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能善终?

何雪旋


郭子仪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武将,他还是个超级厉害的政治家,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则。

在中国历史上,为臣为将,有善始者,有善终者,善始者多,善终者少。而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为何?

从客观上看,这是封建制度的痼疾(家天下,人治问题)使然,从主观上讲,是缘于人性的丑陋和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仔细看来做到善始善终的,并不多,而郭子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笔者心目中,他是最厉害的一个。

郭子仪一生服务了四代帝王,所谓伴君如伴虎,跟四个老虎呆了四十年,其风险指数和技术含量可谓相当之高,但郭子仪却始终大旗不倒,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复杂的官场,想要保命,第一个要搞好关系的就是皇帝。安史之乱后,大唐第一功臣郭子仪已经是汾阳王了,手握重兵,成为了皇帝十分忌惮的人物,那么郭子仪是如何处理自己跟皇帝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件小事看出郭子仪高超政治才能:

郭子仪在汾州主政时,曾向华昂地上表弹劾一个小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到达,郭子仪的下属,判官张昙跟同僚聊天时就说,凭郭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却受到百般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当时处分官员要经过宰相)。

当然,张昙这么说,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其实是皇帝不批,皇帝要批,宰相那里是不太可能有多少阻挠的。张昙当然不能直接指责皇帝,所以只能拿宰相说事。

郭子仪是人杰中的人杰,他又何尝不知。当郭子仪听到这个事情后《张昙的吐槽》,便对手下官吏说:“自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军事长官皆持姑息态度(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中央依靠的是节度使打节度使的模式,所以导致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节度使的数量比唐玄宗时多了好几倍,朝廷当然不能太得罪这些个节度使,搞不好他们串联一下再来一次安史之乱咋整?)他们有所求的,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军事长官大多骄横不法,使朝廷心存顾忌,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我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华昂地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卡按成一般武臣,诸位应该祝贺我了,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看看人家老郭的情商,这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么?

当然,老郭话虽然说得那么漂亮,实际上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处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皇帝竟不批,这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皇帝拿郭子仪当外人,不信任他呀。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对地方节度使的要求大多批准,为什么偏偏就卡在了郭子仪这里呢?实际上,皇帝这么干,其实有好几个意思。

其一,试探看看看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无二心,二是警醒的意思,你郭子仪虽然手握重兵,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最终决定权,包括你郭子仪的去留还是掌握在皇帝我的手中。三是杀鸡儆猴,借此来教育警戒其他地方大员,你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郭子仪我都可以不给面子,何况他人。

这里面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只是迟迟未批,而不是不批。

其实皇帝也是两手准备,如果经过试探,郭子仪真的怒发冲冠,那么皇帝就可以用工作繁忙来搪塞,并且立马做出批复,来安抚郭子仪。当然之后就会使各种防不胜防的一些折腾你的大小动作。如此一来,郭子仪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可能就要重蹈战火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所以郭子仪才冷静以对,并在与皇帝的权力游戏中占得先机。

与宦官的关系

不得不说,自唐肃宗成为天子以后,大唐中枢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崛起,这就是宦官集团,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也就是那个把从成都回来的唐玄宗撵到“冷宫”,把高力士挤走的大大宦官。

这位大佬可不得了,简直是权倾朝野,而他能够大权在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个大靠山,也就是肃宗的皇后张良娣,肃宗这个人还是比较怕老婆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纵容李辅国。

当然,安史之乱平定,郭子仪成为再造社稷的大唐第一功臣时,肃宗已经去见李世民了,而自以为在张皇后阴谋废立太子李豫过程中有功的李辅国,在李豫成为皇帝后,日益骄横,没过一年,就被唐代宗(李豫)夺了兵权,后来还派人把他暗杀掉了。

这一时期,最厉害的宦官是鱼朝恩。这位唐肃宗的亲信可不得了,唐代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动辄废立皇帝的局面,就是从他开始的,当然不是说鱼朝恩废立过皇帝,而是说,鱼朝恩在代宗朝掌握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本来是西北的戍边队伍,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走进了长安,成为了鱼朝恩所掌握的力量,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在肃宗朝,鱼朝恩无论是在权势上还是地位上都不如李辅国,但到了代宗朝,鱼朝恩凭借一件功劳,彻底掌握了神策军,成为了代宗的宠臣。这件功劳,就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这一年,公元763年,吐蕃军进犯泾州,不久逼近京师,唐代宗出逃陕州,当时禁军离散,仓卒之际,一时难以召集,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和神策军奉迎,军威大振,因此唐代宗对鱼朝恩倍加宠信。

而对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十分嫉妒,所以屡次进谗言,早在肃宗时,鱼朝恩就把相州之败归咎于郭子仪,肃宗听信了他的谗言,不久就把郭子仪调到了京师,解除了他的职务。

到了代宗朝,鱼朝恩成为了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一朝得势的鱼朝恩,对郭子仪依然十分妒忌,并且在代宗面前极尽中伤诽谤。公元767年,郭子仪的父亲坟墓被人盗挖。对此,长安城里闹得沸沸扬扬,朝内也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此次盗墓并非为了图财,纯粹是为了泄愤。

那么,谁是幕后主使呢?

