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功盖天地,为什么没有被皇帝猜忌,能善始善终?

库拉汤


我觉得用大行德广来比喻郭子仪的人格魅力和后世的影响是很恰当的。

郭子仪处在安史之乱的困局之中,他出神入化般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让气息奄奄的大唐有了一点精气神。在唐肃宗李亨和天下百姓看来,他真的立下了“再造大唐”的不朽功勋。

而胜败乃兵家常事。郭子仪兵败相州之后被削去了统兵权力,他并没有因此幽怨愤恨,依旧忠于大唐皇权。在镇守河东期间,郭子仪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呈现了威武之师的大气、霸气、雄气。肃宗李亨是一个一心希望恢复祖宗元气的皇帝,可是天不遂人愿,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很是有限。在弥留之际,他交代郭子仪,“河东安慰就拜托给你了。”

在唐代宗当上皇帝之后,郭子仪屡遭谗言而忠心不改,虽然负责建设肃宗李亨的建陵,但一心秉公的初衷感动了代宗。在吐蕃侵入长安后,郭子仪担当光复长安,抵御吐蕃的重任,让大唐稍稍喘了口气。

郭子仪在肃宗、代宗时代的十字路口往往以大局为重,立下神功。但他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人生起起伏伏,但始终因为德行高远而为人们仰望。

康熙皇帝曾经评价郭子仪:纵观汉唐以来的功臣,功名最大、福祚最全的没有人能够和郭子仪相比。他不以功业自居,能够把握住自己。他的谦逊卓识比别人强了很多。

在乾隆皇帝看来,“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国;然后立非常之功,万世之业,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文踪旅迹


郭子仪功盖天地,为什么没有被皇上猜忌,能善始善终?因为皇上是明君刚好遇上了忠将。

被后人写成剧本《打金枝》干古流传。这位明君懂得要想擒住兔孑,就不能怀疑合作伙伴。轻易怀疑合作伙伴就等于自挖阵角,不战自溃。

因为小兔一共有三个不同方向的洞口,为在危急时能安全撒退。小兔遇到狼.豺.狐狸把三个洞口堵住时,用妙计在狐狸把守的洞口对外拼命绝望惨叫。让狼和豺以为狐狸抓住了兔孑要独自享用。狼和豺想向狐狸要回自乙的一份,不知是小兔利用了它们都有贪婪的本性,互相不信任,各怀鬼胎才逃脱了。

什么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漏洞,包括人性。所以郭遇明君才能善始善终。


用户73683339127


郭子仪可谓再造唐室,功盖宇内,被封为“汾阳郡王”,谥号为“忠武”。成为有唐以来武将获得最高的谥号了。子孙辈手持玉笏者数以十人,过寿之时,将笏堆满一整床,后人由此创作出剧本出《笏满床》,后得以善终,同时的李光弼是比不了的。

若说皇帝不猜疑,有点勉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封建王朝里,作为一把手的皇帝是绝不允许出现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人出现的。

郭子仪善于变通,懂得急流勇退,肃宗时平定安禄山,刚刚解放长安,一道诏书,罢其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立马解职。以致被逼的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兵临长安时,手无一兵一卒,孤身过渭水,促成合约。

善于示弱,和皇帝近臣搞好关系,当时的宦官鱼承恩可谓权势喧天,嫉妒郭子仪的功劳,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掘人祖坟可是最遭人唾弃的事。

有人在郭子仪面前咬耳朵,郭子仪说,我经常带兵打仗,有许多兵士挖人祖坟,我不能禁止,这也算是报应吧。鱼承恩有一次请郭子仪看戏,已经让人埋伏四下。众人让郭子仪多带护卫,谁知他只带了三五奴仆,身着常服,就去了。鱼承恩说,满朝皆说我和您不合,您这样对待我,真是长者啊。

善于自保,身为功臣,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门就是让皇帝放心。王府大门经常敞开,长安百姓谁都能够进出,儿子们说,爹啊,这样不安全,我们要增加守卫,紧闭大门,郭子仪气得大骂,大门一天到晚敞开,说不定还有人说闲话,告黑状,还敢禁闭,儿媳妇是公主,自恃身份尊贵,不礼让公婆,儿子郭瑷气不平,趁着酒醉,轻轻挂了一个耳光,说,我爹不稀罕当皇帝,要当的话,早当了。吓得郭子仪捆绑了儿子,跑到皇宫谢罪,幸亏皇帝还不算糊涂,呵呵一笑,不聋不哑,不做公婆,事后对公主说,人家说得对着哩,要当皇帝的话,江山早不姓李了。后人根据这个事情,写出一个剧本叫做《醉打金枝》。

郭子仪出身武举,一介武夫,却是一个人精,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或许就是他功高不震主,权重能善终的重要因素吧。





秦川涛哥


有这么一个故事可以看到郭子仪的善始善终是有原因的。

郭子仪之子郭暧是当朝驸马,两口子过日子总会遇到一些矛盾!公主一贯骄横,得理不饶人。

一天两个人起了争执,公主脱口来了这么一句:“你们郭家享受皇恩,享尽荣华富贵,你好没良心!”郭暧也是被话赶在了那里,随口回了一句:“你这话说的不对,现在的天下是我们郭家帮助打下来的,当时如果想做皇帝,还轮不到你家”。

这句话放在当时的皇权年代是可以判大逆不道,谋反,甚至株连九族的罪名!

