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能善终?

KoraManuja


郭子仪一生辅佐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在这“四朝静乱”的多事之秋,郭子仪以他非凡的军事天才为唐帝国的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从玄宗到德宗,四朝天子之所以都对郭子仪另眼相看,把他抬到那么高的位置,直至在中书令的那把椅子上统领百官二十四年,郭子仪的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对郭子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唐虽是我的家国,实是由卿所重建!”说的应该是他的心里话,也是大实话。史家评价郭子仪,说他的功“自秦汉以来,功劳之大,无与伦比”虽然说的有点过,却也接近于事实。的确,没有郭子仪,安史之乱(包括外族的侵扰)带给人民的苦难——这一点,杜甫的诗有过真切而形象的描述,真不知道要延续到何时。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敞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因受猜忌而自保,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郭子仪奉命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一筹莫展,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郭子仪后人其实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因为当初唐朝变迁,郭子仪一家也随之迁移到了南方。倘若现在寻找郭子仪后人倒确实是有些困难了。那么郭子仪后人现在大致都在哪里呢?

郭子仪长子郭曜后代迁移主要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迁到现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都陆续迁往了海外。另一支则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才迁到现在的江苏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时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又迁往江西和广东,因广东临海,这些郭子仪后代就又有部分迁往海外,总的说长子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仪三儿子郭晞的后代迁移分为三支,主要迁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龙溪。六儿子郭子仪六子郭暧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驸马,这一支的后裔因为公主的关系,家族衍生的十分庞大,而迁移情况大致分为五支:安徽阜阳、江苏镇江、泰兴、丹徒,还有一支就是促远公一族,大多迁到了台湾和东南亚周边国家。郭子仪第七个儿子最终迁往了现在的浙江宁波、宁波鄞州等地。至于郭子仪小儿子郭映的后代则迁往了现在的江西定南洪洲,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见,郭子仪后人的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仪后代的分布情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子嗣繁多。


亮哥侃影


《打金枝》是京剧等各大剧种都有的一出名剧,说的是唐代宗父女和郭子仪父子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出有历史史实的剧目。剧中人物的言行,正可以解释郭子仪为什么能历经四朝皇帝而善终。

《打金枝》的剧情是:唐代宗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小俩口琴瑟不调,闹意见。郭子仪过70大寿,全家都去拜寿,公主不去,说是君不拜臣。于是,两口子闹将起来。一个说,我爹是皇帝,一个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我爹还不屑于做那个皇帝呢。吵到最后,郭暧打了公主一巴掌。公主回家告诉了皇帝,皇帝说,人家真的是不屑于做这个皇帝,不然,社稷怎么会是咱们家的。郭子仪把儿子绑到皇帝哪儿去请罪,唐代宗不做计较,要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最后小俩口重归于好,公主做了一个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这个故事的原版,其实没有打金枝这回事。事实是:公主和驸马小俩口吵架,的确有“别看你爹是天子,我爹还不惜得做呢”这句话。公主回家告状,皇帝也有人家的确不惜得做天子的劝慰,还让公主赶紧回去。郭子仪把郭暧绑了来见皇帝,请求处罚。唐代宗说了那句传之万世的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他们小俩口闺帷之言,我们干嘛要当回事。于是,郭子仪杖郭暧数十,两下和好。





秦人正音


中国古代的大将常常是功成身退、或者是功成身死、或者是功高篡位。像郭子仪功勋卓著,历经四朝皇帝,还能够善始善终的位高重臣,真的不多。

郭子仪一生平定很多战乱,先后侍奉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被唐德宗赐号“尚父”。

郭子仪出将入相30多年,一生养育8个儿子、七个女儿,活到85岁高龄才去世,死后安葬在建陵,为唐肃宗陪葬。

志向远大的人都在心里发问:郭子仪为何能善终?

