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一个专注生活的人


郭子仪一生最传奇的事情是在仆固怀恩之乱中,单骑入敌营凭借个人威望,说动回纥与唐朝联合大败吐蕃军队之事。

看到历史中的这段记载,无人不为郭子仪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于日后,郭子仪的使臣去见割据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无礼的田承嗣马上向西跪拜,并指着膝盖说道:“这个膝盖很久没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敌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仆固怀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再次联络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挥师三十万人进攻关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陕西乾县)、党项攻同州(陕西大荔),吐谷浑、奴剌攻周至(陕西周至),回纥军队作为吐蕃的后援,合力啃下奉天这块硬骨头,仆固怀恩则领军殿后。

唐朝得知仆固怀恩再度兴兵,命郭子仪率军一万驻守泾阳(陕西泾阳),令凤翔、滑、濮、邠、宁、镇西、河南、淮西各节度使,出兵驻守关口要道,以阻截敌人前锋。

代宗则亲率禁军驻守苑中,摆出一副要御驾亲征的态势。

但此时的唐庭对于边将的节制能力已经大为减弱,节度使中只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计划赶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长安的位置关系

就在唐朝形势危急之时,好运气从天而降,作为这次入寇关中的总联络人——仆固怀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资治通鉴》记载,仆固怀恩作为联军的后营,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

仆固怀恩死后,灵州军陷入混乱,几个将领争夺帅位互相攻杀,而联军中的吐蕃、回纥、党项等部再次出现了互不统御,各自为战的情况。

6、仆固怀恩暴毙后的危局

仆固怀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对于已经出兵的各异族军队来说,从唐朝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填填肚子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吐蕃十万大军,在大将尚结息赞磨、尚息东赞、尚野息、马重英等的率领下,向着长安方向缓缓地开来。

第一个挡在吐蕃军队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陕西彬县),守将白孝德不愧为当世名将,再次血战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图

吐蕃见邠州一时不能攻下,便绕城而过,直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而来。

九月十五日,吐蕃军到达奉天。唐朝朔方兵马使浑瑊、讨击使白元光奉命驻守奉天。

浑瑊正是被仆固怀恩杀死的灵州守将浑释之之子,其人骁勇无比,名冠朔方军中。

他见吐蕃军队远来,正在城下列营,为错吐蕃锐气,带二百骑突入吐蕃营中,斩将夺旗,单臂挟持一员吐蕃将领而回,二百骑无一受损,蕃军震慑,营帐稍退。

随后,吐蕃军队于九月十七日开始攻城,浑瑊、白元光登城而战,与吐蕃军血战数日,吐蕃军死伤惨重,不能攻克奉天。

浑瑊又趁夜黑,率军偷袭吐蕃营帐,烧杀而去,唐军前后与吐蕃军交战二百余次,斩首吐蕃士卒五千余级,吐蕃军士气渐落。

这是尚结赞第一次见识浑瑊的战力,在之后唐蕃交战的岁月里,浑瑊又多次率军击退吐蕃,难怪尚结赞曾说道:“去三人(浑瑊、李晟、马燧),则唐可图也”。

此时,好运气再次光顾了唐朝。

就在吐蕃军队狂攻奉天之时,突然连降大雨,数日不停。这给了守军难得的喘息之机,也令唐朝能够有机会调动周边援军。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见奉天确实难以攻克,便移师礼泉(今陕西礼泉),大掠男女数万人而退。

党项西掠白水(陕西白水县),东侵蒲津(陕西大荔县东黄河渡口),十月初,终焚同州(陕西大荔县)官廨而去。

就在浑瑊、白元光血战吐蕃,拼死守卫奉天之际。

号称要御驾亲征的代宗皇帝却要逃跑,统领禁军的宦官鱼朝恩,见吐蕃围攻奉天不息,为了保命不断撺掇代宗东逃河中(山西盐城)。

代宗知道奉天、礼泉正在血战,如果东逃唐军士气受挫,长安必定不守,便命鱼朝恩在庭上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次日早朝,百官没有见到代宗皇帝,却见鱼朝恩领禁军士卒,阴阳怪气的对百官说道:“吐蕃屡屡犯境,天子车驾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鱼朝恩作为皇帝近臣,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询问东巡之事。这就表明了,代宗觉得形势不妙,想要弃长安东逃。

此时,一位姓刘的给事中怒从心头起,他大步走出行列,厉声质问鱼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称)是想造反吗?现在京城周边大军云集,你身为神策军统领,不思同心协力,共御外辱,却要裹挟大家(皇帝),弃宗庙社稷于不顾,东逃河中,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鱼朝恩被问得哑口无言,甩袖而去。

这位刚正不阿的给事中,史书上居然没有记载下他的名字,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姓刘。

7、郭子仪单骑入敌营

朝中的风波并没有影响前线的战局,十月八日,吐蕃、回纥两军在泾阳汇合。

此时,郭子仪账下只有一万唐军,但对面却是吐蕃、回纥的数十万人联军。

郭子仪命手下军将分营而立,迎击四围之敌,自己则亲率两千铁甲军立于回纥阵前。

回纥将领见一员老将立于阵前,便上前询问统帅为谁?

