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KoraManuja


郭子儀一生輔佐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在這“四朝靜亂”的多事之秋,郭子儀以他非凡的軍事天才為唐帝國的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建立了卓越功勳。從玄宗到德宗,四朝天子之所以都對郭子儀另眼相看,把他抬到那麼高的位置,直至在中書令的那把椅子上統領百官二十四年,郭子儀的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砝碼。

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對郭子儀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唐雖是我的家國,實是由卿所重建!”說的應該是他的心裡話,也是大實話。史家評價郭子儀,說他的功“自秦漢以來,功勞之大,無與倫比”雖然說的有點過,卻也接近於事實。的確,沒有郭子儀,安史之亂(包括外族的侵擾)帶給人民的苦難——這一點,杜甫的詩有過真切而形象的描述,真不知道要延續到何時。

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要戰役,他的兒子郭旰也英勇戰死;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平定河東,簡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隊長”。因此唐肅宗曾拉著他的手說:“國家再造,卿力也。”像歷代的名將一樣,郭子儀也遭到來自朝廷權臣的猜忌和讒言,有人屢次誣告他擁兵自重,唐肅宗也因此幾次急詔他回京述職。與其他節度使抗命不行的態度相反,郭子儀只要一得到詔書,每次都是當天就移交兵權,隨來使啟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後,發現大太監程元振等人專權用事,忌憚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邊說三道四,於是乾脆上表,自請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要求留在京城任職。如此這般幾次後,唐肅宗徹底打消了對郭子儀的疑慮,更加放手讓他統領軍隊,任誰在耳朵邊吹陰風也不起作用。而郭子儀也跟皇帝敞開心扉、剖肝瀝膽,好幾次君臣二人談話時激動得“涕泗交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佔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公元765年,曾為唐朝節度使的僕固懷恩因受猜忌而自保,唆使回紇和吐蕃兩族的首領對唐朝發動叛變。十幾萬大軍氣勢洶洶大舉向唐都長安進攻,一直打到長安北邊的涇陽。郭子儀奉命在涇陽鎮守,但他只有兩萬多軍隊,與敵軍人數差距太大了。郭子儀下令堅守陣地,不準同敵軍交鋒。郭子儀與將領們商討破敵的辦法一籌莫展,打探情況的偵察兵報告了一個好消息,說僕固懷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紇已經分開紮寨,鬧得很不團結。郭子儀聽後,心頭一喜,機會來了,回紇與吐蕃內部矛盾極深,他決定採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儀派手下的大將李光瓚去見回紇王,說郭子儀願意和回紇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紇王聽說郭子儀還活著,半信半疑:“先前僕固懷恩說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騙我吧?如果他還活著,你能讓我見見他嗎?”

李光瓚把情況向郭子儀彙報了。郭子儀聽後,對眾將領說:“眼下敵我力量懸殊,難以用武力取勝。從前我和回紇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說服他們退兵。”將士們擔心他的安危,主張選500名精銳騎兵隨身保護他。郭子儀堅決拒絕,“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郭子儀就要動身,兒子郭??攔住父親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父親是三軍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郭子儀說:“目前要是開戰,不光咱們父子性命難保,而且整個國家也難免遭殃。與其坐著等死,不如去同回紇談判。萬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軀報國了。”

看到郭子儀,回紇人大驚,回紇王出來了,彎弓搭箭站立在軍營前。郭子儀來到回紇軍營門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馬,摘下頭盔,脫去鐵甲,放下刀槍,向回紇營中走去。回紇王也連忙放下弓箭走出來迎接。郭子儀見事已成,喜上心頭,但仍然不動聲色,勸回紇王道:“吐蕃王不講道義,趁唐朝有亂黨,便搶佔土地,掠奪財物。如果你們肯和唐軍合作,一道打敗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搶去的東西全部送給你們,千萬不要錯過良機啊!”

回紇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話開導了我,我願幫助唐軍,立功贖罪。”回紇王設下酒宴款待郭子儀,酒席上,兩人舉杯盟誓,一定精誠合作。吐蕃王得到這個消息,連夜帶著隊伍逃跑。郭子儀派精兵同回紇兵一道追擊,大敗吐蕃軍。不久,回紇也撤兵西去。

郭子儀後人其實可以說是遍佈全國,因為當初唐朝變遷,郭子儀一家也隨之遷移到了南方。倘若現在尋找郭子儀後人倒確實是有些困難了。那麼郭子儀後人現在大致都在哪裡呢?

