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郭子儀真的見“牆”思歸的嗎?

用戶68738747


縱觀整個歷史 ,開國功勳最後死得都很難看,究其原因就是“功高遭主忌”。

有道是太平本是將軍定,哪個將軍見太平?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他幫助劉邦消滅了楚霸王項羽,為劉邦稱帝立下了不世之功,可結果卻被呂后所殺。

宋朝的岳飛,功高蓋世卻被高宗趙構和秦檜所殺。

明朝的劉伯溫以及24功勳,當朱元璋坐穩天下後就把這些人都殺了。

清朝的多爾袞、鰲拜、年羹堯等人都沒有好下場……

然而唐朝的郭子儀卻是一個例外。

老郭比起前面所說的幾位功績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不及,他曾兩次拯救了大唐,使大唐避免了滅國之災。

第一次是在安史之亂時,大唐將要滅亡之際,59歲的郭子儀毅然率軍勤王,浴血奮戰收復了河東和河北。

第二次是在唐代宗當政時,由於“安史之亂”造成了大唐由盛轉衰,唐朝經常受到吐蕃的侵略。

公元764年,吐蕃大軍進犯長安,京城兵力空虛,無奈之下唐代宗棄城而走,大唐再次面臨著滅亡之災。

就在關鍵時刻,67歲的老郭臨危受命,官拜兵馬大元帥,秣兵厲馬率軍一鼓作氣把吐蕃軍隊趕出了長安,然後奉迎唐代宗還朝。

老郭功勳彪炳再造大唐,史稱中興名臣,唐德宗即位後,拜其為太尉,中書令,賜號“尚父”,這個職位相當於蜀漢時期的諸葛亮。

這一年郭子儀70歲。

老郭輔佐了四代帝王,(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的兒子李亨、李亨的兒子李豫、李豫的兒子李適)其位高無人出其右,其子孫皆在朝中為官。

相傳老郭70歲大壽時。他家中的笏板堆積如山,意思是向他賀壽的子孫後代或官員多不勝數,笏板是大臣上朝奏本用的“筆記本”。

時光如流水,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5歲。

唐德宗輟朝三日,舉國悲哀,追贈其為太師,諡號忠武,陪葬皇陵之側,享人間香火。

郭子儀為什麼能夠獨善其身,並沒有像前面幾位慘遭不測呢?

原來這裡面有一則“郭子儀見‘牆’思歸的傳說,說郭子儀觸景生情,於是萌生了激流勇退的念頭。

故事是這樣的:安史之亂平定以後,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功勞,被唐肅宗封為汾陽王,加太師太保,老郭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除了官職上的恩賜,唐肅宗還對他進行了物質上的獎勵。皇上賞給了老郭一座府邸,此時老郭春風得意馬蹄疾,恨不能天下皆知。

有一次,老郭志得意滿在府上溜達,他看到工匠在俢建院牆,於是隨口說道:“各位好好砌牆,弄牢固一些”。

只聽工匠回話道:“大人請放心,俺們蓋了這麼多的府邸,到現在府邸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房子卻從沒壞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郭子儀一琢磨滋,這話很有哲理,功名利祿如過眼煙雲,都是身外之物。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齊王府還在,當年的韓信哪裡去了?風波亭在,當年的岳飛在哪裡呢?

名啊!利啊!追到手又如何?薄情寡義帝王家,今天我位極人臣,說不定哪一天我就會淪為階下囚……

工匠的一席話點醒了夢中人,受到啟發的郭子儀萌生了退隱的念頭,於是他堅辭一切官職,要求回家養老,最後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郭子儀能夠頤養天年壽終正寢,在歷史名人中,只有他成為了五福俱全之人,這完全得益於“見牆思歸”這則故事,也就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秉燭讀春秋



郭子儀在唐肅宗(李亨)時期參加平定安史之亂,到唐代宗(李豫)時期,經過幾年浴血奮戰,叛亂基本平定。因為功勳卓著,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其個人威望一度如日中天。

唐代宗為了以示恩寵,將最心愛的女兒昇平公主(李君蕊)嫁於郭子儀幼子郭曖。

有一次郭子儀大壽,郭家兒孫以及朝廷百官歡聚一堂,唯獨不見昇平公主露面。附馬郭曖覺得很沒面子,回家後責難公主。公主說自己金枝玉葉,怎麼能去給郭子儀拜壽。郭曖說嫁進郭府就是郭家的人,理應給父親大人拜壽。兩人爭執不下,郭曖藉著灑勁打了公主,還氣乎乎指著公主說,沒有我的父親哪裡來的李唐江山,大唐李家之所以坐擁天下也是老郭家抬舉的結果。