公主气不过原原本本的这话奏报了皇帝,皇帝也是一位知轻重的帝王,劝慰公主说:“驸马说的没错,确实是这样!”

郭子仪听说了此事,诚惶诚恐!带着郭暧进宫请罪!皇帝没有责难他们,只是说:“孩子们拌嘴,只是一时的气话,何必把它放大呢?”

此事应该到此也该结束了!可郭子仪还是回家后打了郭暧几十板子,是给皇帝看,也是给天下人看的,意思是说“我家没有逆判之心,功高绝不盖主”。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善始善终不只是只有功高。


驼毛日智


郭子仪功盖天地,为什么没有被皇帝猜忌,能善始善终?

郭子仪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功之人,掌权之臣的学习榜样。他其实也算是一位功劳盖天的大臣,但一直以来,他都只是得到皇上宠幸,而没有引来皇帝的猜疑,因而平平安安的活到了85岁,同时又保了一家老小的平安。可以这样来说,在朝堂之上能取得他这样成就之人,同时引来的只有皇帝的颁奖,而没有皇帝的忌恨之人,回顾整个历史上,这样的人才都是极少的。郭子仪能够立足于朝堂而屹立不倒,凭借的也就只是下面这几点。


第一,贵在自知之明。从古至今在皇帝身边尽心尽力辅佐的大臣们,最后却因为帝心难测这四个字而亡。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事情惹了皇帝的眼,这些大臣们往往会打着为皇帝好的初心,做着一些皇帝不乐意的事情。皇帝的隐忍性子可比普通人要厉害得多,对于身边大臣强加给他们的做法,他们表面上笑嘻嘻,背地里却拿了个小本本默默记着。等到有一天他实际掌权了,这些帐就被堆积起来,皇帝内心也会觉得,这个大臣好像有点越矩,管的有点宽。郭子仪这个人就是看清了这一点,他知道皇权永远是至上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将皇帝放在第一位,同时将自己放在最低位。



第二,心态要好。身为一位掌权之臣,身上若没有一些脏水泼,那可说明朝中的奸臣们不够认真呢。对于郭子仪这位大臣,想要害他的人肯定多,如果能够将他拉下马,那他手中的权力就得重新洗牌,而这些权力落在奸臣手中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但郭子仪这个人心态也稳,对于鱼朝恩,程元振等这类人往他身上安的虚构事情,他也从来不去争辩,反而摆出一副大大方方的姿态在皇帝面前,随意让他查证,完全就是不慌不忙的样子。皇上命他立即回朝接受调查,他也从来不会推脱,急急忙忙地就赶回来。皇上发现每一次怀疑他的时候,查出来却都没有问题,时间一长,自然后面就不会再怀疑他。



第三,对家里管教严。有的大臣们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其实和家人们也有很大关系。就拿霍光来说,他也是一位忠心辅佐帝王的大臣,竭尽全力帮做汉朝安定江山,但他的子孙们却不争气。借着霍光的威严,一个个都是嚣张跋扈人,想想看,只是一个大臣家的子孙们都敢比皇室成员更加狂妄,这不就是招了帝王的眼,招了他的记恨吗?可郭子仪就不,他把家里人都教得很好,子孙们都和他一样,属于性子比较忍让,从来不张狂的人。这类人通常惹不下什么事,也招不了人的恨,自然也就不会给郭子仪惹祸了。

所以综上来看,郭子也很是聪明,他了解皇帝的个性,也看得清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人最后结局肯定不会差就是了。


紫禁公子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关键的人,说他再塑大唐其实也不为过。郭子仪在晚年的时候,被尊为尚父,汾阳王,进位太尉,中书令。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甚至皇帝见到郭子仪都得恭恭敬敬。

其实早就在安史之乱还没有被平定时郭子仪就被猜忌了,郭子仪收复两京后,率兵渡过黄河征讨叛军。前期攻势很顺利。与其它将领配合数次大破敌军。但是在邺城之战时确被一场沙尘暴搅了好事,按理说这根本不算是一场败仗,毕竟是被不可抗力给干扰的。而且不光唐军溃败了,叛军也溃败了呀。可是当时大太监鱼朝恩却一口咬定是郭子仪打败了,而且屡次在唐肃宗面前进谗言。不久后,唐肃宗就罢了郭子仪的兵权。