多数人传言这个人就是执掌神策军的鱼朝恩。

代宗也听到了这些传言,他深知祖坟对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意味着什么,祖坟在中国人眼中可是精神图腾,掘人祖坟无疑于掘人命根,可以说对人最大的侮辱和报复。

当时郭子仪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为了给郭子仪一个交代,代宗便想把这件事情进行彻底的调查。鱼朝恩得知后,慌了。

几天之后,郭子仪从奉天战场赶了回来,得知父坟被掘,他十分悲恸,也知道此事必然是鱼朝恩这个阉狗干的。但他知道,此事的两个当事人,一个是手握重兵,天下所倚的自己,一个是恩宠无比,正红的发紫,且掌神策军的当红大宦官,如果为了这个事情闹起来,不但给代宗出了一道难题,而且也必将影响中兴大计和国家安定。

出于此种考虑,郭子仪流着眼泪跟代宗说:“臣长期领兵,不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盗坟挖墓的事情屡又发发生。臣今日遇到这种事情,只能说是天谴,老天报应,与任何人无关。”

老郭厉害啊,这种奇耻大辱都能忍,真的是相忍为国啊,这件事情后,直到鱼朝恩倒台,就再也没有找过郭子仪的麻烦。不过,鱼朝恩三年之后,就被代宗干掉了,所以说,代宗才是一个狠角色!

与小人们的关系

御史中丞卢杞是卢奕的儿子,他相貌丑陋,却能言善辩,唐德宗(唐代宗的儿子,不得不说郭子仪真的能活啊,他一生活了84岁)很喜欢他。后来德宗提升卢杞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观察使。

以前,郭子仪每次会见宾客,姬妾总是不离身边。为什么要这样?郭子仪用心良苦,无非是想借此传递给皇帝一个信号,即郭子仪沉溺于酒色,胸无大志,不想也不可能像自己打的儿子郭暧所说的那样做天子。

有一次,卢杞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郭宅问候,郭子仪知悉后,当即将随侍的姬妾悉数屏退,只剩自己一人接待卢杞。

事后有人问老郭为什么要这么做,老郭这么说:“卢杞颜值低得可怕啊,而他又是一个心底险恶,睚眦必报的人。女人见了他那副尊容,必定会发笑,果真如此,倘若以后卢杞得志了,我们家可惨了!”

不久之后,卢杞作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过他的,不是被免职,就是被杀掉抄家,无一幸免,只有对郭子仪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还帮着打圆场。

综上,郭子仪之所以能始终大旗不倒,除了有智慧、胆识和善做有心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遇到了一个相对易于生存的时代,也就是唐中后期。此时大唐节度使到处开花,像他这样有兵权的地方大佬好几十个,边远一些的边镇动不动就造反要挟中央谋求利益,权力中枢早已经无法控制这种局面,所以皇帝无力也不敢过分折腾下属,尤其是像郭子仪这种能力超强,且又谨小慎微比较忠心的人。当然,除此之外,善待工作、善待敌人也是郭子仪始终不倒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坍塌的历史观


郭子仪一生辅佐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在这“四朝静乱”的多事之秋,郭子仪以他非凡的军事天才为唐帝国的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从玄宗到德宗,四朝天子之所以都对郭子仪另眼相看,把他抬到那么高的位置,直至在中书令的那把椅子上统领百官二十四年,郭子仪的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对郭子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唐虽是我的家国,实是由卿所重建!”说的应该是他的心里话,也是大实话。史家评价郭子仪,说他的功“自秦汉以来,功劳之大,无与伦比”虽然说的有点过,却也接近于事实。的确,没有郭子仪,安史之乱(包括外族的侵扰)带给人民的苦难——这一点,杜甫的诗有过真切而形象的描述,真不知道要延续到何时。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后,发现大太监程元振等人专权用事,忌惮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边说三道四,于是干脆上表,自请解除“天下兵马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要求留在京城任职。如此这般几次后,唐肃宗彻底打消了对郭子仪的疑虑,更加放手让他统领军队,任谁在耳朵边吹阴风也不起作用。而郭子仪也跟皇帝敞开心扉、剖肝沥胆,好几次君臣二人谈话时激动得“涕泗交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因受猜忌而自保,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郭子仪奉命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一筹莫展,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郭子仪后人其实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因为当初唐朝变迁,郭子仪一家也随之迁移到了南方。倘若现在寻找郭子仪后人倒确实是有些困难了。那么郭子仪后人现在大致都在哪里呢?