昇平公主就梨花帶雨跑回到皇宮,找唐代宗和母后去告御狀。這下郭子儀知道兒子闖了大禍,大驚失色。郭子儀先訓斥了兒子一頓,又趕忙綁了郭曖送往皇宮聽後發落。

唐代宗見了郭子儀父子,對郭暖發怒說你父親乃是大唐的臣子,保護大唐江山是他職責所在,孺子怎可胡言亂語,問你知不知罪。

郭曖跪伏在地,說自己酒後胡言亂語,請求父皇原諒。郭子儀在一旁說自己教子無方,請求皇上一併發落。


唐代宗故意演了一齣戲,讓左右金吾衛將郭曖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這時候屏風後邊轉出來了皇后娘娘和昇平公主,二人請求唐代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饒了郭曖這一回。

唐代宗看見公主求情了,他哈哈大笑,安尉了郭子儀幾句,然後讓人給郭曖鬆綁。郭暖和昇平公主和好如初,帶著公主回家去了。後人還將此事改編成了傳統戲曲《打金技》。

一場風波總算過去了。郭子儀嚇了個半死不活,他尋思功高震主畢競不是好事,唐代宗還算明事理,要不然真該下閻羅殿了。郭子儀千恩萬謝,沒過幾天就交出了自己節度使和天下兵馬副元帥的兵符。

唐代宗為了讓郭子儀安心,給郭曖官升三級,還親自挑選工匠,給郭子儀的汾陽王宮進行升級改造。


果然樹大了招風,郭子儀雖然交出了領兵符。宦官魚朝恩總是在代宗身邊進讒,詆譭郭子儀。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還是傳到郭子儀耳朵。郭子儀心想如何才能化解別人的攻擊,讓自已無懈可擊呢。

有一天郭子儀無事,就去檢查王府的圍牆改造,他見工匠正在砌牆,就去吩咐工匠把圍牆修的結實一些。這時,工匠中有位鬍子花白的長者就過來搭話,他對郭子儀說,圍牆已經夠牢固了。可是我這把歲數了,修了很多王孫大臣的牆。現在的牆基本都在這兒,裡面的人可是換了一茬又一茬,甚至有些都已荒廢了。老者的頭搖得像撥浪鼓,嘆息道,人呢再有權有勢,不如面前這一賭牆啊!

郭子儀聽後覺得有理,就向老者討教。老者說人言可畏呀,你再光明磊落不貪權貴,皇上再相信你,也禁不住小人的再三挑唆呀,你必須保持清醒呀!


郭子儀就去辭官,告訴唐代宗他想告老還鄉,唐代宗不允。郭子儀琢磨了很久,就下令把王府的圍牆全部拆掉,讓王府的大門敞開,外人進府不用通報。

有一次,京城有百姓誤入郭府,正好瞧見郭子儀在家伺候夫人洗漱,於是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在家當傭人的說法傳遍京城,大家都說郭家人做事向來光明正大,沒有隱私可言,許多不利於郭子儀的謠言也不攻自破。

郭子儀出將入相三十餘載,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而不倒,封妻廕子,榮華奢侈集於一身而不被懷疑,一直活到了八十五歲高齡辭世。

郭子儀一生平定安史之亂,參與收復兩京;後又計退吐蕃,二次收復長安;隻身冒險說服回紇,再度打敗吐蕃;降服叛將,收復河東。他的一生對大唐江山有再造之功,卻從不居功自傲,嚴於律已,豁達待人。每當戰事平緩,他都能配合皇帝交出兵權,從不貪戀權柄。每當國家危難,他都能挺身而出,從不計較個人安危得失。縱觀安史之亂的功臣後來大都淒涼悲慘,而郭子儀身處官場能夠全身而退,堪稱歷史上功高不震主的完美典範。


走著聊著


郭子儀見“牆”思歸這件事不見載於新舊唐書,出自於宋人王讜的《唐語林》。《唐語林》是一本個人史料集,不能算作正史。不過,見牆思歸這件事跟郭子儀的經歷非常吻合,歷史借鑑意義也很強,所以流傳較廣。

故事說,郭子儀收復兩京後,被唐肅宗譽為國家再造的功臣,封汾陽王,加司徒,榮寵一時。唐肅宗特地賞賜了他一座府邸,有一天,郭子儀出門,正好看見建築工正在給他修建院牆,他隨口說了句:好好砌牆,弄牢固點。

建築工回話說:大人您放心,我家祖輩幾代人,給無數達官顯貴人家修建宅院了,時至今日,我看到的都是,這些宅院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我修建的宅院從來沒壞過!

建築工說者無意,郭子儀聽者有心,他愣在那裡思忖半天,是啊,自古榮華富貴哪個能長久,今天是宅邸喜慶新人笑,明天可能就是一片哀鳴舊人哭。想我郭子儀位極人臣,皇恩浩大,其實何嘗不是危機重重?