士卒高喊:“郭令公”。

回纥将领大惊,回言到:“郭公尚在?请出阵一见。”

郭子仪单骑而出,回纥军见状,纷纷高喊:“确为郭公”。

回纥将领讷讷言道:“仆固怀恩说令公已卒,可否入营与可汗详谈?”

郭子仪淡然一笑,曰:“有何不可?”。

部将们都认为入回纥营太过危险,不希望郭子仪亲身犯险。

郭子仪却说:“现在敌众吾寡,不可力敌,且吐蕃与回纥分营而立,可见二军貌合神离。我与回纥军有旧,今去其帐中说服其来降,可谓不战而胜”。

其子郭曦用手拉住郭子仪的马头,不想让郭子仪出营,郭子仪以鞭击其手,策马而去。

及至回纥营前,回纥军卒高喊:“郭令公来了”。

郭子仪下马解甲投枪,只身而入。

回纥大帅药葛罗是可汗之弟,见郭子仪前来,俯身便拜。

郭子仪上前握住他的手说道:“回纥有大功于唐,不知何故负约而来,威逼京师。弃前功而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且怀恩叛君弃母,不忠不孝,而今回纥却助纣为孽。

我今只身而来,生死皆在你手。我的手下从今以后,却要和回纥拼死而战”。

回纥将帅皆云:“是仆固怀恩欺骗我们,说令公已卒,唐朝皇帝驾崩,我们才来袭扰唐境,现在令公尚在,何敢再攻唐军?”

郭子仪复又言到:“吐蕃无道,乘我国内乱,竟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境,焚烧虏掠我畿县,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 不可失也。”

在郭子仪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的说服下,回纥再次倒向唐朝。

随后,郭子仪又与药葛罗歃酒盟誓,约定两国联手,共同对付吐蕃。

郭子仪这边单骑入敌营,吐蕃军队也不傻。探子马上就发现了,唐朝和回纥的眉来眼去。

吐蕃大帅尚结息赞磨心知不妙,立刻安排吐蕃军队带着劫掠所得,向西撤退。

郭子仪见吐蕃撤军,邀请回纥营中诸首领入长安朝见代宗。代宗再次许以恩义,并赠给回纥三千匹丝绸。

回纥将帅得此赏赐,再加上贪恋吐蕃劫掠的财物。回营后召集全军,配合唐兵追击吐蕃。

吐蕃军队虽然急速西撤,但裹挟人口、财物过多,导致行军缓慢,终于在灵台西原(今甘肃灵台县),被唐、回纥联军追上。

唐、回纥骑兵联合进攻,大败吐蕃军队,杀五万余人,夺回所掠士女四千余人。

《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级五万,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牛羊马橐驼不胜计”,吐蕃经此一战,元气大伤。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郭子仪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历经七朝不倒,成为历史上的官场不倒翁

唐朝名将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从唐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他保驾护航,成为历史上罕见的 “官场不倒翁”。

郭子仪(697-781),陕西华县人。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许多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

此外,郭子仪不论多大年纪,上朝时从不迟到,皇帝只要传唤,不管手头有多大的事都会以最快速度来觐见,深得皇帝的好感和信任。

虽然郭子仪的儿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晋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属中60多人,后来皆为将相。然而,郭子仪却言传身教,竭力不碰触皇权的禁区。按今天的话说,郭子仪管好了身边的人,尤其是妻子儿女。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

(图)醉打金枝,范灵(绘)

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

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郭子仪的负荆请罪无疑是看透了功高盖主的后患,用战战兢兢消除了代宗内心深处的疑虑。

不过,郭子仪成为 “官场不倒翁”,除了低调为官,严格管教家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秘诀——节俭。

他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此,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还很注重细节,他的府门向来不关,谁都可以进入。他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什么秘密,更没有二心。

能知进退,低调为官,管好家人,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处处留意,时刻小心,这样的人,自然在官场坚如磐石。



跪射俑


说到谁是中华千古第一奇人,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啦!郭子仪做中书令二十余年: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妒忌;功盖当朝,有再造大唐的功劳,而皇帝不猜疑;享尽荣华富贵,最后得以善终,可以说郭子仪是一代传奇人物了。

郭子仪出生一个士大夫的家庭,因为家道中落,因此郭子仪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参加了当时武则天举行的武举考试,竟然最后夺得了武状元第一名。成为武状元,郭子仪以左卫长史的身份在单于都护府任职,经过努力,最后成为了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的命运转折点。安禄山暴乱的初期河东道北部,对北都太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时候的唐朝政府才想起被闲置多年的郭子仪,于是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全力解除安禄山对太原的威胁。郭子仪运用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深入河北,稳定了天下之势,又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河东,郭子仪收复了河东后准备收复河北,刚好当时颜真卿兄弟在河北常山郡起兵反抗安禄山,一时间河北十七个郡县响应,形势大好。郭子仪抓住了这个时机,重创了安史叛军,声威震天啊!