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深谙为官之道、深谙为人之道。

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

对皇上忠心耿耿、不辞辛苦、随召随到、召之即战、战之能胜。

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正在家中为母亲守孝。朝廷召唤,郭子仪接受任命,率领大军向东进发、征讨安禄山。

历经数次战斗,郭子仪率军斩首叛军5万,俘获马匹5万。

757年9月,郭子仪收复长安。

接着,郭子仪率领大军乘胜追歼叛军,又收复了东都洛阳。

郭子仪入朝觐见皇上,唐肃宗对他说:国家再造,全是爱卿的功劳!

郭子仪谦卑有加,对皇上磕头谢恩。

朝中有大臣诬告郭子仪拥兵自重。

唐肃宗几次急召郭子仪回京。只要接到诏书,郭子仪总是立即移交兵权,跟随使臣快速回京,绝不拖延。

经过几次考验,唐肃宗完全放弃了对郭子仪的猜疑。

郭子仪跟皇帝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和盘托出、知无不言,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竟然激动得眼泪和着鼻涕一起流了下来。

郭子仪深谙为官之道

郭子仪为官之道、注重诚信、率先垂范。

收复长安后,太子千方百计降低回纥的收获,郭子仪记在心中,但是没有讲出来。

回纥人要卖1万匹马给唐朝,朝廷钱财不够,郭子仪主动请求奉献一年的俸禄用来购马。

回纥人非常信服郭子仪,都乐意听从他的指挥。

军粮紧张,郭子仪提议军队屯田。他自己带头开荒种地100亩,手下将领纷纷仿效。郭子仪既树立了威望,又收获了军粮。

因为郭子仪爱兵如子、身先士卒、乐于奉献,将士们都非常尊敬他;连叛军将士对郭子仪都是既畏惧又信服。

节度使田承嗣横行霸道、耀武扬威,经常对唐代宗阳奉阴违。但是,郭子仪派使者到来时,他从内心里佩服郭子仪,规规矩矩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跪拜,嘴里还说:这老膝盖很多年没有弯曲啦!

郭子仪的为官之道铸就了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胜过百万雄兵。

郭子仪深谙为人之道

郭子仪在外打仗,宦官鱼朝恩派人挖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郭子仪入朝时,唐代宗告诉他这件事。

郭子仪没有发火,只是说:我不能禁止士兵损坏坟墓,有人挖掘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

鱼朝恩邀请郭子仪赴宴,有人劝他注意防备。郭子仪只带了几个家僮,鱼朝恩很惊讶,郭子仪告诉他有人不放心你,但我相信你。

鱼朝恩感动得流下眼泪,并且说:这是长辈的胸怀。

郭子仪儿子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有时候吵架,郭暧说:你爹是天子怎么啦?我爹不想当。

升平公主非常生气,坐上车跑回皇宫,告诉父亲。

唐代宗不慌不忙地说:郭暧说的是实话。并且安慰公主、叫她回家。

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把儿子郭暧关了禁闭,自己去向皇上请罪。

唐代宗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小孩子夫妻之间的事,不用管他。

但是,郭子仪回到家中,用棍杖打了郭暧几十下。并且逼迫他向公主道歉。

郭子仪处理儿子的故事被编成戏剧《打金枝》,流传广泛而深远。

郭子仪为臣、为官、为人,都彰显大度情怀,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善始善终。


岳飞的飞


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军事家。早年中武举人。安史之乱后,因有一系列战功,先后被封为节度使,中书令,兵部尚书等要职,并目一直活到八十五岁,死后葬于建陵旁。

郭子仪一生大多位居高位,手握重权,令朝内同僚妒忌,排挤,但郭子仪却能富贵福终,名留千史。都是他自己不断修身养性的结果。

郭子仪之所以这么牛,的确有他的独特之处,其因如下:

有功不骄傲:郭子仪一生战功无数,官位不断高升,但每次他都以平常心对待,在语音上,行为上做到不张扬,低调,谨言慎行。

忠诚:据说当时郭子仪家族势力非常大,仅郭子仪一家,家人及下属和伙伴们就有几千人,但他能从行为,言语上表现出对唐朝李氏王朝的忠诚。

情绪管理:由于受人妒忌,祖坟被人挖据,官被贬,但郭子仪及家人,能及时调整心态,控别情绪,无做出报复出格行为,不让有心机之人抓住小辫,来挑事非。

圆通:郭子仪平时注重品德修养,善学习,为公不为私,和同僚们相处融冶,和融。

总之,郭子仪之所以一生能够福禄寿全,都是自己选对了方向,努力的结果。頁应了那句话,人生就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大戏。


