐蕃交戰,聽聞消息之後迅速從涇陽趕回朝中。郭子儀自己心中也很清楚,這件事情是誰幹的。滿朝公卿都十分憂懼,擔心郭子儀盛怒之下舉兵叛亂。誰知郭子儀見到皇帝之後,非但沒有追究魚朝恩的責任,反而流著眼淚說:“臣常年帶兵打仗,手下的士兵經常毀壞別人的墳墓,臣卻沒有能夠很好地阻止。這次的事情是因為臣自己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譴,並不是哪個人的過錯。"郭子儀這一席話,不僅使皇帝和公卿們心安,也使魚朝恩大感意外。郭子儀何嘗不想追究魚朝恩的責任?只是魚朝恩是備受皇帝恩寵的宦官,如果執意嚴懲,一方面會讓皇帝為難,另一方面,假如這次沒有徹底把魚朝恩弄垮,今後他必然會不擇手段對付自己。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心中的一條戒律。

2.敢於自汙,以安君心

對於皇帝而言,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功臣過於潔身自好。就拿郭子儀來說,本身就已經功高蓋主了,如果再清正廉潔,勢必會招攬到天下人心,到時候皇帝怎麼可能安心?

郭子儀正是因為悟透了這個道理,所以在生活上極度奢侈放縱,不僅到處蒐集各種珍寶器具,還大肆置辦良田美宅,美麗的姬妾數不勝數,把自己裝扮成了一個貪圖享受的人。

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家中“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經常在家中舉辦各種奢華的宴會,甚至一次宴會的花費都能高達幾十萬錢。

郭子儀不僅自己和家人吃穿用度極為奢侈,就連家裡的1000多名僕人也都衣著錦繡,看上去富貴逼人,在當時的京城都知道郭子儀府中的富裕。

明智保身

中國的帝皇自古以來就有誅殺功臣的習慣,這絕不是亂說。比如著名的“臥薪嚐膽”越王勾踐就在吞併了吳國後殺死了最大功臣文種;漢高祖劉邦就在統一江山當上皇帝后誅殺了功勞最大的韓信,韓信在死前也發出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感嘆。

只有深詣君臣之道,富貴才能長久。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首先郭子儀自我定位很清楚 雖功高震主但 郭在皇帝面前沒有一點隱藏

岳飛雖說是歷史上的忠臣!但不是皇上的忠臣 迎回上兩任皇帝肯定不能被現任皇帝允許 一定程度秦檜還是有點替趙構背了小鍋

于謙同樣是 國家的忠臣不是皇帝的忠臣 朱祁玉被困後 直接擁戴了朱祁鎮上位 等朱祁玉回來復位後不拿你開刀拿誰開刀[捂臉][捂臉]

名字記得有些混亂可別張冠李戴[捂臉][捂臉][捂臉]

最後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不喝二鍋頭


這三位人物,可以說都是救江山社稷於水火,保萬民蒼生的英雄。他們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撫大廈將傾的棟樑。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位英雄的結局各有不同,不是他們的忠勇不夠,而是情商不同。

岳飛,宋朝趙構時候的統兵大帥,嶽帥。一路領著抗金隊伍,北上,北上。一生的夙願就是收復舊山河,朝天闕。嶽帥的武功和忠勇是天下無雙的,但他忽略了奸詐的臣和陰沉的君。嶽帥想在有生之年直搗黃龍,洗刷靖康恥,迎回二帝,試想現在的皇帝趙構該怎樣想,迎回二帝之後,他又該何去何從。況且趙構是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愛和兄愛的人,直到趙構在出使金國談判的時候,宋徽宗才正眼看一看自己的這個兒子。沒有深厚的家族感情,剩下的只是國家利益了,趙構就是國家利益,他的完好無缺,就是國家利益的完整。當秦檜在他身邊煽風點火,正中下懷,連發十二道金牌,讓嶽帥不得不退。背上的字是他一生的寫照,卻被帝王心術殘害,痛惜悲哉!