郭子仪准备完全剿灭叛军的时候,唐肃宗听信馋言,命令郭子仪停止进攻。郭子仪停止了进攻后,安史叛军得以喘息。而唐肃宗还派出了太监监军,太监胡乱指挥,造成唐军重大损失。郭子仪忍辱负重,最后还是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接着和李光弼合作,彻底剿灭了安史叛军,恢复了大唐天下,可以说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功。

郭子仪立下了大功,功高盖主,唐代宗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郭子仪没有怨言坦然接受。公元765年吐蕃和回纥联手入侵大唐,唐代宗再度派郭子仪出兵,当时的郭子仪手下的兵没有多少,几千士兵加上两千匹马,但是郭子仪却毫无惧色。当唐军和回纥对阵的时候,所有的唐军将领不敢前进,而年龄68岁的郭子仪一个老头子却单骑进入回纥的大营,凭借着自己的威望,说服了回纥的大王,联合唐军反过来联手打吐蕃,最后吐蕃大败,退兵了,郭子仪再一次的拯救了大唐。

郭子仪后半生受尽恩宠,享受着荣华富贵,85岁才去世,真是高寿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掉兄长逼退父亲,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担任的是尚书令一职,做了皇帝之后,这个职位也就空了出来,谁也不敢做。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站出来力挽狂澜,使得战乱得到平定。

郭子仪对于唐朝的贡献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评价。有一次郭子仪的儿子与升平公主吵架,他气愤的说“你牛气什么,不就是有一个做皇帝的爹吗?我爹还不喜欢做呢”。气的公主回宫告状,李世民不仅没有降罪给郭子仪儿子,反而对女儿说:“他说的很对,如果郭子仪想做皇帝,就没有今天的李家”。

这足以说明唐太宗对于郭子仪贡献的认可,有了功劳就得进行封赏。唐太宗将尚书令一职交给郭子仪,可是对方却不接受。无奈之下,唐太宗命令五百名骑兵护送他去就职,可是郭子仪就是不接受。他说皇帝做过尚书令,李适是皇太子,有过功劳,才能够担任这个官职。自己怎能因为平定战乱而贪功呢?

郭子仪说的也对,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不需要避嫌。可是作为臣子却不同,谁能有胆量做皇上做过的官呢?就有那么一个人,不是皇子,却觊觎尚书令的位置,下场特别凄惨。

他就是王行瑜,是唐昭宗时期有权势的将领,逼迫皇帝将西门君遂以及宰相杀掉。当时的皇帝很差劲,为了拉拢王行瑜,送了一道丹书铁券。可是王行瑜依然不满足,想做尚书令。

可是这件事情被其他大臣知道了,纷纷表示反对。曾经,太宗做过尚书令,做了皇帝之后,不敢将此职位交给大臣。当时只有郭子仪立过大功,想让他做尚书令。可是人家一直在避嫌,不敢做。王行瑜没有什么功劳,怎敢做这个职位呢?

于是,皇帝拒绝了王行瑜的要求,气的他直接带兵打进长安,杀掉宰相,废除皇帝拥立新帝。不过他也没有猖狂太久,当李克用进入京城勤王时,将王行瑜打败。事情败露之后,王行瑜立即逃跑,却在逃跑的路上命丧黄泉。

王行瑜太不知天高地厚,总觉得自己才是最厉害的。却没有郭子仪的智慧,对于不属于自己的权势很热衷,不是明摆着作死吗?


老农民唠三农


关于郭子仪一生的传奇,可以分做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是郭子仪活跃在中唐混乱的时代,内忧外患,郭子仪屡次力挽狂澜,安定了大唐的局势。所以,在这个时代,郭子仪这样的能力是不愁发迹不了的,甚至几次被夺走兵权,只因“功高盖主被人忌”。另外一个角度就是郭子仪的官职和待遇,可以郭子仪是大唐事情,最为“位极人臣”一位,官职和待遇都突破了“天际”,而且,还都是皇帝心甘情愿封赏的,可以说“实至名归”。这两个角度,都贯穿郭子仪一生的仕途。



关于郭子仪征战的过程,已经有答主回答得很详细,笔者就不啰嗦了。主要是提一下郭子仪虽然身在中唐大乱时期,以郭子仪的军事能力,要建功立业并不困难。难就难在郭子仪要一边和安史之乱的叛军,吐蕃军交战,还要时不时防范“老对手”宦官鱼朝恩背后射出来的冷箭,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郭子仪一会被剥夺军权,一会又重新启用的现象,而每次郭子仪复出,都是力挽狂澜,保护了大唐的基业。乃至,到了吐蕃军攻破长安,郭子仪因为旧日的部署被朝廷解散,一时之间只带着三十骑赶来,靠着个人威望,很快团结了京城周边队伍,唐军士气也大振。随后,又是因为郭子仪的威望,劝说回纥军归顺朝廷军,大破吐蕃,再一次收复了长安。

(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权重很重,尚书令是尚书省的长官。)

也正是因为郭子仪,每每逆转局势,立下大功。早在安史之乱时期,爵位就已经由代国公升为“汾阳郡王”了。在官职,除了司徒,太尉,中书令,兵马副元帅这样的虚,实皆有的顶级职务外。另外还有一个职务,整个大唐只有唐太宗和郭子仪担任过,就是三省中,权重最重的尚书省长官,尚书令。这本来是为唐太宗而避讳的官职,却因为郭子仪的功劳太大,才授予这一“殊荣”。到了唐末,朝廷法令开始失去控制,权臣王行瑜要求担任“尚书令”,也被朝廷拒绝,不过依然号为“尚父”,算对王行瑜的抚慰。