历史天平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我国古代很多帝王们历来信奉的权力哲学。因此,如韩信、徐达、蓝玉等功臣名将被杀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功高盖主的功臣即便不被杀,也会被猜忌防范。但是,唐朝名臣郭子仪是一个例外。

郭子仪一生战功赫赫,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对李唐江山有再造之功。前后历经四朝,功高盖世,但每朝皇帝不但不猜忌打压他,反而都对他倚重有加,朝野上下更是对其钦佩之至。

公元697年,即武则天神功元年,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他的父亲曾担任过五个州的刺史并在死后被追封为祁国公,所以郭子仪也算是名门之后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郭子仪自小习武,后通过武举考试入仕,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唐朝历史上最大的叛乱“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郭子仪已经58岁了,可是,接到唐玄宗平叛的命令后,郭子仪立即披挂上阵并相继收复云中(现山西大同)、马邑(山西朔县)等地。后又与名将李光弼大败史思明部,斩首数万人。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这也是郭子仪历经的第三朝,唐肃宗对他依然十分倚重,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兵马副元帅。临行前,郭子仪对肃宗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果然,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唐军一举夺回长安,收复洛阳。唐肃宗激动地对郭子仪说道:

大唐江山虽然是朕的,却是由爱卿再造的啊!

肃宗之后,唐代宗即位,郭子仪再次被任命为副元帅,继续剿灭“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直至公元763年,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得到彻底的平定。

郭子仪为何能做到“功高盖主而主不疑”呢?

第一、他十分忠心。无论年龄多大,只要国家有需要,他都一马当先,为国效力。

第二、他为人谦虚谨慎。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听到皇帝的召唤,他都立即回朝面圣。

第三、他宽容大度。即便是遭受同僚的诋毁或者皇帝的猜忌打压,他都不做任何辩解,仍然全力效忠。正因为他的厚道仁慈,无论是同僚还是敌人都十分敬重他,尊称他为“郭令公”。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84岁。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被任何人抓住把柄,善始善终,成为了一代臣子的典范。


寻古问今


郭子仪为何能善终?道理很简单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官封汾阳王,是唐朝中后期少有的异姓王爵。话说唐朝中期,在繁荣昌盛的外表下大唐其实已有灭顶的危机,果然,公元755年,唐玄宗宠臣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中华大地迅速笼盖在血雨腥风之中,这一战,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唐朝中央政府竟无力与其抵抗,洛阳长安接连沦陷,唐玄宗逃难四川,大唐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国家危难之时,郭子仪站了出来

郭子仪少年从军,在安史之乱前已经在军中有了不小的名气,这一年,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面对不利局面,郭子仪主张因地制宜,借用回鹘军队平定叛乱,到公元757年,郭子仪已经成功率领军队收复长安洛阳,肃宗得以还朝,不住称赞郭子仪:“国家再造,是你的劳绩”

最难得的是,郭子仪虽然功高盖主却能安享晚年,这也是历朝功臣很少能做到的事情

郭子仪自知功高盖主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在自己深受恩宠的时候恳求辞官归隐,做事情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生怕给自己和宗族带来灭顶之灾。 郭子仪历来不会瞧不起任何人,他对比自己官阶低很多的官都能以礼相待,所以郭子仪一生皇帝放心,同僚开心,下属忠心,最后能在德宗即位后安然去世。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郭子仪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功高盖主却得善终的人物,他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

这样一位能臣可以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唐代史臣裴垍称赞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而且最后得以善终,一生荣华富贵,善始善终,八子七婿,可谓儿孙满堂。郭子仪享年85岁,就算在现代来看也算是长寿了。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里有三灵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释厄、水官解运。而这个天官的形象就是郭子仪。他这在古人眼里就是完美人生的一种体现。人们崇敬他,也希望具有和他一样幸福美满的人生,于是称其为“天官”,并绘图加以供奉。真可以说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里最完美的人了。