郭子仪长子郭曜后代迁移主要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迁到现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都陆续迁往了海外。另一支则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才迁到现在的江苏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时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又迁往江西和广东,因广东临海,这些郭子仪后代就又有部分迁往海外,总的说长子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仪三儿子郭晞的后代迁移分为三支,主要迁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龙溪。六儿子郭子仪六子郭暧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驸马,这一支的后裔因为公主的关系,家族衍生的十分庞大,而迁移情况大致分为五支:安徽阜阳、江苏镇江、泰兴、丹徒,还有一支就是促远公一族,大多迁到了台湾和东南亚周边国家。郭子仪第七个儿子最终迁往了现在的浙江宁波、宁波鄞州等地。至于郭子仪小儿子郭映的后代则迁往了现在的江西定南洪洲,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见,郭子仪后人的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仪后代的分布情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子嗣繁多。


亮哥侃影


郭子仪,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安史之乱”重要功臣,是历史上武状元中,军功最卓著,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官至宰相,加封汾阳王,称之为“千古第一武状元”。

郭子仪,出身官宦之家,考取武状元入仕从军,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本来不显山露水的他,如何一飞冲天,以武官之身,入朝为相,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叛乱,繁荣的大唐,由盛转衰,留下藩镇割据的弊端,最终也导致了大唐的灭亡。


作为九原太守的郭子义,受人举荐起用,奉命讨伐叛军。郭子仪军事能力很高,受重用掌权之后,迅速建立功勋。他率军讨伐安禄山,一路下来,两度收复长安,击败吐蕃,成为中国历代武状元之中,军功最卓著之人。虽然中途几经坎坷,多次被免职,但是朝中地位,始终稳固,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郭子仪一生84岁,在朝中工作,将近六十多年,经历七朝,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终得善终。至于原因,他为人处世精明圆滑,不得罪任何人,才是他的生存之道。恃宠但不骄,不恋军权,对皇上言听计从,每次任务后,接到命令,立马交出兵权,当天策马回京,自请降职。


他性格沉稳,无论对奸臣和忠臣,都以礼相待从来都不得罪人。当年有个大宦官鱼朝恩,陷害忠良,趁郭子仪在边疆打仗,派人把他家的祖坟给刨了。郭子仪听说这个事儿以后,连夜赶回京城,对皇上说自己家的祖坟,被挖纯粹是报应,因为郭子仪常年领兵打仗、杀人无数,以此来警示他少造杀孽。


君当然,也与王聪慧贤明,对忠臣良将,有毫不保留的信任。唐肃宗和代宗,是唐朝少有的明君,都是想做出一番功绩,所以重用忠臣良将。忠信严勇,而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并没有在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远遁江湖。


德雨50926495


唐朝是一个特别富裕的朝代,国家治理良好,秩序稳定,国泰民安。但是这不仅仅是国家的君王的功劳,肯定是少不了一些大臣的作用。我们就拿郭子仪来举例子吧!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臣。关于郭子仪,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他的儿子不是娶了当时的公主,也就是做了驸马爷了。有一次他和妻子吵架出现了争执。公主呢,就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儿的身份,就骂郭暧,说他的父亲又不是皇帝,凭什么对她瞎显摆,凭什么要什么都要求她。这个时候郭暧就非常生气,讲出了自己本来想说的话。他说:“你的父亲为什么能够当上皇帝呢?还不是因为我的父亲对于当皇帝没有什么兴趣,要不然根本就轮不到你父亲的!”。这些话一说出来,那公主肯定是气不过。

公主特别生气地跑去告诉自己的父皇这件事情,让他惊讶的是父亲没有他那么敏感,反而告诉她事实就是这样的!然后让她回去还是正常地过日子,能够容忍就忍。可以看出来皇帝对于郭子仪的肯定,也可以看出来郭子仪真的非常厉害。郭子仪还是比较仁义的,他听说这件事情以后,立马就把自己的儿子抓起来,带到皇帝的面前,意思就是让他随便处理。在他看来,郭暧这样说话是大逆不道的,冒犯的皇帝。皇帝却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件事,只是觉得是他们小夫妻之间的小争执,没有必要把它夸大。可见皇帝极其尊重郭子仪,以及他的家人,甚至有点畏惧的意思。

这一切都因为郭子仪的贡献,以及他在沙场上的战绩。在他的生涯中,他曾不止一次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两个地方,凭借着他卓越的战斗能力,和作战能力。面对匈奴的挑战,他也是毫不手软的,他英勇奋战,顽强抵抗。那个时候国内也是特别动荡的,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国家变得更加混乱。好在有像郭子仪这样的英雄,动荡才得以平息。

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善终呢?在小编看来还不是因为他的卓越的贡献,还有超群的能力。他在沙场上的特别优秀的表现,对国家的安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他特别的谦虚,没有因为自己功劳大,能力强就高傲自大。就算他自己再厉害,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姿态,还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做到功劳大也不撼动皇帝的位子。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皇帝拥有一个这样可靠的亲臣,肯定是宠幸有加,心存喜悦的啊!所以在他去世后皇帝给他办了特别隆重的葬礼给他做最好的纪念,至少让外人能够看到。你们怎么看待郭子仪的呢?对他的历史事迹有所了解吗?你认为为什么那么多的功臣就他能够善终呢?