既然提到“尚父”,有唐一代共有三位“尚父”,实至名归到善终的,只有郭子仪一人。另外一个“尚父”奸臣李国辅,被唐代宗清算了。王行瑜则因要求“尚书令”不果而反叛,被部下所杀。要是算个整个历史,尚父或者类似其他“仲父”的,善终的也就是姜子牙,诸葛亮(以父事之),郭子仪吧,若有遗漏,欢迎补充。其他的“亚父”范增,“仲父”吕不韦,东汉“尚父”董卓等等,都是不得善终。还有一个就是南唐开国君主李昪(徐知诰)因为篡位,个人认为不属于此列。清初的“皇父摄政王”,算是善终,死后却被清算。

(多次让郭子仪失去兵权的宦官鱼朝恩)

郭子仪可谓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功高盖主”,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大臣能在中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历尽沉浮的政治背景中善终,不得不说,这是郭子仪最“传奇”的事情了。究其原因,郭子仪不但是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高手,或者说,他有极高的情商。郭子仪一生的主要政敌都和宦官有关,特别是鱼朝恩,几次让郭子仪失去兵权。但是,郭子仪从来没有报复过。甚至《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郭子仪入朝,宰相元载,内侍鱼朝恩,京兆尹黎干等人出钱三十万,置宴于郭子仪府第。鱼朝恩另外还出罗锦二百匹,送给郭子仪作为“缠头费”,于是,宾主极欢而散。据野史典故,据说鱼朝恩后来被郭子仪感动了,于是态度改观,但未知真假。不过,这次宴会,是可以看出郭子仪平日的威望和为政功力的。


大飞熊骑士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大唐后来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续。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等各州刺史。郭子仪自幼不喜读书,但喜欢习武,成年后参加武举考试,成为武举人,以武举身份任左卫长史,后来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挂职锻炼。但由于玄宗后期的政治腐化,郭子仪在朝中没什么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结迎合李林甫杨国忠等当朝权贵,所以虽有能力,能屡立战功 ,但也只能按资质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岁的时候,郭子仪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这个年龄,干两年退休,无论是大唐还是现在,都是这个节奏。

可是天下风云突变,安史之乱爆发,乱世出英雄,郭子仪迎来了惊艳演出的机会。在安史之乱初期唐军溃不成军,而郭子仪带领的郭家军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从东路迎击安军。

郭子仪率部迎击安军高秀岩部,大败高秀岩部,攻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和马邑(今山西朔州东),打通了朔方与太原的联系,使安禄山南下太原,夹击关中的计划成为泡影,并为唐军后东出井径、入常山提供了条件。

755年4月,郭子仪又一次率军由朔方出井径,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军在九门、嘉山连败史思明军,歼灭安军四万余人,使唐军声威大震。

但近百年没经历过战争的大唐其它部队被安胖子的叛军打蒙了,叛军最后还是杀进了长安,唐玄宗带着小情人杨贵妃逃跑,半路军变杨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远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作了一个改变大唐命运的决定,不和父亲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灵武,一个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时局的地方,使附近唐军有了主心骨。

但李享的队伍很寒酸,只有父亲李隆基留给他的二千人,文武将领不过三十余人,随后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赶赴灵宝,那也不过是一万余兵马。

直到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率着自己的全部家底五万精锐来到了灵武,让李亨的心头大石落下。

这五万精锐也成为了拯救大唐的中坚力量。

在灵武,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执掌天下兵马,平定叛军。成为大唐的核心支柱。

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率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及回纥的四千铁骑,于9月23日,进至长安西,安军出动十万叛军与其对抗,唐军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率中军,王思礼率后军与安军展开激战,关键时刻,回纥兵证明他们来中原不是吃干饭的,在唐将仆固怀恩的率领下先是歼灭了叛军的伏兵,又迂回到安军阵后,与唐军夹击安部,叛军大败,唐军歼敌六万余。当夜受重创的叛军撤出长安,唐军收复了长安。长安沦陷两年后终于收回,而东都洛阳也于当年10月收复。

安史之乱,郭子仪是第一功臣,从古至今都没什么争议,唐肃宗就曾经动情的对老郭说我的李唐江山,全是老郭你一手再造的啊(吾之国家,由卿再造)。后来唐代宗也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后来有一次郭暧和老婆升平公主吵架,生气了口不择言对老婆说你鸟什么鸟,没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没了,任性的升平公主跑到自己亲爹唐代宗那儿告状。结果唐代宗反而训斥了女儿说你老公说得没错啊,没你公公,哪还有我们现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后来郭子仪带儿子缚荆请罪,唐代宗说小儿嬉戏何必当真,不聋不哑,不作阿家公(这则历史小故事后来被民间编成了醉打金枝,那是后话)

功高盖主一直是所有名将的致命伤,其实安史之乱后期,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老郭就已经被李唐皇室搁准板登,下了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不说,后来邺城唐军大败,在家坐着没参战的郭子仪却承担了领导责任,被解除兵权。