郭子儀長子郭曜後代遷移主要分成了兩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遷到現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後代都陸續遷往了海外。另一支則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才遷到現在的江蘇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時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後代又遷往江西和廣東,因廣東臨海,這些郭子儀後代就又有部分遷往海外,總的說長子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儀三兒子郭晞的後代遷移分為三支,主要遷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龍溪。六兒子郭子儀六子郭曖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駙馬,這一支的後裔因為公主的關係,家族衍生的十分龐大,而遷移情況大致分為五支:安徽阜陽、江蘇鎮江、泰興、丹徒,還有一支就是促遠公一族,大多遷到了臺灣和東南亞周邊國家。郭子儀第七個兒子最終遷往了現在的浙江寧波、寧波鄞州等地。至於郭子儀小兒子郭映的後代則遷往了現在的江西定南洪洲,當地還有一個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見,郭子儀後人的體系十分龐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儀後代的分佈情況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畢竟子嗣繁多。


亮哥侃影


《打金枝》是京劇等各大劇種都有的一出名劇,說的是唐代宗父女和郭子儀父子之間的故事。

這是一出有歷史史實的劇目。劇中人物的言行,正可以解釋郭子儀為什麼能歷經四朝皇帝而善終。

《打金枝》的劇情是:唐代宗把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小倆口琴瑟不調,鬧意見。郭子儀過70大壽,全家都去拜壽,公主不去,說是君不拜臣。於是,兩口子鬧將起來。一個說,我爹是皇帝,一個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我爹還不屑於做那個皇帝呢。吵到最後,郭曖打了公主一巴掌。公主回家告訴了皇帝,皇帝說,人家真的是不屑於做這個皇帝,不然,社稷怎麼會是咱們家的。郭子儀把兒子綁到皇帝哪兒去請罪,唐代宗不做計較,要他們各自多做自我批評。最後小倆口重歸於好,公主做了一個孝敬公婆的好媳婦。

這個故事的原版,其實沒有打金枝這回事。事實是:公主和駙馬小倆口吵架,的確有“別看你爹是天子,我爹還不惜得做呢”這句話。公主回家告狀,皇帝也有人家的確不惜得做天子的勸慰,還讓公主趕緊回去。郭子儀把郭曖綁了來見皇帝,請求處罰。唐代宗說了那句傳之萬世的名言:不痴不聾,不做家翁;他們小倆口閨帷之言,我們幹嘛要當回事。於是,郭子儀杖郭曖數十,兩下和好。





秦人正音


中國古代的大將常常是功成身退、或者是功成身死、或者是功高篡位。像郭子儀功勳卓著,歷經四朝皇帝,還能夠善始善終的位高重臣,真的不多。

郭子儀一生平定很多戰亂,先後侍奉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被唐德宗賜號“尚父”。

郭子儀出將入相30多年,一生養育8個兒子、七個女兒,活到85歲高齡才去世,死後安葬在建陵,為唐肅宗陪葬。

志向遠大的人都在心裡發問: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深諳為官之道、深諳為人之道。

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

對皇上忠心耿耿、不辭辛苦、隨召隨到、召之即戰、戰之能勝。

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正在家中為母親守孝。朝廷召喚,郭子儀接受任命,率領大軍向東進發、征討安祿山。

歷經數次戰鬥,郭子儀率軍斬首叛軍5萬,俘獲馬匹5萬。

757年9月,郭子儀收復長安。

接著,郭子儀率領大軍乘勝追殲叛軍,又收復了東都洛陽。

郭子儀入朝覲見皇上,唐肅宗對他說:國家再造,全是愛卿的功勞!

郭子儀謙卑有加,對皇上磕頭謝恩。

朝中有大臣誣告郭子儀擁兵自重。

唐肅宗幾次急召郭子儀回京。只要接到詔書,郭子儀總是立即移交兵權,跟隨使臣快速回京,絕不拖延。

經過幾次考驗,唐肅宗完全放棄了對郭子儀的猜疑。

郭子儀跟皇帝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推心置腹、和盤托出、知無不言,好幾次君臣二人談話時,竟然激動得眼淚和著鼻涕一起流了下來。

郭子儀深諳為官之道

郭子儀為官之道、注重誠信、率先垂範。

收復長安後,太子千方百計降低迴紇的收穫,郭子儀記在心中,但是沒有講出來。

回紇人要賣1萬匹馬給唐朝,朝廷錢財不夠,郭子儀主動請求奉獻一年的俸祿用來購馬。

回紇人非常信服郭子儀,都樂意聽從他的指揮。

軍糧緊張,郭子儀提議軍隊屯田。他自己帶頭開荒種地100畝,手下將領紛紛仿效。郭子儀既樹立了威望,又收穫了軍糧。

因為郭子儀愛兵如子、身先士卒、樂於奉獻,將士們都非常尊敬他;連叛軍將士對郭子儀都是既畏懼又信服。

節度使田承嗣橫行霸道、耀武揚威,經常對唐代宗陽奉陰違。但是,郭子儀派使者到來時,他從內心裡佩服郭子儀,規規矩矩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跪拜,嘴裡還說:這老膝蓋很多年沒有彎曲啦!