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鱼朝恩和唐肃宗演了一场好戏,目的就是夺郭子仪兵权。毕竟当时叛军大势已去,是时候摘桃子了。而且当时除了郭子仪以外,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李唐王朝也出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郭子仪当时已成气候,要是有反心,那祸害绝对不比安史之乱带来的小。所以唐肃宗就找了个借口,罢了郭子仪兵权,让他当了一个闲官。

唐肃宗很快就发现没郭子仪不行了,一年后,李光弼,仆固怀恩兵败邙山。洛阳又丢了。紧接着河东节度使,朔方督军又被杀,唐肃宗没办法,紧急让郭子仪接掌兵权。人和人到底不一样,郭子仪到任后迅速平叛。

后来唐肃宗病逝,代宗继位,代宗继位后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多次进谗言诬陷郭子仪,代宗遂又罢郭子仪兵权。很明显又是一出戏。

真心是天要子仪扶大唐。

没多久吐蕃趁唐都城缺乏防守悍然进军长安。代宗没办法又启用郭子仪。郭子仪带着唐军刚到长安,吐蕃人就跑了。后来仆固怀恩叛乱,又被郭子仪平叛。

可以说,唐朝肃宗,代宗对郭子仪并不是百分百信赖。反而多次削其兵权。但是唐朝离不开郭子仪啊,每次唐朝有难,扶唐的都是郭子仪。

而且郭子仪并不是死脑筋。也懂得维护自己,唐肃宗第一次恢复郭子仪兵权时,郭子仪面见病重的肃宗,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见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

这句话很明显是在表忠心。

还有唐代宗罢郭子仪兵权后,郭子仪急忙把肃宗的一千余件诏书和赏赐之物,以表忠心。把代宗感动得是相当惭愧。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郭子仪是忠于唐朝的。


守仁读仁


郭子仪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安史之乱更是功勋卓著。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被封为了汾阳王。虽然有人嫉妒,但没有人在朝堂之上构陷于他。

郭子仪敞开大门,成为了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

有一次郭子仪的下属去他家,看见郭子仪在伺候妻子女儿洗漱。

郭子仪年迈时,汾阳王府都没有败落。

郭子仪巧妙的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险,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郭家得以平安的发展。

语文360


郭子仪,唐朝平叛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一个臣子能得到的最高的评语了。那么为何郭子仪功高震主,确身份代宗信任呢?


主要是因为郭子仪非常有政治智慧,对帝王权术也非常了解。懂得君臣应该掌握的分寸。

按道理讲,郭子仪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已经到了封什么也受之无愧的地步了。但是他很有政治智慧,能够猜到皇帝的真实用意。唐代宗为了试探他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这一举动看似感激郭子仪的功勋,其实是试探郭子仪究竟是忠臣,还是有二心。同时,面对朝堂上那些奸佞小人的诬陷,郭子仪都能识大体够忍辱负重,另那些宦官奸臣自愧不如。试想作为这样一个知进退,明得失的人,能不得到皇帝的信任吗?



峰哥谈史


历史上功臣数不胜数,功高震主的也是不胜枚举,但他们的下场基本都是相同的,没几个能得到善终,就算善终了,在后期也都是苟延残喘式的活着,就差装疯卖傻了。

而既功高震主又得善终,还深受皇帝信任和天下称赞的只有郭老令公了!郭子仪的功绩不用多说,平定安史之乱,国内叛乱和打败吐蕃,救李唐于水火之中。他能在功高盖天的情况下还得到皇帝的信任,主要是他懂进退,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人宽厚,还有就是皇帝实在离不开他,只要郭子仪这个名号一出,四方皆服,八方拜倒。

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一个臣子能得到的最高的评语了,唐德宗给了他“尚父”的称号。在他死后,皇帝堕朝五日,还把他的坟墓增高一丈,可见郭老令公传奇又辉煌的一生。


红黑圣西罗


首先,皇帝好。郭子仪历经了七个皇帝。他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立大功的时候,是肃宗和代宗时期。肃宗死的时候,天下还没稳定,不可能杀他,代宗,《旧唐书》里评价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绝对是一位明君,如果遇到喜欢杀功臣的皇帝,例如:朱元璋,郭子仪肯定活不到八十五。

第二点,人缘好。鱼朝恩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郭子仪都能忍下来。他还用前程为李白赎罪。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郭子仪在朝堂上人缘不会差,减少了有人诬告的可能。

第三点,让皇帝放心。皇帝每次一猜忌他,让他回京,马上就会,让交兵权,马上就交。并且要求留在京城当官,这能不让皇帝放心吗?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才是郭子仪能善始善终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