其实郭子仪的完美是建立在他个人能力和高情商的基础之上。与他同样能力出众的人不在少数,但在具体的人生轨迹上却差的太多。

谈论起郭子仪的功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他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战后又是击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这样的赫赫战功,加上自己为保家卫国的牺牲,连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唐肃宗就曾经拉着郭子仪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这样的功高盖主换做其他人,不是造反就是被皇权杀害,如:韩信、霍光、周亚夫、曹操、司马懿、赵匡胤、鳌拜等等,再或者跟他同一时期的李光弼、仆固怀恩、来瑱等等。

而郭子仪的高情商从这五点就可以看懂:

第一、随叫随到,不贪恋仗暂时的军权

和岳飞类似,历代在外出征的名将都有这样的苦恼。郭子经常遭到的朝中权臣的猜忌和谗言,被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屡次因此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的态度不同,郭子仪只要一接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交接兵权,同使者一同回京。并且自己主动请求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

反复几次,唐肃宗也彻底打消了这种疑虑,觉自己有点过分担忧,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之后这种诋毁也再不起作用。郭子仪之后也跟皇帝开始了交心谈话,多次谈话中两人竟然激动地“涕泗交流”。

因为郭子仪明白,真正保护自己安全的不是兵权而是皇权的信任。

第二、高情商用理性控制情绪,永远不得罪小人。

郭子仪绝对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一般常年领导军队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统帅,又深受君王信赖和重用的将军,难免会形成一种性情刚正耿直的性格。面对当朝的奸佞小人总会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不屑与他们交往甚至主动冲突。如:白起、伍子胥。

但郭子仪的做法却非常职业,他的人生哲学就是不仅对君子谦恭诚恳,对小人更是礼遇有加。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对朝野上的奸臣小人表露轻蔑,而且还会拉拢。

当时,唐代宗的大宦官鱼朝恩为人专横,嫉妒郭子仪的功勋卓著。于是在大历二年十二月,偷偷找人挖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这事令朝野哗然,虽然没有捕获到掘墓者,但是大家几乎都知道是鱼朝恩指使的。

古代孝道为先,这事情绝对是奇耻大辱,不共戴天的仇恨。这事传到郭子仪耳朵里时,他正在前线率军与吐蕃交战,听到消息立刻从泾阳赶回朝中。郭子仪很清楚,这件事情是谁干的。从皇帝到大臣都担心郭子仪在盛怒之下会举兵叛乱。

可是郭子仪回城见到皇帝,非但没有要求追究鱼朝恩的责任,反而流着眼泪说:“臣常年带兵打仗,手下的士兵经常毁坏别人的坟墓,臣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阻止。这次的事情是因为臣自己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谴,并不是哪个人的过错。"这一下子让皇帝和朝臣们安心了,也让鱼朝恩大感意外。

鱼朝恩事后设宴邀请郭子仪,郭子仪更是坦然大度地前去赴宴,对鱼朝恩完全不设防,并且把传闻鱼朝恩设伏兵杀郭子仪的事情当笑话讲了出来。郭子仪的人格魅力,彻底折服了他,鱼朝恩留着泪对郭子仪说:“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岂能对我不起疑心啊!”

其实,郭子仪怎么会不恨鱼朝恩呢?郭子仪之所以这样做,那是为了不使国家动荡,鱼朝恩是皇帝的恩宠宦官,如果执意严惩或者自己反叛,不仅使皇帝更会让难国家动荡。另一方面,对于小人如果没有办法可以一下打垮,今后肯定永无宁日。不得罪小人,是郭子仪心中的一条戒律。

第三,不做圣人,用小缺点来安抚领导

贪财享受,成为郭子仪的伪装颜色。其实很多皇帝是不希望自己的功臣太过完美,常说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一旦太过完美皇帝也会害怕的。