於是郭子儀找到皇帝,堅決辭掉一切官職,要求回家養老,並光榮退休了。

顯然這個故事不是歷史,或者說是改編的歷史。收復兩京後,郭子儀被封代國公,封汾陽郡王是幾年後的事。另外郭子儀雖曾經被罷黜兵權,但退休還是77歲那年的事,這時候的郭子儀才6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故事的真實性雖然可疑,但他所展現的內核,卻跟郭子儀的經歷非常吻合,所以這個故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唐室再造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以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的身份,奉旨征討安祿山,收復了馬邑、雲中等失地。唐肅宗登基後,他和李光弼率軍前往靈武扈從。此後郭子儀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他的朔方軍,收復了河曲地區。讓“流亡政府”總算有了一塊堅實的根據地。

接著,升任國家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兼領三鎮節度使,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收復兩京戰役。兩京收復,意味著大唐又活過來了,所以唐肅宗李亨對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廣德元年,吐蕃在僕固懷恩等人的內援下,攻破長安,大唐再次做了流亡政府,這一次匆匆跑路的是唐代宗李豫。年近七旬的郭子儀再次站出來,以20騎隨從開始,在皇帝的猜忌下,在奸臣的排擠下,艱難地收拾部眾,以他的忠誠和威名,平定了內亂,打退了吐蕃人,迎回唐代宗。

此後,郭子儀為了徹底打敗吐蕃,整整在西部邊陲,征戰九年。兩次挽救大唐於既倒,這樣的功勳,歷史少有匹敵者。

備受猜忌郭子儀

郭子儀著實不易,他是在不斷的打擊和排擠下,建立這些功業的。唐肅宗對郭子儀一直不放心,始終在他身邊放個觀軍容使魚朝恩,就是這個魚朝恩屢屢陷害郭子儀,乾元二年,郭子儀被罷奪兵權,朔方軍統歸李光弼。也是這個魚朝恩,曾經令人發之地撅了郭子儀的祖墳!

上元元年,河洛地區再次陷落,唐肅宗在百官的請求下,準備再次啟用郭子儀,但受到魚朝恩阻擾未果。上元二年,李光弼等兵敗邙山,史朝義再次攻克洛陽,病重的唐肅宗方才追悔莫及,再次讓郭子儀復出。

曾經與郭子儀一共參與平叛的廣平王李俶,登上皇位(唐代宗)後,昔日的英武立刻不見了,他聽信奸宦程元振的讒言,再次罷免郭子儀,並將郭子儀發配去修建皇陵。

廣德元年,吐蕃攻佔長安後,唐代宗這才又想念起郭子儀,任命他為關內兵馬副元帥,此時,郭子儀手下只有20個隨從。

唐代宗逃離長安期間,有大臣請郭子儀行廢立之事。其實,以郭子儀的實力,廢了唐代宗只是分分鐘的事。但郭子儀依然以他的忠誠,在內外交困中艱難地支撐時局。

知進知退郭子儀

郭子儀深知位高權重帶來的危機,多次的打擊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他非常謹慎,懂進退。在唐肅宗和唐代宗時期,他兩次辭封。

為了抵禦政敵的詆譭,郭子儀還有個很特別的規矩:府中大門永遠不關閉,門口不設門衛,誰都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府中。這樣一來,郭家就沒有任何秘密。他的坦蕩與磊落,為他避免了不少麻煩。

郭子儀不光自己時刻小心謹慎,對子女教育也非常嚴格,民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叫“打金枝”,說的是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跟兒媳昇平公主鬥嘴,郭曖情急之下失口說了句:“要不是我爹,你們李家哪能做皇帝!”郭子儀為此將郭曖捆綁進宮謝罪。唐代宗對這件事倒看得很開,沒有計較,但郭子儀還是將兒子狠狠打了一頓。

魚朝恩後來為了修復與郭子儀的關係,有一次請郭子儀赴宴,身邊的人怕魚朝恩謀害郭子儀,讓他多帶衛士前往,郭子儀拒絕了。魚朝恩得知後,感動得失聲痛哭,“你如果不是忠厚的長者,怎麼會對我不懷疑呢?”

郭子儀就是憑著他的忠誠、坦蕩、謹慎和包容,生活在明槍暗箭中,竟然奇蹟般地壽終正寢,沒有掉進“鳥盡弓藏”的怪圈,實在是一大幸事!

所以,題幹所說見“牆”思歸,即便不是真的,放在郭子儀身上,真的非常貼切。


尋根拜祖


見牆思歸是一個量變,郭子儀久經戰陣,經歷大唐中期劇變,當時權勢如日中天,豈會因為一個刷牆工人隨口調侃而退隱朝野?我認為其實郭子儀早有退隱之心,他本人曾推脫了朝廷很多封賞,說明他不是個野心家,不是個官迷,雖然歷史中不乏貪戀權勢、利慾薰心之徒,但是也不乏真正為國為民之輩。郭子儀能夠在解除安史之亂危機之後急流勇退,對朝廷集權、自己的安度晚年來說,也算皆大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