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郭子仪真的见“墙”思归的吗?

用户68738747


纵观整个历史 ,开国功勋最后死得都很难看,究其原因就是“功高遭主忌”。

有道是太平本是将军定,哪个将军见太平?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帮助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为刘邦称帝立下了不世之功,可结果却被吕后所杀。

宋朝的岳飞,功高盖世却被高宗赵构和秦桧所杀。

明朝的刘伯温以及24功勋,当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就把这些人都杀了。

清朝的多尔衮、鳌拜、年羹尧等人都没有好下场……

然而唐朝的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

老郭比起前面所说的几位功绩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他曾两次拯救了大唐,使大唐避免了灭国之灾。

第一次是在安史之乱时,大唐将要灭亡之际,59岁的郭子仪毅然率军勤王,浴血奋战收复了河东和河北。

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当政时,由于“安史之乱”造成了大唐由盛转衰,唐朝经常受到吐蕃的侵略。

公元764年,吐蕃大军进犯长安,京城兵力空虚,无奈之下唐代宗弃城而走,大唐再次面临着灭亡之灾。

就在关键时刻,67岁的老郭临危受命,官拜兵马大元帅,秣兵厉马率军一鼓作气把吐蕃军队赶出了长安,然后奉迎唐代宗还朝。

老郭功勋彪炳再造大唐,史称中兴名臣,唐德宗即位后,拜其为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这个职位相当于蜀汉时期的诸葛亮。

这一年郭子仪70岁。

老郭辅佐了四代帝王,(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的儿子李亨、李亨的儿子李豫、李豫的儿子李适)其位高无人出其右,其子孙皆在朝中为官。

相传老郭70岁大寿时。他家中的笏板堆积如山,意思是向他贺寿的子孙后代或官员多不胜数,笏板是大臣上朝奏本用的“笔记本”。

时光如流水,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5岁。

唐德宗辍朝三日,举国悲哀,追赠其为太师,谥号忠武,陪葬皇陵之侧,享人间香火。

郭子仪为什么能够独善其身,并没有像前面几位惨遭不测呢?

原来这里面有一则“郭子仪见‘墙’思归的传说,说郭子仪触景生情,于是萌生了激流勇退的念头。

故事是这样的:安史之乱平定以后,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功劳,被唐肃宗封为汾阳王,加太师太保,老郭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除了官职上的恩赐,唐肃宗还对他进行了物质上的奖励。皇上赏给了老郭一座府邸,此时老郭春风得意马蹄疾,恨不能天下皆知。

有一次,老郭志得意满在府上溜达,他看到工匠在俢建院墙,于是随口说道:“各位好好砌墙,弄牢固一些”。

只听工匠回话道:“大人请放心,俺们盖了这么多的府邸,到现在府邸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房子却从没坏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子仪一琢磨滋,这话很有哲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都是身外之物。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齐王府还在,当年的韩信哪里去了?风波亭在,当年的岳飞在哪里呢?

名啊!利啊!追到手又如何?薄情寡义帝王家,今天我位极人臣,说不定哪一天我就会沦为阶下囚……

工匠的一席话点醒了梦中人,受到启发的郭子仪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于是他坚辞一切官职,要求回家养老,最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郭子仪能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在历史名人中,只有他成为了五福俱全之人,这完全得益于“见墙思归”这则故事,也就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秉烛读春秋



郭子仪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参加平定安史之乱,到唐代宗(李豫)时期,经过几年浴血奋战,叛乱基本平定。因为功勋卓著,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其个人威望一度如日中天。

唐代宗为了以示恩宠,将最心爱的女儿昇平公主(李君蕊)嫁于郭子仪幼子郭暧。

有一次郭子仪大寿,郭家儿孙以及朝廷百官欢聚一堂,唯独不见昇平公主露面。附马郭暧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后责难公主。公主说自己金枝玉叶,怎么能去给郭子仪拜寿。郭暧说嫁进郭府就是郭家的人,理应给父亲大人拜寿。两人争执不下,郭暧借着洒劲打了公主,还气乎乎指着公主说,没有我的父亲哪里来的李唐江山,大唐李家之所以坐拥天下也是老郭家抬举的结果。