郭子仪当时本就已经功高盖主,如果他再清正廉洁,那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剩下的不就只有皇权了吗?皇帝怎么可能安心?郭子仪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在生活上能怎么放肆就怎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各种珍宝器具,还大肆置办良田美宅,美丽的姬妾数不胜数,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贪图享受的人。

在《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而且郭子仪不仅自己享受,还喜爱在家里办“派对”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甚至一次宴会的花费都能高达几十万钱。郭子仪还让自己的家人和仆人也都奢靡起来。在当时京城人都知道郭子仪府上的富裕。

郭子仪府上的一些幕僚建议他不要这样纸碎金迷的损害自己的声誉,劝谏郭子仪多为国家着想,在战乱时期不能自己响了把钱财捐给国家充当军饷。

郭子仪却笑着表示,如果把自己这点小钱捐给国家,皇上反而会心存怀疑,认为他另有所图。那样反而会造成君臣猜忌的局面,如果自己表现的奢靡一些,皇帝反而不会担心。前者顶多是国库里损失一些钱财,后者却会颠覆整个帝国的根基。

第四,国家动荡,能力超群,震慑外敌

从郭子仪个人来讲,是他的能力实在太强了。从郭子仪出山到终老,大唐的命运紧紧地和他绑在了一起。有郭子仪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仪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跄。

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后,大唐藩镇割据,天下不平,消耗了大量国力,平叛后,吐蕃占领了整个河西、西域,甚至于攻占过长安。北方有回纥兴起常袭扰北方,西南有南诏趁机袭扰四川。而且在平叛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藩镇,尤其是河朔三镇,是由叛军组成,他们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在这样一个局势下,唐帝国可谓是内忧外患,正是需要郭子仪这样的大将在震慑各方。可以说郭子仪这个名字就是国家稳定的一个象征。

安史之乱后

举个例子,公元765年,叛将仆固怀恩因早宦官陷害起兵叛乱,引导吐蕃联手回纥,一共出动30万兵力,一口气打到泾阳(今陕西泾阳)城下。而在泾阳城中,郭子仪只有万余士兵。恰巧这时,仆固怀恩刚刚病故,吐蕃与回纥失去了中间人并且不断争夺指挥权。

郭子仪立刻判断如果力档不可取胜,必须大破吐蕃与回纥的联盟关系。自己曾经与回纥一起平叛过安史之乱,与回纥的交情深厚,回纥与吐蕃无非只是利益关系,

打算说服回纥一起联合共击吐蕃。便派出使者去回纥大营,但回纥根本不信郭子仪就在泾阳,但必须亲眼见到郭子仪才肯相信。使者回复郭子仪,郭子仪当下决定只身前去。

本来诸将为他精选了500骑兵做卫队,但他却表示一定要轻身前往。儿子郭晞认为郭子仪作为国家元帅不能只身涉险,与国家安危不顾。但郭子仪是这样分析局势的,如果他不去,现有兵力完全不可能阻挡吐蕃和回纥的联军。但要去就要去争取回纥的信任。如果我赤城相见还可能赢得转机,反而500军士也起不到什么作用。随后便率领数骑直奔敌营。

这时的回纥统帅药葛罗是可汗的弟弟,听说郭子仪真的来了,不免紧张万分。命令弓箭手立于阵前,可见到郭子仪只是带着数骑前往,待到郭子仪摘掉头盔,脱下铠甲,回纥那些老酋长们相顾议论:果然是郭令公啊!于是纷纷下马围过来下拜。

药葛罗见真的是郭子仪来了,非常高兴。设宴招待郭子仪,谈得十分亲热。酒宿时,郭子仪说道:“大唐与回纥关系很好,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大唐也没有亏待你们呀!今天你们怎么会和吐蕃联合进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们与大唐作战,他们好乘机得利。”

药葛罗说:“仆固怀恩骗我,说大唐皇帝已经晏驾,您老也归天了,中国无主,所以我们才敢来。现在知道了实情,我们哪会跟令公您老人家为敌?”