郭子儀的為官之道鑄就了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勝過百萬雄兵。

郭子儀深諳為人之道

郭子儀在外打仗,宦官魚朝恩派人挖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郭子儀入朝時,唐代宗告訴他這件事。

郭子儀沒有發火,只是說:我不能禁止士兵損壞墳墓,有人挖掘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

魚朝恩邀請郭子儀赴宴,有人勸他注意防備。郭子儀只帶了幾個家僮,魚朝恩很驚訝,郭子儀告訴他有人不放心你,但我相信你。

魚朝恩感動得流下眼淚,並且說:這是長輩的胸懷。

郭子儀兒子郭曖與妻子昇平公主有時候吵架,郭曖說:你爹是天子怎麼啦?我爹不想當。

昇平公主非常生氣,坐上車跑回皇宮,告訴父親。

唐代宗不慌不忙地說:郭曖說的是實話。並且安慰公主、叫她回家。

郭子儀知道這件事後,把兒子郭曖關了禁閉,自己去向皇上請罪。

唐代宗說:不聾不啞,不做家翁,小孩子夫妻之間的事,不用管他。

但是,郭子儀回到家中,用棍杖打了郭曖幾十下。並且逼迫他向公主道歉。

郭子儀處理兒子的故事被編成戲劇《打金枝》,流傳廣泛而深遠。

郭子儀為臣、為官、為人,都彰顯大度情懷,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善始善終。


岳飛的飛


郭子儀:唐朝中興名將,軍事家。早年中武舉人。安史之亂後,因有一系列戰功,先後被封為節度使,中書令,兵部尚書等要職,並目一直活到八十五歲,死後葬於建陵旁。

郭子儀一生大多位居高位,手握重權,令朝內同僚妒忌,排擠,但郭子儀卻能富貴福終,名留千史。都是他自己不斷修身養性的結果。

郭子儀之所以這麼牛,的確有他的獨特之處,其因如下:

有功不驕傲:郭子儀一生戰功無數,官位不斷高升,但每次他都以平常心對待,在語音上,行為上做到不張揚,低調,謹言慎行。

忠誠:據說當時郭子儀家族勢力非常大,僅郭子儀一家,家人及下屬和夥伴們就有幾千人,但他能從行為,言語上表現出對唐朝李氏王朝的忠誠。

情緒管理:由於受人妒忌,祖墳被人挖據,官被貶,但郭子儀及家人,能及時調整心態,控別情緒,無做出報復出格行為,不讓有心機之人抓住小辮,來挑事非。

圓通:郭子儀平時注重品德修養,善學習,為公不為私,和同僚們相處融冶,和融。

總之,郭子儀之所以一生能夠福祿壽全,都是自己選對了方向,努力的結果。頁應了那句話,人生就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大戲。


歷史天平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我國古代很多帝王們歷來信奉的權力哲學。因此,如韓信、徐達、藍玉等功臣名將被殺的例子屢見不鮮,很多功高蓋主的功臣即便不被殺,也會被猜忌防範。但是,唐朝名臣郭子儀是一個例外。

郭子儀一生戰功赫赫,他率軍平定“安史之亂”,對李唐江山有再造之功。前後歷經四朝,功高蓋世,但每朝皇帝不但不猜忌打壓他,反而都對他倚重有加,朝野上下更是對其欽佩之至。

公元697年,即武則天神功元年,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他的父親曾擔任過五個州的刺史並在死後被追封為祁國公,所以郭子儀也算是名門之後了。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郭子儀自小習武,後通過武舉考試入仕,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唐朝歷史上最大的叛亂“安史之亂”爆發。此時的郭子儀已經58歲了,可是,接到唐玄宗平叛的命令後,郭子儀立即披掛上陣並相繼收復雲中(現山西大同)、馬邑(山西朔縣)等地。後又與名將李光弼大敗史思明部,斬首數萬人。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倉皇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這也是郭子儀歷經的第三朝,唐肅宗對他依然十分倚重,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兵馬副元帥。臨行前,郭子儀對肅宗說:“此行不捷,臣必死之!”果然,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唐軍一舉奪回長安,收復洛陽。唐肅宗激動地對郭子儀說道:

大唐江山雖然是朕的,卻是由愛卿再造的啊!

肅宗之後,唐代宗即位,郭子儀再次被任命為副元帥,繼續剿滅“安史之亂”的殘餘部隊,直至公元763年,持續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得到徹底的平定。

郭子儀為何能做到“功高蓋主而主不疑”呢?