昇平公主就梨花带雨跑回到皇宫,找唐代宗和母后去告御状。这下郭子仪知道儿子闯了大祸,大惊失色。郭子仪先训斥了儿子一顿,又赶忙绑了郭暧送往皇宫听后发落。

唐代宗见了郭子仪父子,对郭暖发怒说你父亲乃是大唐的臣子,保护大唐江山是他职责所在,孺子怎可胡言乱语,问你知不知罪。

郭暧跪伏在地,说自己酒后胡言乱语,请求父皇原谅。郭子仪在一旁说自己教子无方,请求皇上一并发落。


唐代宗故意演了一出戏,让左右金吾卫将郭暧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这时候屏风后边转出来了皇后娘娘和昇平公主,二人请求唐代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饶了郭暧这一回。

唐代宗看见公主求情了,他哈哈大笑,安尉了郭子仪几句,然后让人给郭暧松绑。郭暖和昇平公主和好如初,带着公主回家去了。后人还将此事改编成了传统戏曲《打金技》。

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郭子仪吓了个半死不活,他寻思功高震主毕竞不是好事,唐代宗还算明事理,要不然真该下阎罗殿了。郭子仪千恩万谢,没过几天就交出了自己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兵符。

唐代宗为了让郭子仪安心,给郭暧官升三级,还亲自挑选工匠,给郭子仪的汾阳王宫进行升级改造。


果然树大了招风,郭子仪虽然交出了领兵符。宦官鱼朝恩总是在代宗身边进谗,诋毁郭子仪。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传到郭子仪耳朵。郭子仪心想如何才能化解别人的攻击,让自已无懈可击呢。

有一天郭子仪无事,就去检查王府的围墙改造,他见工匠正在砌墙,就去吩咐工匠把围墙修的结实一些。这时,工匠中有位胡子花白的长者就过来搭话,他对郭子仪说,围墙已经够牢固了。可是我这把岁数了,修了很多王孙大臣的墙。现在的墙基本都在这儿,里面的人可是换了一茬又一茬,甚至有些都已荒废了。老者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叹息道,人呢再有权有势,不如面前这一赌墙啊!

郭子仪听后觉得有理,就向老者讨教。老者说人言可畏呀,你再光明磊落不贪权贵,皇上再相信你,也禁不住小人的再三挑唆呀,你必须保持清醒呀!


郭子仪就去辞官,告诉唐代宗他想告老还乡,唐代宗不允。郭子仪琢磨了很久,就下令把王府的围墙全部拆掉,让王府的大门敞开,外人进府不用通报。

有一次,京城有百姓误入郭府,正好瞧见郭子仪在家伺候夫人洗漱,于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在家当佣人的说法传遍京城,大家都说郭家人做事向来光明正大,没有隐私可言,许多不利于郭子仪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郭子仪出将入相三十余载,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而不倒,封妻荫子,荣华奢侈集于一身而不被怀疑,一直活到了八十五岁高龄辞世。

郭子仪一生平定安史之乱,参与收复两京;后又计退吐蕃,二次收复长安;只身冒险说服回纥,再度打败吐蕃;降服叛将,收复河东。他的一生对大唐江山有再造之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严于律已,豁达待人。每当战事平缓,他都能配合皇帝交出兵权,从不贪恋权柄。每当国家危难,他都能挺身而出,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纵观安史之乱的功臣后来大都凄凉悲惨,而郭子仪身处官场能够全身而退,堪称历史上功高不震主的完美典范。


走着聊着


郭子仪见“墙”思归这件事不见载于新旧唐书,出自于宋人王谠的《唐语林》。《唐语林》是一本个人史料集,不能算作正史。不过,见墙思归这件事跟郭子仪的经历非常吻合,历史借鉴意义也很强,所以流传较广。

故事说,郭子仪收复两京后,被唐肃宗誉为国家再造的功臣,封汾阳王,加司徒,荣宠一时。唐肃宗特地赏赐了他一座府邸,有一天,郭子仪出门,正好看见建筑工正在给他修建院墙,他随口说了句:好好砌墙,弄牢固点。

建筑工回话说:大人您放心,我家祖辈几代人,给无数达官显贵人家修建宅院了,时至今日,我看到的都是,这些宅院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修建的宅院从来没坏过!

建筑工说者无意,郭子仪听者有心,他愣在那里思忖半天,是啊,自古荣华富贵哪个能长久,今天是宅邸喜庆新人笑,明天可能就是一片哀鸣旧人哭。想我郭子仪位极人臣,皇恩浩大,其实何尝不是危机重重?