双方马上立誓联盟。吐蕃得到报告,觉得形势骤变,与己不利,他们连夜准备,拔寨撤兵。郭子仪与回纥合兵追击,击败了吐蕃的十万大军。吐蕃大败,很长一段时期,边境无事。孤身退敌这种事,郭子仪做了不只一次,可以说此时的大唐万分需要郭子仪。

第五,遇到的领导都非庸主

郭子仪崛起后主要服务的实际上是唐肃宗和唐代宗这两位皇帝。

其中唐肃宗被称为乱世天子,一生致力于平叛。而唐代宗,《新唐书》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在《旧唐书》中更得出结论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所以说郭子仪遇到的两位领导都不是太过庸碌的君主,能够认识到郭子仪的才能,并且郭子仪也对得起这两位领导。每每都可以做到君臣和睦。

终于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重整山河的大唐功臣郭子仪重病不起。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郭子仪的一生可以算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里的完人,戎马一生,为国平乱,二复西京,八子七婿,尽仕朝堂,八五高龄而终,墓加十尺,生前死后,哀荣始终。作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极少数名臣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方面竟然都可以兼顾。我们以后再细讲,郭子仪高情商的其他方面吧。


一伸手就是风口浪尖


郭子仪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将,他还是个超级厉害的政治家,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

在中国历史上,为臣为将,有善始者,有善终者,善始者多,善终者少。而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为何?

从客观上看,这是封建制度的痼疾(家天下,人治问题)使然,从主观上讲,是缘于人性的丑陋和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仔细看来做到善始善终的,并不多,而郭子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笔者心目中,他是最厉害的一个。

郭子仪一生服务了四代帝王,所谓伴君如伴虎,跟四个老虎呆了四十年,其风险指数和技术含量可谓相当之高,但郭子仪却始终大旗不倒,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复杂的官场,想要保命,第一个要搞好关系的就是皇帝。安史之乱后,大唐第一功臣郭子仪已经是汾阳王了,手握重兵,成为了皇帝十分忌惮的人物,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处理自己跟皇帝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件小事看出郭子仪高超政治才能:

郭子仪在汾州主政时,曾向华昂地上表弹劾一个小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到达,郭子仪的下属,判官张昙跟同僚聊天时就说,凭郭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却受到百般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当时处分官员要经过宰相)。

当然,张昙这么说,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其实是皇帝不批,皇帝要批,宰相那里是不太可能有多少阻挠的。张昙当然不能直接指责皇帝,所以只能拿宰相说事。

郭子仪是人杰中的人杰,他又何尝不知。当郭子仪听到这个事情后《张昙的吐槽》,便对手下官吏说:“自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军事长官皆持姑息态度(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中央依靠的是节度使打节度使的模式,所以导致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节度使的数量比唐玄宗时多了好几倍,朝廷当然不能太得罪这些个节度使,搞不好他们串联一下再来一次安史之乱咋整?)他们有所求的,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军事长官大多骄横不法,使朝廷心存顾忌,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我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华昂地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卡按成一般武臣,诸位应该祝贺我了,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看看人家老郭的情商,这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么?

当然,老郭话虽然说得那么漂亮,实际上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皇帝竟不批,这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皇帝拿郭子仪当外人,不信任他呀。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要求大多批准,为什么偏偏就卡在了郭子仪这里呢?实际上,皇帝这么干,其实有好几个意思。

其一,试探看看看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无二心,二是警醒的意思,你郭子仪虽然手握重兵,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最终决定权,包括你郭子仪的去留还是掌握在皇帝我的手中。三是杀鸡儆猴,借此来教育警戒其他地方大员,你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郭子仪我都可以不给面子,何况他人。

这里面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只是迟迟未批,而不是不批。

其实皇帝也是两手准备,如果经过试探,郭子仪真的怒发冲冠,那么皇帝就可以用工作繁忙来搪塞,并且立马做出批复,来安抚郭子仪。当然之后就会使各种防不胜防的一些折腾你的大小动作。如此一来,郭子仪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可能就要重蹈战火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所以郭子仪才冷静以对,并在与皇帝的权力游戏中占得先机。