第一、他十分忠心。無論年齡多大,只要國家有需要,他都一馬當先,為國效力。

第二、他為人謙虛謹慎。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無論身處何方,只要聽到皇帝的召喚,他都立即回朝面聖。

第三、他寬容大度。即便是遭受同僚的詆譭或者皇帝的猜忌打壓,他都不做任何辯解,仍然全力效忠。正因為他的厚道仁慈,無論是同僚還是敵人都十分敬重他,尊稱他為“郭令公”。

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享年84歲。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被任何人抓住把柄,善始善終,成為了一代臣子的典範。


尋古問今


郭子儀為何能善終?道理很簡單

郭子儀是中唐時期的名將,官封汾陽王,是唐朝中後期少有的異姓王爵。話說唐朝中期,在繁榮昌盛的外表下大唐其實已有滅頂的危機,果然,公元755年,唐玄宗寵臣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中華大地迅速籠蓋在血雨腥風之中,這一戰,由於安祿山準備充分,唐朝中央政府竟無力與其抵抗,洛陽長安接連淪陷,唐玄宗逃難四川,大唐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候。

國家危難之時,郭子儀站了出來

郭子儀少年從軍,在安史之亂前已經在軍中有了不小的名氣,這一年,郭子儀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面對不利局面,郭子儀主張因地制宜,借用回鶻軍隊平定叛亂,到公元757年,郭子儀已經成功率領軍隊收復長安洛陽,肅宗得以還朝,不住稱讚郭子儀:“國家再造,是你的勞績”

最難得的是,郭子儀雖然功高蓋主卻能安享晚年,這也是歷朝功臣很少能做到的事情

郭子儀自知功高蓋主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在自己深受恩寵的時候懇求辭官歸隱,做事情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生怕給自己和宗族帶來滅頂之災。 郭子儀歷來不會瞧不起任何人,他對比自己官階低很多的官都能以禮相待,所以郭子儀一生皇帝放心,同僚開心,下屬忠心,最後能在德宗即位後安然去世。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郭子儀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功高蓋主卻得善終的人物,他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

這樣一位能臣可以歷經玄、肅、代、德四朝,身居要職,唐代史臣裴垍稱讚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君子不之罪。”而且最後得以善終,一生榮華富貴,善始善終,八子七婿,可謂兒孫滿堂。郭子儀享年85歲,就算在現代來看也算是長壽了。

中國傳統民間信仰裡有三靈官的說法:天官賜福、地官釋厄、水官解運。而這個天官的形象就是郭子儀。他這在古人眼裡就是完美人生的一種體現。人們崇敬他,也希望具有和他一樣幸福美滿的人生,於是稱其為“天官”,並繪圖加以供奉。真可以說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價值體系裡最完美的人了。

其實郭子儀的完美是建立在他個人能力和高情商的基礎之上。與他同樣能力出眾的人不在少數,但在具體的人生軌跡上卻差的太多。

談論起郭子儀的功績:在平定安史之亂中,他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要戰役。戰後又是擊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平定河東。這樣的赫赫戰功,加上自己為保家衛國的犧牲,連兒子郭旰也英勇戰死。唐肅宗就曾經拉著郭子儀的手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這樣的功高蓋主換做其他人,不是造反就是被皇權殺害,如:韓信、霍光、周亞夫、曹操、司馬懿、趙匡胤、鰲拜等等,再或者跟他同一時期的李光弼、僕固懷恩、來瑱等等。

而郭子儀的高情商從這五點就可以看懂:

第一、隨叫隨到,不貪戀仗暫時的軍權

和岳飛類似,歷代在外出徵的名將都有這樣的苦惱。郭子經常遭到的朝中權臣的猜忌和讒言,被誣告他擁兵自重,唐肅宗也屢次因此急詔他回京述職。與其他節度使的態度不同,郭子儀只要一接到詔書,每次都是當天交接兵權,同使者一同回京。並且自己主動請求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要求留在京城任職。

反覆幾次,唐肅宗也徹底打消了這種疑慮,覺自己有點過分擔憂,更加放手讓他統領軍隊,之後這種詆譭也再不起作用。郭子儀之後也跟皇帝開始了交心談話,多次談話中兩人竟然激動地“涕泗交流”。

因為郭子儀明白,真正保護自己安全的不是兵權而是皇權的信任。

第二、高情商用理性控制情緒,永遠不得罪小人。

郭子儀絕對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一般常年領導軍隊為國家立下不世之功的統帥,又深受君王信賴和重用的將軍,難免會形成一種性情剛正耿直的性格。面對當朝的奸佞小人總會有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不屑與他們交往甚至主動衝突。如:白起、伍子胥。

但郭子儀的做法卻非常職業,他的人生哲學就是不僅對君子謙恭誠懇,對小人更是禮遇有加。絕對不會因為自己的功勞而對朝野上的奸臣小人表露輕蔑,而且還會拉攏。

當時,唐代宗的大宦官魚朝恩為人專橫,嫉妒郭子儀的功勳卓著。於是在大曆二年十二月,偷偷找人挖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這事令朝野譁然,雖然沒有捕獲到掘墓者,但是大家幾乎都知道是魚朝恩指使的。