于謙,於少保保護了北京城,更是保護了整個帝國和萬萬千千的子民,避免了蒙古大軍的另一次生靈塗炭。

新立皇帝,只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的利益,避免國家的動盪。英宗是看不到這一點的,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帝位,在八年的深宮鎖居,已經讓他看破了世道,擁護他的臣子,都是忠臣嗎?未必。只不過想作為另一個君主登基之後第一輔助的功臣。既然這些人都沒有錯,當然要有人來承擔錯誤,于謙沒有後來的“奪門之變”的擁護之功,只能是所有錯誤的終端。這是明朝的悲劇,是英宗在找回自己丟失的面子。於少保,魂兮何處可歸?

郭子儀就是個智商和情商完美的結合,在所有的宦海生涯,一次次的幫助大唐打退外部侵略,平息內部叛亂,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退回紇,吐蕃,平“安史之亂”。每次領兵打仗回來,就會主動的交兵權,然後回家睡覺,讓帝王不會對他懷疑,為了減少懷疑更是打開郭府大門,什麼人都可以隨便出入。

還有另一件事情更是表現出了郭子儀高超的說話藝術,更是情商高的表現。

魚朝恩是皇帝身邊的當紅太監,一直以來都是跟郭子儀敵對,看著郭子儀的官運亨通,聽信下面的人的搜主意,直接把郭子儀的祖墳挖了。郭子儀在外領兵歸來,朝堂上下惶恐不安。而郭子儀卻說:我在外打仗,也難以避免士兵不破壞別人的墳墓,而我的祖墳被挖這是報應,怨不得別人。一場即將開始的鬥爭,完全的消逝。不得不讚嘆郭子儀的高情商。魚朝恩更是心存感激之情,為了友好和尊重,約郭子儀同遊章敬寺,而宰相元載擔心他們交往過密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三部謠言說是鴻門宴,郭子儀不以為意,知道他是皇帝的人,不會隨便對自己下黑手。見面之後,魚朝恩看著幾個家童有戒備之心,詫異問原因,郭子儀才把謠言說了出來,魚朝恩更是被感動涕零,盛讚郭令公的寬宏大量,深厚待人。更是體現了郭子儀的睿智,這是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寫照。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簡單說一句吧,力挽狂瀾,傭蓋世之功的人,如果再能得到上司和下屬的一致贊同那離富貴餘生也不遠了。如果反之得罪人,無論是上司還是下屬,那終究沒有好果子吃。用現代話說就是:做人得情商高。

郭子儀對上司的錯誤採取正確的態度

  •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肅宗恐怕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將領的權利過大,於是派宦官魚朝恩作為監軍監視其行動。魚朝恩作為一個宦官根本不懂軍事,但又憑藉皇權處處對郭子儀等將領的軍事 行為加以掣肘,最終導致軍事行動失利,郭子儀被撤職。許多將士都對此結果不滿。郭子儀卻不顧將士反對,瞞過部下,獨自溜走回京閒居,沒有一點怨言。郭子儀的離開直接導致了叛軍得勢,史思明攻破河洛地區。這時唐肅宗才認識到郭子儀的重要性並重新予以重用,並在臨終之時親自對郭子儀說:“河東之事一以委卿。”並賜給郭子儀御馬、銀器、雜彩、絹布,價值九萬錢。
  • 唐肅宗死後唐代宗繼位。由於安史之亂已近尾聲,唐代宗並不重視郭子儀的作用,只委任他去給唐肅宗修建陵寢。結果郭子儀並無怨言,在修好陵寢的同時將安史之亂以來的詔書和敕命千餘篇全部上繳了。唐代宗看到這些文件後才意識到郭子儀有大功,自詔說:“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可見郭子儀真正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如果朝廷需要他時,他會馬上行動,毫不遲疑。如果皇帝對其有疑心時,他也會立刻辭官回家。


郭子儀對同僚處處表示出尊敬和友好

魚朝恩作為監軍,並不懂軍事,但又得到皇帝信任,委任其為監軍,正好是郭子儀的同僚。另外,魚朝恩以前還和郭子儀有過個人矛盾,曾經派人暗地裡挖開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這在封建社會可謂奇恥大辱。但郭子儀對此的反應是並不追究。