与宦官的关系

不得不说,自唐肃宗成为天子以后,大唐中枢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崛起,这就是宦官集团,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也就是那个把从成都回来的唐玄宗撵到“冷宫”,把高力士挤走的大大宦官。

这位大佬可不得了,简直是权倾朝野,而他能够大权在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个大靠山,也就是肃宗的皇后张良娣,肃宗这个人还是比较怕老婆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纵容李辅国。

当然,安史之乱平定,郭子仪成为再造社稷的大唐第一功臣时,肃宗已经去见李世民了,而自以为在张皇后阴谋废立太子李豫过程中有功的李辅国,在李豫成为皇帝后,日益骄横,没过一年,就被唐代宗(李豫)夺了兵权,后来还派人把他暗杀掉了。

这一时期,最厉害的宦官是鱼朝恩。这位唐肃宗的亲信可不得了,唐代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动辄废立皇帝的局面,就是从他开始的,当然不是说鱼朝恩废立过皇帝,而是说,鱼朝恩在代宗朝掌握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本来是西北的戍边队伍,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走进了长安,成为了鱼朝恩所掌握的力量,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在肃宗朝,鱼朝恩无论是在权势上还是地位上都不如李辅国,但到了代宗朝,鱼朝恩凭借一件功劳,彻底掌握了神策军,成为了代宗的宠臣。这件功劳,就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这一年,公元763年,吐蕃军进犯泾州,不久逼近京师,唐代宗出逃陕州,当时禁军离散,仓卒之际,一时难以召集,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和神策军奉迎,军威大振,因此唐代宗对鱼朝恩倍加宠信。

而对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十分嫉妒,所以屡次进谗言,早在肃宗时,鱼朝恩就把相州之败归咎于郭子仪,肃宗听信了他的谗言,不久就把郭子仪调到了京师,解除了他的职务。

到了代宗朝,鱼朝恩成为了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一朝得势的鱼朝恩,对郭子仪依然十分妒忌,并且在代宗面前极尽中伤诽谤。公元767年,郭子仪的父亲坟墓被人盗挖。对此,长安城里闹得沸沸扬扬,朝内也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此次盗墓并非为了图财,纯粹是为了泄愤。

那么,谁是幕后主使呢?

多数人传言这个人就是执掌神策军的鱼朝恩。

代宗也听到了这些传言,他深知祖坟对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意味着什么,祖坟在中国人眼中可是精神图腾,掘人祖坟无疑于掘人命根,可以说对人最大的侮辱和报复。

当时郭子仪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为了给郭子仪一个交代,代宗便想把这件事情进行彻底的调查。鱼朝恩得知后,慌了。

几天之后,郭子仪从奉天战场赶了回来,得知父坟被掘,他十分悲恸,也知道此事必然是鱼朝恩这个阉狗干的。但他知道,此事的两个当事人,一个是手握重兵,天下所倚的自己,一个是恩宠无比,正红的发紫,且掌神策军的当红大宦官,如果为了这个事情闹起来,不但给代宗出了一道难题,而且也必将影响中兴大计和国家安定。

出于此种考虑,郭子仪流着眼泪跟代宗说:“臣长期领兵,不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盗坟挖墓的事情屡又发发生。臣今日遇到这种事情,只能说是天谴,老天报应,与任何人无关。”

老郭厉害啊,这种奇耻大辱都能忍,真的是相忍为国啊,这件事情后,直到鱼朝恩倒台,就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不过,鱼朝恩三年之后,就被代宗干掉了,所以说,代宗才是一个狠角色!

与小人们的关系

御史中丞卢杞是卢奕的儿子,他相貌丑陋,却能言善辩,唐德宗(唐代宗的儿子,不得不说郭子仪真的能活啊,他一生活了84岁)很喜欢他。后来德宗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观察使。

以前,郭子仪每次会见宾客,姬妾总是不离身边。为什么要这样?郭子仪用心良苦,无非是想借此传递给皇帝一个信号,即郭子仪沉溺于酒色,胸无大志,不想也不可能像自己打的儿子郭暧所说的那样做天子。

有一次,卢杞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郭宅问候,郭子仪知悉后,当即将随侍的姬妾悉数屏退,只剩自己一人接待卢杞。

事后有人问老郭为什么要这么做,老郭这么说:“卢杞颜值低得可怕啊,而他又是一个心底险恶,睚眦必报的人。女人见了他那副尊容,必定会发笑,果真如此,倘若以后卢杞得志了,我们家可惨了!”