古代孝道為先,這事情絕對是奇恥大辱,不共戴天的仇恨。這事傳到郭子儀耳朵裡時,他正在前線率軍與吐蕃交戰,聽到消息立刻從涇陽趕回朝中。郭子儀很清楚,這件事情是誰幹的。從皇帝到大臣都擔心郭子儀在盛怒之下會舉兵叛亂。

可是郭子儀回城見到皇帝,非但沒有要求追究魚朝恩的責任,反而流著眼淚說:“臣常年帶兵打仗,手下的士兵經常毀壞別人的墳墓,臣卻沒有能夠很好地阻止。這次的事情是因為臣自己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譴,並不是哪個人的過錯。"這一下子讓皇帝和朝臣們安心了,也讓魚朝恩大感意外。

魚朝恩事後設宴邀請郭子儀,郭子儀更是坦然大度地前去赴宴,對魚朝恩完全不設防,並且把傳聞魚朝恩設伏兵殺郭子儀的事情當笑話講了出來。郭子儀的人格魅力,徹底折服了他,魚朝恩留著淚對郭子儀說:“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的長者,豈能對我不起疑心啊!”

其實,郭子儀怎麼會不恨魚朝恩呢?郭子儀之所以這樣做,那是為了不使國家動盪,魚朝恩是皇帝的恩寵宦官,如果執意嚴懲或者自己反叛,不僅使皇帝更會讓難國家動盪。另一方面,對於小人如果沒有辦法可以一下打垮,今後肯定永無寧日。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心中的一條戒律。

第三,不做聖人,用小缺點來安撫領導

貪財享受,成為郭子儀的偽裝顏色。其實很多皇帝是不希望自己的功臣太過完美,常說到“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人一旦太過完美皇帝也會害怕的。

郭子儀當時本就已經功高蓋主,如果他再清正廉潔,那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呢?剩下的不就只有皇權了嗎?皇帝怎麼可能安心?郭子儀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在生活上能怎麼放肆就怎麼放縱,不僅到處蒐集各種珍寶器具,還大肆置辦良田美宅,美麗的姬妾數不勝數,把自己裝扮成了一個貪圖享受的人。

在《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家中“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而且郭子儀不僅自己享受,還喜愛在家裡辦“派對”舉辦各種奢華的宴會,甚至一次宴會的花費都能高達幾十萬錢。郭子儀還讓自己的家人和僕人也都奢靡起來。在當時京城人都知道郭子儀府上的富裕。

郭子儀府上的一些幕僚建議他不要這樣紙碎金迷的損害自己的聲譽,勸諫郭子儀多為國家著想,在戰亂時期不能自己響了把錢財捐給國家充當軍餉。

郭子儀卻笑著表示,如果把自己這點小錢捐給國家,皇上反而會心存懷疑,認為他另有所圖。那樣反而會造成君臣猜忌的局面,如果自己表現的奢靡一些,皇帝反而不會擔心。前者頂多是國庫裡損失一些錢財,後者卻會顛覆整個帝國的根基。

第四,國家動盪,能力超群,震懾外敵

從郭子儀個人來講,是他的能力實在太強了。從郭子儀出山到終老,大唐的命運緊緊地和他綁在了一起。有郭子儀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儀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蹌。

安史之亂前

安史之亂後,大唐藩鎮割據,天下不平,消耗了大量國力,平叛後,吐蕃佔領了整個河西、西域,甚至於攻佔過長安。北方有回紇興起常襲擾北方,西南有南詔趁機襲擾四川。而且在平叛過程中,遺留下了大量藩鎮,尤其是河朔三鎮,是由叛軍組成,他們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並不服從中央,自己署置將吏官員,各握強兵數萬,租賦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在這樣一個局勢下,唐帝國可謂是內憂外患,正是需要郭子儀這樣的大將在震懾各方。可以說郭子儀這個名字就是國家穩定的一個象徵。

安史之亂後

舉個例子,公元765年,叛將僕固懷恩因早宦官陷害起兵叛亂,引導吐蕃聯手回紇,一共出動30萬兵力,一口氣打到涇陽(今陝西涇陽)城下。而在涇陽城中,郭子儀只有萬餘士兵。恰巧這時,僕固懷恩剛剛病故,吐蕃與回紇失去了中間人並且不斷爭奪指揮權。

郭子儀立刻判斷如果力檔不可取勝,必須大破吐蕃與回紇的聯盟關係。自己曾經與回紇一起平叛過安史之亂,與回紇的交情深厚,回紇與吐蕃無非只是利益關係,

打算說服回紇一起聯合共擊吐蕃。便派出使者去回紇大營,但回紇根本不信郭子儀就在涇陽,但必須親眼見到郭子儀才肯相信。使者回復郭子儀,郭子儀當下決定隻身前去。

本來諸將為他精選了500騎兵做衛隊,但他卻表示一定要輕身前往。兒子郭晞認為郭子儀作為國家元帥不能隻身涉險,與國家安危不顧。但郭子儀是這樣分析局勢的,如果他不去,現有兵力完全不可能阻擋吐蕃和回紇的聯軍。但要去就要去爭取回紇的信任。如果我赤城相見還可能贏得轉機,反而500軍士也起不到什麼作用。隨後便率領數騎直奔敵營。