静逸堂堂主


因为郭子仪食一名大将军,尽管功绩累累,但依旧对朝廷忠心,没有想要造反的心,但在被小人,或者是其他群臣的诬陷和质疑下,他依旧可以一人不出头,在不该冒进的地方急流勇退,使得他能保全自身,荣辱始终。
郭子仪一生历经四朝,四代朝廷都是都由郭子仪保驾。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与郭子仪一致。在许多国难危急,郭子仪都能一一被化解化解,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在朝廷没有危险或者处于安定的时候,权臣会担心郭子仪功高盖主,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大多数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其他人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做到大是大非明白自己职责,自己的位置。


所以大唐的命运紧紧地与郭子仪绑在了一起。有郭子仪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仪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跄。比起安禄山的内藏阴谋的韬光养晦,郭子仪的不露锋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否则也难有人生起落后的善始善终。
史书对郭子仪的评议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所以郭子仪即使是曾功高震主,也能善终。


中国上下五千年论英雄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为了保卫大唐长期东征西战。因为战功显赫,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在我国历史中,大部分功高震主的武将没有好下场。但是,战功显赫的大将郭子仪却能够善终。主要原因有:

一、郭子仪坚决服从皇帝的命令和调遣。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很快,叛军先后攻下长安和洛阳。唐玄宗狼狈逃往四川。太子李亨逃到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唐肃宗下诏命令全国各地的唐朝军队到灵武“勤王”。 郭子仪接到命令后,立刻带着所属军队去灵武朝见唐肃宗。

二、郭子仪心胸宽广,生性豁达大度。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长期在皇帝面前诋毁郭子仪。这导致郭子仪多次被皇帝罢免官职剥夺兵权。但是每当国家有难时,皇帝都会征召郭子仪出征。而郭子仪都不计前嫌,毫不犹豫地马上带兵出征。

三、郭子仪对大唐忠心耿耿,多次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公元763年(大唐广德元年),吐蕃入侵,攻下大唐都城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当时,郭子仪已经被唐代宗剥夺兵权。但是,他听说国家有难,果断带着身边的20多个骑兵前往蓝田和商州招募军队,沿途收拢残兵败将几千人。郭子仪流着眼泪激励将士们说:“国家有难,要一雪国耻,收复长安”。将士们非常感动,愿意跟随郭子仪与吐蕃军血战到底。郭子仪派长孙全绪带领两百骑兵到长安城附近,白天击鼓晚上放火,迷惑吐蕃军。吐蕃军将士听说郭子仪亲自率领唐朝大军前来,很多人心里有些害怕。于是,吐蕃军派人向唐朝的百姓打探消息。唐朝的百姓欺骗吐蕃人说:“郭子仪亲率大军从商州出发,正在来长安的路上。跟随郭子仪出征的人非常多。” 吐蕃军官兵被吓得迅速从长安撤离。不久,郭子仪率大军兵不刃血就收复长安。接着,郭子仪派人将唐代宗迎回长安。

四、郭子仪做事紧慎,看人非常准。郭子仪病重以后,手下的仆人通报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立刻让侍妾们都躲藏起来。等卢杞走后,手下的人问郭子仪为什么这样做。郭子仪严肃地说:卢杞的长相丑陋,性格阴险狠毒。如果女人看到他,一定会嘲笑他。等卢杞未来掌权的时候,一定会报复郭家。”几年后,卢杞当上宰相。曾经得罪过卢杞的人,都遭到打击报复。而郭子仪早有防备,所以郭子仪家平安无事。

和同时代的有功之臣李光弼等人相比,郭子仪的人生经历更加曲折。然而,最终只有郭子仪能够善终。这与郭子仪心胸宽广,善于为人处世有很大关系。


寒松722


即便是功高震主,但他真的是将一个从死亡边缘的李唐王朝拉回来。从安史之乱我们可以看出李唐王室对胡人的政策从大局历史观来说是成功的,但由于时间太短,未能形成凝聚和内化,李唐本身的胡华也未能完全分清,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一个诱因。所以,李唐王室的最高统治者明白杀掉郭子仪是很有可能再次动乱,并且他有自知之明,李唐给了他足够的荣耀,他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也退出了纷争的朝堂。


通过透镜看世


懂得知进退,深知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把握分寸。所以最后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