于是郭子仪找到皇帝,坚决辞掉一切官职,要求回家养老,并光荣退休了。

显然这个故事不是历史,或者说是改编的历史。收复两京后,郭子仪被封代国公,封汾阳郡王是几年后的事。另外郭子仪虽曾经被罢黜兵权,但退休还是77岁那年的事,这时候的郭子仪才6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可疑,但他所展现的内核,却跟郭子仪的经历非常吻合,所以这个故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唐室再造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以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的身份,奉旨征讨安禄山,收复了马邑、云中等失地。唐肃宗登基后,他和李光弼率军前往灵武扈从。此后郭子仪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他的朔方军,收复了河曲地区。让“流亡政府”总算有了一块坚实的根据地。

接着,升任国家兵马副元帅的郭子仪,兼领三镇节度使,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收复两京战役。两京收复,意味着大唐又活过来了,所以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广德元年,吐蕃在仆固怀恩等人的内援下,攻破长安,大唐再次做了流亡政府,这一次匆匆跑路的是唐代宗李豫。年近七旬的郭子仪再次站出来,以20骑随从开始,在皇帝的猜忌下,在奸臣的排挤下,艰难地收拾部众,以他的忠诚和威名,平定了内乱,打退了吐蕃人,迎回唐代宗。

此后,郭子仪为了彻底打败吐蕃,整整在西部边陲,征战九年。两次挽救大唐于既倒,这样的功勋,历史少有匹敌者。

备受猜忌郭子仪

郭子仪着实不易,他是在不断的打击和排挤下,建立这些功业的。唐肃宗对郭子仪一直不放心,始终在他身边放个观军容使鱼朝恩,就是这个鱼朝恩屡屡陷害郭子仪,乾元二年,郭子仪被罢夺兵权,朔方军统归李光弼。也是这个鱼朝恩,曾经令人发之地撅了郭子仪的祖坟!

上元元年,河洛地区再次陷落,唐肃宗在百官的请求下,准备再次启用郭子仪,但受到鱼朝恩阻扰未果。上元二年,李光弼等兵败邙山,史朝义再次攻克洛阳,病重的唐肃宗方才追悔莫及,再次让郭子仪复出。

曾经与郭子仪一共参与平叛的广平王李俶,登上皇位(唐代宗)后,昔日的英武立刻不见了,他听信奸宦程元振的谗言,再次罢免郭子仪,并将郭子仪发配去修建皇陵。

广德元年,吐蕃攻占长安后,唐代宗这才又想念起郭子仪,任命他为关内兵马副元帅,此时,郭子仪手下只有20个随从。

唐代宗逃离长安期间,有大臣请郭子仪行废立之事。其实,以郭子仪的实力,废了唐代宗只是分分钟的事。但郭子仪依然以他的忠诚,在内外交困中艰难地支撑时局。

知进知退郭子仪

郭子仪深知位高权重带来的危机,多次的打击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他非常谨慎,懂进退。在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他两次辞封。

为了抵御政敌的诋毁,郭子仪还有个很特别的规矩:府中大门永远不关闭,门口不设门卫,谁都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府中。这样一来,郭家就没有任何秘密。他的坦荡与磊落,为他避免了不少麻烦。

郭子仪不光自己时刻小心谨慎,对子女教育也非常严格,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叫“打金枝”,说的是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跟儿媳升平公主斗嘴,郭暧情急之下失口说了句:“要不是我爹,你们李家哪能做皇帝!”郭子仪为此将郭暧捆绑进宫谢罪。唐代宗对这件事倒看得很开,没有计较,但郭子仪还是将儿子狠狠打了一顿。

鱼朝恩后来为了修复与郭子仪的关系,有一次请郭子仪赴宴,身边的人怕鱼朝恩谋害郭子仪,让他多带卫士前往,郭子仪拒绝了。鱼朝恩得知后,感动得失声痛哭,“你如果不是忠厚的长者,怎么会对我不怀疑呢?”

郭子仪就是凭着他的忠诚、坦荡、谨慎和包容,生活在明枪暗箭中,竟然奇迹般地寿终正寝,没有掉进“鸟尽弓藏”的怪圈,实在是一大幸事!

所以,题干所说见“墙”思归,即便不是真的,放在郭子仪身上,真的非常贴切。


寻根拜祖


见墙思归是一个量变,郭子仪久经战阵,经历大唐中期剧变,当时权势如日中天,岂会因为一个刷墙工人随口调侃而退隐朝野?我认为其实郭子仪早有退隐之心,他本人曾推脱了朝廷很多封赏,说明他不是个野心家,不是个官迷,虽然历史中不乏贪恋权势、利欲熏心之徒,但是也不乏真正为国为民之辈。郭子仪能够在解除安史之乱危机之后急流勇退,对朝廷集权、自己的安度晚年来说,也算皆大欢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