這時的回紇統帥藥葛羅是可汗的弟弟,聽說郭子儀真的來了,不免緊張萬分。命令弓箭手立於陣前,可見到郭子儀只是帶著數騎前往,待到郭子儀摘掉頭盔,脫下鎧甲,回紇那些老酋長們相顧議論:果然是郭令公啊!於是紛紛下馬圍過來下拜。

藥葛羅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非常高興。設宴招待郭子儀,談得十分親熱。酒宿時,郭子儀說道:“大唐與回紇關係很好,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了大功,大唐也沒有虧待你們呀!今天你們怎麼會和吐蕃聯合進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們與大唐作戰,他們好乘機得利。”

藥葛羅說:“僕固懷恩騙我,說大唐皇帝已經晏駕,您老也歸天了,中國無主,所以我們才敢來。現在知道了實情,我們哪會跟令公您老人家為敵?”

雙方馬上立誓聯盟。吐蕃得到報告,覺得形勢驟變,與己不利,他們連夜準備,拔寨撤兵。郭子儀與回紇合兵追擊,擊敗了吐蕃的十萬大軍。吐蕃大敗,很長一段時期,邊境無事。孤身退敵這種事,郭子儀做了不只一次,可以說此時的大唐萬分需要郭子儀。

第五,遇到的領導都非庸主

郭子儀崛起後主要服務的實際上是唐肅宗和唐代宗這兩位皇帝。

其中唐肅宗被稱為亂世天子,一生致力於平叛。而唐代宗,《新唐書》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在《舊唐書》中更得出結論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

所以說郭子儀遇到的兩位領導都不是太過庸碌的君主,能夠認識到郭子儀的才能,並且郭子儀也對得起這兩位領導。每每都可以做到君臣和睦。

終於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重整山河的大唐功臣郭子儀重病不起。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賜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專門超越禮制,下詔將他的墳墓增高一丈。

郭子儀的一生可以算是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裡的完人,戎馬一生,為國平亂,二復西京,八子七婿,盡仕朝堂,八五高齡而終,墓加十尺,生前死後,哀榮始終。作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極少數名臣之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方面竟然都可以兼顧。我們以後再細講,郭子儀高情商的其他方面吧。


一伸手就是風口浪尖


郭子儀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武將,他還是個超級厲害的政治家,深諳政治鬥爭的規則。

在中國歷史上,為臣為將,有善始者,有善終者,善始者多,善終者少。而能做到善始善終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為何?

從客觀上看,這是封建制度的痼疾(家天下,人治問題)使然,從主觀上講,是緣於人性的醜陋和自身素質能力的不足。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仔細看來做到善始善終的,並不多,而郭子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筆者心目中,他是最厲害的一個。

郭子儀一生服務了四代帝王,所謂伴君如伴虎,跟四個老虎呆了四十年,其風險指數和技術含量可謂相當之高,但郭子儀卻始終大旗不倒,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和皇帝之間的關係

首先,在複雜的官場,想要保命,第一個要搞好關係的就是皇帝。安史之亂後,大唐第一功臣郭子儀已經是汾陽王了,手握重兵,成為了皇帝十分忌憚的人物,那麼郭子儀是如何處理自己跟皇帝之間的關係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件小事看出郭子儀高超政治才能:

郭子儀在汾州主政時,曾向華昂地上表彈劾一個小縣官,可是皇帝的批覆遲遲未能到達,郭子儀的下屬,判官張曇跟同僚聊天時就說,憑郭令公的功勳和品德,而請求處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卻受到百般阻撓,這說明宰相太不知體統了()當時處分官員要經過宰相)。

當然,張曇這麼說,實際上是指桑罵槐,其實是皇帝不批,皇帝要批,宰相那裡是不太可能有多少阻撓的。張曇當然不能直接指責皇帝,所以只能拿宰相說事。

郭子儀是人傑中的人傑,他又何嘗不知。當郭子儀聽到這個事情後《張曇的吐槽》,便對手下官吏說:“自從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地方軍事長官皆持姑息態度(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唐廷中央依靠的是節度使打節度使的模式,所以導致安史之亂後地方上節度使的數量比唐玄宗時多了好幾倍,朝廷當然不能太得罪這些個節度使,搞不好他們串聯一下再來一次安史之亂咋整?)他們有所求的,沒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軍事長官大多驕橫不法,使朝廷心存顧忌,所以才導致求無不得的局面。現在我彈劾一個屬官,皇帝遲遲不批下來,不過是我的請求不合皇帝的意思。華昂地對我親信恩重,不把我卡按成一般武臣,諸位應該祝賀我了,有什麼好奇怪的?”