不久之后,卢杞作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过他的,不是被免职,就是被杀掉抄家,无一幸免,只有对郭子仪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还帮着打圆场。

综上,郭子仪之所以能始终大旗不倒,除了有智慧、胆识和善做有心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遇到了一个相对易于生存的时代,也就是唐中后期。此时大唐节度使到处开花,像他这样有兵权的地方大佬好几十个,边远一些的边镇动不动就造反要挟中央谋求利益,权力中枢早已经无法控制这种局面,所以皇帝无力也不敢过分折腾下属,尤其是像郭子仪这种能力超强,且又谨小慎微比较忠心的人。当然,除此之外,善待工作、善待敌人也是郭子仪始终不倒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江畔初见月


郭子仪,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安史之乱”重要功臣,是历史上武状元中,军功最卓著,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官至宰相,加封汾阳王,称之为“千古第一武状元”。

郭子仪,出身官宦之家,考取武状元入仕从军,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本来不显山露水的他,如何一飞冲天,以武官之身,入朝为相,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叛乱,繁荣的大唐,由盛转衰,留下藩镇割据的弊端,最终也导致了大唐的灭亡。


作为九原太守的郭子义,受人举荐起用,奉命讨伐叛军。郭子仪军事能力很高,受重用掌权之后,迅速建立功勋。他率军讨伐安禄山,一路下来,两度收复长安,击败吐蕃,成为中国历代武状元之中,军功最卓著之人。虽然中途几经坎坷,多次被免职,但是朝中地位,始终稳固,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郭子仪一生84岁,在朝中工作,将近六十多年,经历七朝,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终得善终。至于原因,他为人处世精明圆滑,不得罪任何人,才是他的生存之道。恃宠但不骄,不恋军权,对皇上言听计从,每次任务后,接到命令,立马交出兵权,当天策马回京,自请降职。


他性格沉稳,无论对奸臣和忠臣,都以礼相待从来都不得罪人。当年有个大宦官鱼朝恩,陷害忠良,趁郭子仪在边疆打仗,派人把他家的祖坟给刨了。郭子仪听说这个事儿以后,连夜赶回京城,对皇上说自己家的祖坟,被挖纯粹是报应,因为郭子仪常年领兵打仗、杀人无数,以此来警示他少造杀孽。


君当然,也与王聪慧贤明,对忠臣良将,有毫不保留的信任。唐肃宗和代宗,是唐朝少有的明君,都是想做出一番功绩,所以重用忠臣良将。忠信严勇,而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并没有在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远遁江湖。


德雨50926495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为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

大历八年(773)十月,郭子仪指挥朔方军在灵州大败吐蕃军,向朝廷奏捷。

大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仪入朝,在延英殿朝见皇帝。君臣对奏慷慨甚欢,但在谈到吐蕃强大时,郭子仪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代宗允许。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驾崩,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所领其他使职、副元帅等职务都被罢免。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仪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谊前往探病,郭子仪不能行叩拜礼,只能作揖礼。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郭子仪功高盖世,对李唐王朝有再造之恩,这样一个人非但没有遭到当朝者的疑心与打压(不了解的可以去看看京剧《打金枝》),反而步步高升,深得重用,与郭子仪自己的为人处事是分不开的。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历史上多位名人曾高度评价郭子仪

赵普:远柱元勋建太平,军容命具上瑶京。望春楼上君先侍,长乐司前众远迎。拒虏谨施三妙略,安邦唯尽一忠诚。国家再造唯卿力,图像凌烟盖宠荣。

康熙: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观其自谓不能禁暴,乃遭天谴数语。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郭子仪去世后,历代王朝对他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郭子仪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清朝光绪年间,长乐县立庙祭祀郭子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