但老郭不仅是只会打仗的粗汉,面对看似并不公平的待遇他大智若愚,装聋作哑,平和的过着如同平民一样的生活,每日让府门大开让市民当公园来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元帅则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鱼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坟给挖了,他也只不过是痛哭一场,怪自己当年战场上杀敌过多,显示了大将军韬光养晦的深厚功底。

但当国家再度遇到危险时,郭大将军却不装糊涂,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刚刚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大举进犯,二十万大军攻占了长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此时身边仅有二十余家丁,他临危受命,召集旧部与吐蕃兵作战,不断取得小胜,不断在长安城里散布消息迷惑吐蕃大军,吐蕃人不知郭子仪部的虚实,在占据长安15天之后,退出了长安。

之后,郭子仪以66岁的高龄,出镇边塞抗击吐蕃十余年,吐蕃人的多次犯边均被击溃。

最后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夏结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时年85岁。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得以高寿善终的名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民间有一部关于郭子仪的大鼓评书,带有神话色彩。说郭子仪坐骑是一匹双头神马,宝盔宝甲,一条亮银宝枪,武艺超群,神勇无敌。而他的战场上的对手安禄山也被妖魔化了,坐骑是一匹长着九条尾巴的神马,掌中一把九环宝刀,武功盖世,所向披靡。两人是死对头,遭遇战打了很多次,互有胜负。

评书中还有李白,又名李太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与郭子仪惺惺相惜,多次解救郭子仪于危难之中。

评书有神话有武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若加以搜集整理,一定可以拍出一部相当不错的电视剧!


wydgine


其实就是一方诸侯,忠于唐朝李氏,在消灭叛军的过程中出力最大,功劳最多,战功赫赫,深受到皇帝和百姓的信任,史书也就尽可能神话了这个人。


古史魅影


郭子仪(697—781),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其父郭敬之,曾登“韬钤”科(制举武科一种),后任绥(治所今陕西绥德县)、渭(治所今甘肃陇西县)、桂(今广西桂林)、寿(治所今山东寿县)、泗(今江苏宿迁)五州刺史。其弟郭子睊曾任渭北节度使。郭子仪幼读兵书,苦练武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武举高第,官授左卫长史。他一生经历了七位皇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相,前后共60余年。其中有20多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为唐朝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处事严谨,是一位由武举起家逐步成长起来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著名诗人杜甫在《洗兵马》诗中称赞郭子仪:“郭相谋深古来少”,“独任朔方无限功”。

平定安史之乱

  唐高宗以来,朝廷在边疆上一直派有重兵驻守。在重要地区设立十个军镇,每个军镇设置一个节度使,主管军事、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随着募兵制的兴起和节度使的建立,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节度使握重兵盘踞一方,以军事压迫中央。天宝初年,中央的禁军不过12万人,而边疆的十个节度使则拥兵49万。特别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除统领的9万众外,又兼领平卢、河东二镇,统兵达20万众,盘踞着黄河以北大片土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率义子史思明发所部兵卒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15万众,号20万。安禄山乘坐防箭铁桥,兵卒连绵数十里,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陷洛阳,攻潼关。此时,郭子仪被唐玄宗任为卫尉卿、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统兵东讨叛军。他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向叛军后方出击,切断其前后方之间的联系,使叛军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被动局面。十二月,郭子仪率朔方军出单于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沿黄河东进,首先收复了静边军(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斩叛将周万顷,将其头颅挂于城墙之上。继而击败了进犯河套地区的叛军大同军使高秀岩部,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东进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北胡峪山上)。因出兵旗开得胜,玄宗晋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准备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玄宗允准。李光弼与史思明争夺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激战40余日,无法取胜。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兵10万出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指常山郡。郭子仪从后面包抄,把史思明的两万余名精锐部队团团围住,然后兵分四路,从四门杀进常山城,经过激烈战斗,攻占了常山。史思明率军逃窜,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在沙河(今河北新乐、行唐县河段)追击,大获全胜,史思明退守恒阳(今河北曲阳县)。不久,史思明退出恒阳城,李光弼率军进入恒阳城内,叛军又杀了回来,反将李光弼围困城中。李光弼请求郭子仪火速援救,郭子仪急率轻骑一万星夜驰来,与李光弼内外夹击,打得史思明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狼狈逃往范阳。郭子仪遂与李光弼屯驻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战败,恼羞成怒,当即选拔了两万精锐骑兵前来迎战。两军交锋十几个回合,唐军愈战愈勇,直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郭子仪、李光弼领兵退守恒阳,一面依托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白昼扬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法,不给叛军喘息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疲劳不堪,士气尽丧。这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仆固怀恩、浑释之等将领分左右两翼向嘉山(今河北曲阳县东)叛军冲杀。叛军丢盔弃甲,四散逃窜,唐军大获全胜,杀死叛军4万余人,俘虏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溃逃中史思明中箭受伤,披头散发,光着脚片,逃回博陵。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各郡百姓,几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郭子仪、李光弼正待乘势挥师北上,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时,传来了哥舒翰兵败丢失潼关的消息,形势急转直下。