魚朝恩曾經邀請郭子儀同遊章敬寺。許多人認為這是要暗害郭子儀,並勸郭子儀不要去。但郭子儀堅持赴約,並且只帶了八個老僕人。這樣坦坦蕩蕩的行為徹底感動了魚朝恩,並徹底和郭子儀摒棄前嫌,重歸於好。


對待下屬,郭子儀同樣考慮周全

唐末宰相盧杞還是個書生時曾拜訪郭子儀。當時郭子儀已經退休賦閒在家欣賞歌姬歌舞,聽說盧杞來了他立刻摒退歌姬鄭重接待。對此郭子儀的解釋是: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幹,但心胸狹窄,相貌也不好。如果接待他時稍有疏失引起誤會,將遺患無窮。果不其然,日後盧杞升任宰相,許多得罪過他的人都難免被報復,只有郭子儀的家人得以保全。


為何郭子儀能富貴終生,而於謙和岳飛不得善終

郭子儀對國家立有大功,但其情商也很高,無論是對上司、同僚還是下屬。這樣致使所有人對其都報以善意,最終使其富貴終生。


反觀于謙,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立有大功,但得到的賞賜不及石亨多。石亨對此很是過意不去,於是便舉薦于謙之子于冕。于謙對此批判道:“不應獨薦臣子。”就是說不應該推薦朝中重臣的子女為官。這直接導致了于謙將一個盟友轉變為敵人。日後石亨在奪門之變和陷害於謙時不遺餘力也正和此事有關。 徐有貞也是,當瓦剌軍隊入侵北京時,徐有貞主張南渡結果被于謙當廷斥責,面子丟盡。這也為以後徐有貞陷害於謙埋下伏筆。

岳飛情商也很高,善待下屬,團結同僚。但其堅持的北伐畢竟間接影響了宋高宗趙構的利益。畢竟迎回徽欽二帝會直接威脅趙構的皇位。於是,趙構指示秦檜陷害岳飛也就順理成章了。


物質文化史


這個結局是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首先,急流勇退,郭子儀,岳飛,于謙都是力挽狂瀾之人,都是功勳卓著,殊不知,功勳卓著就是功高震主,飛鳥盡,良弓藏,作為一個有大功勞的人要知道急流勇退。郭子儀,安史之亂結束後,及時把兵權交回皇帝手中,並表示自己只想做富貴閒人,即使皇帝厚加賞賜,也是明白自己的位置,更是願意裝糊塗,來避免皇帝的懷疑,這是保身之道。所以,郭子儀富貴一生而主不疑。而岳飛和于謙,則是一心效忠朝廷,為國為民。而忽略了君王的擔憂在哪裡,個人權利過重,能不導致皇帝的猜忌,他人的妒忌,而這些正是看不見的明槍暗箭,往往殺人於無形之中。

其次,將遇明主,郭子儀歷經四朝,唐肅宗用郭子儀平定戰亂,而代宗李豫是勵志中興的賢明皇帝,任用賢臣,重在恢復大唐的鼎盛。而郭子儀深的皇帝信任,更能發揮他的能力。岳飛則不然,高宗皇帝只想偏安一隅,並不想恢復中原,更重要的是不想迎回二聖,自己的皇位都沒的做,所以,岳飛與皇帝的志向相左,不會有好的下場是非常正常的。于謙保衛北京城,但在英宗回朝之後,依然作為代宗皇帝的擁立著,怎麼可能英宗復辟會有好的結局呢!

再次,

不累名利,郭子儀功成之後立即身退,不使皇帝為難,甚至不惜學王翦汙自身以求全,有所求之人並有其弱點,是君王駕馭臣子之道。而岳飛志向精忠報國,不為官,不為利,只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皇帝無法去駕馭他,更何況宋朝重文輕武,焉能不招皇帝懷疑,所以冤死。而於謙只一心為國為民,即使皇帝的話也敢直接頂撞,試想有幾位皇帝能一直容忍頂撞自己的大臣,所以,註定難善終。

綜上所述,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三人都是功勞於國,但唯有郭子儀富貴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