你看看人家老郭的情商,這是一般人能夠想到的麼?

當然,老郭話雖然說得那麼漂亮,實際上他心裡跟明鏡似的。處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皇帝竟不批,這說明什麼,這恰恰說明皇帝拿郭子儀當外人,不信任他呀。

那麼問題來了,朝廷對地方節度使的要求大多批准,為什麼偏偏就卡在了郭子儀這裡呢?實際上,皇帝這麼幹,其實有好幾個意思。

其一,試探看看看手握重兵的郭子儀有無二心,二是警醒的意思,你郭子儀雖然手握重兵,但也不能為所欲為,最終決定權,包括你郭子儀的去留還是掌握在皇帝我的手中。三是殺雞儆猴,藉此來教育警戒其他地方大員,你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郭子儀我都可以不給面子,何況他人。

這裡面最值得玩味的是,皇帝的批覆遲遲未能下達,只是遲遲未批,而不是不批。

其實皇帝也是兩手準備,如果經過試探,郭子儀真的怒髮衝冠,那麼皇帝就可以用工作繁忙來搪塞,並且立馬做出批覆,來安撫郭子儀。當然之後就會使各種防不勝防的一些折騰你的大小動作。如此一來,郭子儀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當然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可能就要重蹈戰火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所以郭子儀才冷靜以對,並在與皇帝的權力遊戲中佔得先機。

與宦官的關係

不得不說,自唐肅宗成為天子以後,大唐中樞一股新興的力量正在崛起,這就是宦官集團,比如歷史上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輔國,也就是那個把從成都回來的唐玄宗攆到“冷宮”,把高力士擠走的大大宦官。

這位大佬可不得了,簡直是權傾朝野,而他能夠大權在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個大靠山,也就是肅宗的皇后張良娣,肅宗這個人還是比較怕老婆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縱容李輔國。

當然,安史之亂平定,郭子儀成為再造社稷的大唐第一功臣時,肅宗已經去見李世民了,而自以為在張皇后陰謀廢立太子李豫過程中有功的李輔國,在李豫成為皇帝后,日益驕橫,沒過一年,就被唐代宗(李豫)奪了兵權,後來還派人把他暗殺掉了。

這一時期,最厲害的宦官是魚朝恩。這位唐肅宗的親信可不得了,唐代中後期的宦官干政動輒廢立皇帝的局面,就是從他開始的,當然不是說魚朝恩廢立過皇帝,而是說,魚朝恩在代宗朝掌握了一支軍隊,這支軍隊本來是西北的戍邊隊伍,後來因為安史之亂走進了長安,成為了魚朝恩所掌握的力量,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策軍。

在肅宗朝,魚朝恩無論是在權勢上還是地位上都不如李輔國,但到了代宗朝,魚朝恩憑藉一件功勞,徹底掌握了神策軍,成為了代宗的寵臣。這件功勞,就是發生在安史之亂徹底平定的這一年,公元763年,吐蕃軍進犯涇州,不久逼近京師,唐代宗出逃陝州,當時禁軍離散,倉卒之際,一時難以召集,魚朝恩率駐陝州軍和神策軍奉迎,軍威大振,因此唐代宗對魚朝恩倍加寵信。

而對於在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郭子儀,十分嫉妒,所以屢次進讒言,早在肅宗時,魚朝恩就把相州之敗歸咎於郭子儀,肅宗聽信了他的讒言,不久就把郭子儀調到了京師,解除了他的職務。

到了代宗朝,魚朝恩成為了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一朝得勢的魚朝恩,對郭子儀依然十分妒忌,並且在代宗面前極盡中傷誹謗。公元767年,郭子儀的父親墳墓被人盜挖。對此,長安城裡鬧得沸沸揚揚,朝內也議論紛紛,多數人認為此次盜墓並非為了圖財,純粹是為了洩憤。

那麼,誰是幕後主使呢?

多數人傳言這個人就是執掌神策軍的魚朝恩。

代宗也聽到了這些傳言,他深知祖墳對一個家庭或者家族意味著什麼,祖墳在中國人眼中可是精神圖騰,掘人祖墳無疑於掘人命根,可以說對人最大的侮辱和報復。

當時郭子儀是朝中重臣,且重兵再握,為了給郭子儀一個交代,代宗便想把這件事情進行徹底的調查。魚朝恩得知後,慌了。

幾天之後,郭子儀從奉天戰場趕了回來,得知父墳被掘,他十分悲慟,也知道此事必然是魚朝恩這個閹狗乾的。但他知道,此事的兩個當事人,一個是手握重兵,天下所倚的自己,一個是恩寵無比,正紅的發紫,且掌神策軍的當紅大宦官,如果為了這個事情鬧起來,不但給代宗出了一道難題,而且也必將影響中興大計和國家安定。

出於此種考慮,郭子儀流著眼淚跟代宗說:“臣長期領兵,不能有效約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盜墳挖墓的事情屢又發發生。臣今日遇到這種事情,只能說是天譴,老天報應,與任何人無關。”

老郭厲害啊,這種奇恥大辱都能忍,真的是相忍為國啊,這件事情後,直到魚朝恩倒臺,就再也沒有找過郭子儀的麻煩。不過,魚朝恩三年之後,就被代宗幹掉了,所以說,代宗才是一個狠角色!