  天宝十五年(756)夏天,唐玄宗出逃四川,长安陷落。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唐肃宗为了收复长安,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领5万步、骑兵来到灵武。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十一月,郭子仪与叛军阿史那从礼的军队在榆林境内的黄河北岸交战,歼敌3万人,俘虏1万人,保卫了灵武的安全。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治所在今陕西富县)直取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四月,郭子仪被任命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尚书左仆射。九月,郭子仪与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率军15万人,又向回纥借来骑兵5000人,由凤翔出发,分三路日夜兼程急进,到达长安香积寺附近。连营为阵,横亘30多里。与10万叛军南北对垒。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自恃据险设防,兵精将勇,出城挑战。唐军奋勇迎战,回纥兵出其不意从敌后杀出,叛军腹背受击,此战共杀叛军6万多人,生擒2万余人。唐军攻入长安城。京城收复后,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潼关,马不停蹄,又向洛阳进军。在新店与叛军相遇。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对唐军十分不利。郭子仪化劣势为优势,选拔英勇善战的2000名骑兵向敌营冲杀,又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命回纥军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他自己则率领主力与叛军正面交锋。在唐军与回纥兵的全力攻击下,叛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安庆绪被迫放弃洛阳,退守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洛阳收复后,郭子仪因战功加封司徒,并封代国公。随后,郭子仪入朝,唐肃宗带领仪仗队迎至灞上(今西安市东),动情地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全靠卿的力量啊!”十二月,郭子仪返回洛阳,奉命策划北上讨敌之策。

  乾元元年(758)七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中书令。命郭子仪率步骑20万人为主攻部队,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率部为助攻部队,继续讨伐安庆绪。但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十月,郭子仪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过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歼灭叛军4000余人,围攻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安庆绪倾巢而出,率相州兵7万,分三路救援卫州。战前,郭子仪挑选了3000名神射手藏于墙后,告诉他们:“与敌对阵时,我会佯装败退,贼兵必然追击,到时候战鼓齐鸣,你们即登营垒,万箭齐发,杀退敌兵。”然后,率部分兵将与安庆绪交战。叛军果然中计,被打得四处逃散,郭子仪遂率军追杀,活捉了伪郑王安庆和,收复卫州并进逼邺镇(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后遇敌于愁思冈(今河南安阳市西南),再战,又大获全胜。唐军前后共歼灭叛军3万余人。安庆绪被九节度使兵将包围在邺城。由于唐军各部不相统属,宦官鱼朝恩又处处掣肘,从冬到春,竟未破城。郭子仪下令凿渠引漳河水,灌入城中。城内成了汪洋,数十日以后,柴尽粮绝。眼看邺城就要被攻破之际,史思明率领5万精兵前来救援安庆绪。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战,结果唐军战败。郭子仪率军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退保洛阳。其他八个节度使退回本镇驻地。鱼朝恩屡进谗言,诽谤郭子仪,把邺城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乾元二年(759)七月,唐肃宗召回郭子仪,免去朔方节度使、诸道行营元帅职务。

  郭子仪走后,史思明复占洛阳,朝廷十分恐惧。乾元三年(760)正月,任命郭子仪为宁(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坊(今陕西洛川)两镇节度使,仍留京城。宝应元年(762)二月,太原、绛州(今山西新绛)两地驻军骚动。四月,代宗即位,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诸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这时,郭子仪虽已66 岁,仍毅然从命。一到绛州,便果断地擒杀了乱兵王元振等数十人,稳定了局势。八月,郭子仪入朝,宦官程元振疑忌老将难以驾驭,在代宗面前数次诋毁郭子仪。郭子仪知道代宗受程元振控制,便上书请求解除职务。他说:“臣的功德像蝉翼一样薄,命比鸿毛还轻。臣为唐朝的强大披星戴月,南征北战。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折,溅血粘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跋涉难阻,出没死生。请陛下相信臣对唐朝的一片忠心。”由于史朝义还盘踞在洛阳,代宗便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讨伐史朝义。雍王和郭子仪向回纥借兵10万,同唐军一起打进洛阳。宝应二年(763)正月,史朝义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鄚州),自杀身亡,部将也纷纷投降。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计退吐蕃

  宝应元年(762),唐将梁崇义自襄州、仆固怀恩于汾州起兵反唐,引来吐蕃、回纥之兵进犯河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河西、陇右(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被吐蕃占领。次年(763)十月,吐蕃军攻陷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州以北10多个州县的土地被吐蕃军占领。不久,吐蕃军又攻占了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直逼长安。形势严峻,朝廷震惊。唐代宗急任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的旧部已交给李光弼指挥,身边仅有20余名人马随行。紧急征兵后,以1万多人面对吐蕃20万步骑。郭子仪请求程元振拨兵增援,可程元振不予理睬。待他急急赶到咸阳,吐蕃军已绕道过了渭河,沿终南山东进,很快就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郭子仪听说后痛哭不已,从咸阳赶回长安。不几天,长安沦陷,禁军多逃往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市)。郭子仪只好率3000名骑兵南下商州,收拢逃散的禁军将士。禁军将士听说郭子仪来了,欢呼不止,愿意听从调遣。不过数日,便召集到4000多人。战将张知节在洛南(今陕西洛南县)迎接郭子仪。随后,郭子仪开始大阅兵。驻屯商州,威震关中。此时,代宗担心吐蕃兵出潼关,召郭子仪到陕州护驾。郭子仪对使者说,这次不能奉诏了,不夺得京师,无颜去见陛下。使者回复后,代宗方才心安。

  面对强敌,郭子仪运筹帷幄,日夜谋划克敌制胜的策略。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驻防形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出奇制胜。郭子仪先派段秀实前去劝说宁节度使白孝德,请他出兵助战;再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带领200轻骑前往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县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点燃火把,牵制吐蕃兵力。然后,郭子仪佯装向蓝田城东进军,但却率领主力奔向蓝田城西。吐蕃军果然中计,直向蓝田城东冲杀。这时,郭子仪快速集中兵力,奋勇出击,在当地老百姓的大力协助下,打得吐蕃军措手不及。加之,屯驻在韩公堆一带的张知节和长孙全绪的一万兵卒,按郭子仪的将令,四处插满旗帜,战鼓此起彼伏,满山遍布篝火,扰得吐蕃兵非常惶恐。在此同时,潜入长安城中的禁军旧将王甫,带人在朱雀街上齐声擂鼓,四处高呼:“郭令公率大军来啦!”喊声震天,吐蕃兵惊骇不已,便不战而退。唐军顺利地进入长安。郭子仪任京城留守。

  长安收复后,程元振劝代宗建都洛阳。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朝廷安危,郭子仪向代宗上书说:“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作屏障,后有泾、渭二水,右连陇、蜀,左接崤、函,可以雄视四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长安经过几朝的建设,宫殿华丽,市场繁荣,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富足。长安是创立帝业的基地,秦汉两朝占据长安而称帝,隋炀帝放弃长安而灭亡。而洛阳地贫民饥,人烟稀少,千里萧条,亭舍不烟。残垣断壁,不易防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便对左右官员说:“郭子仪所言,都是从国家的安危出发呀!我西去长安意已决!”广德二年(764)十二月,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命令停住车驾,安慰他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于是,赐郭子仪免死铁券,并在凌烟阁悬挂郭子仪画像。

单骑会回纥

  郭子仪的部将仆固怀恩,曾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因不满朝廷对他的待遇,在汾州叛变。广德二年(764)正月,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兵马副元帅兼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节度使,镇抚仆固怀恩。不久,仆固怀恩带领300轻骑逃往灵州,利用谎言向吐蕃、回纥借兵10万,从灵州进发,一直攻到奉天。代宗命郭子仪率领10万大军征讨。郭子仪率兵来到奉天,命令全体将士坚守阵地,以逸待劳,坚壁清野。仆固怀恩见郭子仪军队严阵以待,自己后方给养又供应不上,便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765)五月,代宗任命郭子仪都统领河南道节度行营,出镇河中。八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羌兵30万众南下,进犯长安。行军途中,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鸣沙(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县西南黄河东岸)。吐蕃、回纥叛军继续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长安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代宗亲征,诏李忠臣屯兵渭桥,李抱玉屯兵凤翔,郭子仪自河中移师泾阳,而郭子仪所有兵力仅万余人。来到泾阳,敌人已成合围之势。郭子仪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准跟叛军交锋;一面派探子侦察敌情动态。当得知吐蕃、回纥两军开始分营扎寨,争权夺势的情况后,郭子仪决定采用分化敌人的办法。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表示愿和回纥共同打击吐蕃。

  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为唐朝立过大功,对郭子仪很是敬重。当天晚上,李光瓒偷偷地来到回纥大营,药葛罗听说郭子仪还活着,今在泾阳,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便对李光瓒说:“如果郭令公真还活着,能让我看看他吗?”李光瓒回来把这番话告诉郭子仪。郭子仪为了劝退回纥,决定一个人去回纥大营。他对将士们说:“回纥兵多,我们兵少,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曾订过互不侵犯盟约。我亲自去说服他们,共同打吐蕃。”将士们都觉得这是好办法,但又认为太危险,提议派500名精锐的骑兵保护他。郭子仪坚不同意,说:“不行!带这么多的兵去,反而会坏事。只要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说着,就命士兵牵过马来。刚要动身时,他的儿子郭跑来拦住他的马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么能这样到虎口去冒险呢?”郭子仪果断地说:“现在敌人兵多,我们兵少,要是真的打起来,不但我们父子两人生命难保,国家也要遭难。我去,如果谈判成功,则国家幸甚。如果我捐躯报国,还有你们在嘛!”说着,扬鞭抽打儿子拉马缰的手,喝令他:“走开!”便和十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冲出了军营。随从兵士一边奔走,一边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士兵远远望见有几个人骑马过来,又隐约听见骑马兵士的吆喝声,连忙报告都督药葛罗。药葛罗和其他将领大吃一惊,命令士兵摆开阵势,拈弓搭箭,准备迎战。郭子仪及其随从来到回纥军营门前,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铠甲,放下刀枪,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药葛罗和将领们望着来人真是郭令公,便一齐翻身下马,放下武器,下拜参见。郭子仪上前握住药葛罗的手说:“你们回纥曾经为唐朝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错,为什么要帮助仆固怀恩叛乱呢?今天我单身到这里,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敢把我杀死,唐军会跟你们拼命的。”药葛罗抱歉地说:“令公别这样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以为皇帝和令公都已亡故,中原没有主人,才跟着他来到这里。现在知道令公健在,哪会同你打仗呢?”郭子仪问道:“我们决心回击吐蕃,你们能帮助我们吗?”药葛罗连连点头答道:“我们一定出力,将功补过。”接着,郭子仪叫药葛罗派人拿来酒,先端起一杯,把酒洒在地上,起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跟着起了誓,洒了酒。双方订立了联合抗击吐蕃的盟约后,郭子仪便带领随从凯旋而归。吐蕃营听到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连夜带着兵卒逃走了。郭子仪派朔方兵马使白元光与回纥军联合追击,自己率大军紧随其后,在灵武附近西原破吐蕃军10万余众。斩首5万,生擒1万余人。收缴其掠走的百姓4000人及绵延数百里的牛羊驼马。郭子仪犒劳了回纥将士,回纥军随之撤回。

高风亮节

  郭子仪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非常时期,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东荡西讨。凡遇危难,欣然受命,锐身赴任,亲解其纷。朝廷诏命回京,一向是“朝闻命,夕就上道。”史官裴称赞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民不非。”

  郭子仪治军向来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身正气,恩威并重。因此受到官兵的拥护与爱戴。每当郭子仪奉命调动,部下总是力求挽留。郭子仪惟恐部下生事,每每都要再三叮嘱,部下也都注意维护他的统帅地位和崇高威望。郭子仪之子郭晞镇守州时,部下自恃功高,胡作非为,被都虞侯段秀实斩首。兵众要求郭晞带兵攻打段秀实,危难之时,段秀实单枪匹马来到郭晞大营,对郭晞言道:“郭老令公一世英名,不要被这几个散兵给败坏了。”郭晞深怪自己不明利害,险些酿成大错,毁坏了父亲一世英名。从此严格管教部下。大历三年(768)二月,郭子仪发布命令:禁止官兵无事时在营中骑马奔驰。郭子仪夫人的乳娘之子犯禁,都虞侯用乱棍将其打死。诸子不服,向郭子仪哭诉,遭到痛斥。郭子仪说:“你们只知道袒护自己家里的人,却不尊重将士,不维护军队的纪律。”儿子们受了训,谁也不敢再吭声。

  正当郭子仪在平叛前线作战之际,鱼朝恩派人挖了郭家祖坟。郭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忧其为变。不料郭子仪在满朝文武面前边哭边说:“臣久在外打仗,不能禁暴,手下兵士常挖别人的祖坟。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坟,此天谴,非人患。”纷争遂解,朝廷乃安。大历十一年(776)四月一日,生活俭朴,颇受朝野称颂的杨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当时郭子仪正在宴请宾客,听到任命消息,立刻遣散宴会上的大多数歌舞女子,以示节俭。

  大历二年(767)二月,郭子仪过70大寿,家中大小都来贺寿,惟独郭暧之妻升平公主未到,小两口为此争吵。郭暧随口说出:“你依仗你父是皇上。老实告诉你,我父不稀罕当皇上。”升平公主气极,立即回宫禀告父皇。代宗安慰女儿说:“郭暧说的是实话。假如你公公真的想当皇上,天下岂是咱李家的?”劝慰后,送公主回去。郭子仪听说此事,立即绑郭暧进宫,请求定罪。代宗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怎么能当真呢?”郭子仪回来,杖郭暧数十棒。

  大历八年(773),吐蕃军10万余众入侵州等地。浑瑊在宜禄(治所在今陕西长武县)、盐仓(今甘肃泾川县西北)接连被吐蕃打败。郭子仪召集军事会议,分析战败原因,主动承担责任,对诸将说:“败军之罪在我。失败的原因是几位老将看不起浑,不听指挥,错失战机。”于是赦免浑瑊,重新部署作战方略。派马燧带兵前往潘原(今甘肃平凉市)截击吐蕃军的后勤辎重;派浑瑊率军迅速增援朝那(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浑瑊听到吐蕃军将要撤退的消息,便在狭路设下埋伏,一举打败了吐蕃军,夺回了被掠财物及1000名青年男女。

  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病逝,遗诏郭子仪在三天治丧期间代理朝政。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在长安长乐坊家中去世。终年85岁。唐德宗为此废朝五日,以示哀悼。赠太师,特许其陪葬肃宗陵,坟头比同等官职者加高1丈。

  郭子仪为国家屡建奇功,赢得朝野人士的尊重。甚至连皇帝也不直呼其名。安史旧将田承嗣占据魏州,欺压百姓,郭子仪派部将前去见他。田承嗣一见来将,西望而拜说:“此膝不拜于人已有多年了,今要向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不管公物私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留。惟对郭子仪的粮草一路放行,还派遣卫兵护送出境。北宋嘉祐六年(1061),华县于少华郭子仪祠内,刻勒题为《唐尚父汾阳王郭忠武王碑》石碑一尊。元大德五年(1031)修建的韩城北周原村大禹庙内,供奉着郭子仪夫妇塑像,与大禹一起祭祀。1995年4月,华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南大门广场建成四柱三门式牌楼。居中镌刻“敕建汾阳王祠”;右侧镌刻“功盖天下”;左侧镌刻“再造唐室”。并嵌有《重修郭子仪牌楼铭记》碑,供人们瞻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