與小人們的關係

御史中丞盧杞是盧奕的兒子,他相貌醜陋,卻能言善辯,唐德宗(唐代宗的兒子,不得不說郭子儀真的能活啊,他一生活了84歲)很喜歡他。後來德宗提升盧杞為御史大夫,兼任京畿觀察使。

以前,郭子儀每次會見賓客,姬妾總是不離身邊。為什麼要這樣?郭子儀用心良苦,無非是想借此傳遞給皇帝一個信號,即郭子儀沉溺於酒色,胸無大志,不想也不可能像自己打的兒子郭曖所說的那樣做天子。

有一次,盧杞因郭子儀患病而前往郭宅問候,郭子儀知悉後,當即將隨侍的姬妾悉數屏退,只剩自己一人接待盧杞。

事後有人問老郭為什麼要這麼做,老郭這麼說:“盧杞顏值低得可怕啊,而他又是一個心底險惡,睚眥必報的人。女人見了他那副尊容,必定會發笑,果真如此,倘若以後盧杞得志了,我們家可慘了!”

不久之後,盧杞作了宰相,凡是過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過他的,不是被免職,就是被殺掉抄家,無一倖免,只有對郭子儀全家他高看一眼,即便是郭家稍稍有些不合法度的事情,他還幫著打圓場。

綜上,郭子儀之所以能始終大旗不倒,除了有智慧、膽識和善做有心人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儀遇到了一個相對易於生存的時代,也就是唐中後期。此時大唐節度使到處開花,像他這樣有兵權的地方大佬好幾十個,邊遠一些的邊鎮動不動就造反要挾中央謀求利益,權力中樞早已經無法控制這種局面,所以皇帝無力也不敢過分折騰下屬,尤其是像郭子儀這種能力超強,且又謹小慎微比較忠心的人。當然,除此之外,善待工作、善待敵人也是郭子儀始終不倒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


江畔初見月


郭子儀,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平定“安史之亂”重要功臣,是歷史上武狀元中,軍功最卓著,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官至宰相,加封汾陽王,稱之為“千古第一武狀元”。

郭子儀,出身官宦之家,考取武狀元入仕從軍,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本來不顯山露水的他,如何一飛沖天,以武官之身,入朝為相,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叛亂,繁榮的大唐,由盛轉衰,留下藩鎮割據的弊端,最終也導致了大唐的滅亡。


作為九原太守的郭子義,受人舉薦起用,奉命討伐叛軍。郭子儀軍事能力很高,受重用掌權之後,迅速建立功勳。他率軍討伐安祿山,一路下來,兩度收復長安,擊敗吐蕃,成為中國曆代武狀元之中,軍功最卓著之人。雖然中途幾經坎坷,多次被免職,但是朝中地位,始終穩固,成為朝廷的中堅力量。


郭子儀一生84歲,在朝中工作,將近六十多年,經歷七朝,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終得善終。至於原因,他為人處世精明圓滑,不得罪任何人,才是他的生存之道。恃寵但不驕,不戀軍權,對皇上言聽計從,每次任務後,接到命令,立馬交出兵權,當天策馬回京,自請降職。


他性格沉穩,無論對奸臣和忠臣,都以禮相待從來都不得罪人。當年有個大宦官魚朝恩,陷害忠良,趁郭子儀在邊疆打仗,派人把他家的祖墳給刨了。郭子儀聽說這個事兒以後,連夜趕回京城,對皇上說自己家的祖墳,被挖純粹是報應,因為郭子儀常年領兵打仗、殺人無數,以此來警示他少造殺孽。


君當然,也與王聰慧賢明,對忠臣良將,有毫不保留的信任。唐肅宗和代宗,是唐朝少有的明君,都是想做出一番功績,所以重用忠臣良將。忠信嚴勇,而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儀,並沒有在功成之後,夾起尾巴做人,或遠遁江湖。


德雨50926495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為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閒。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

大曆八年(773)十月,郭子儀指揮朔方軍在靈州大敗吐蕃軍,向朝廷奏捷。

大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朝見皇帝。君臣對奏慷慨甚歡,但在談到吐蕃強大時,郭子儀流涕不止,又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代宗允許。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德宗繼位。郭子儀被德宗調回朝廷,進位太尉,仍兼中書令,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並加食邑至兩千戶,所領其他使職、副元帥等職務都被罷免。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儀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病,郭子儀不能行叩拜禮,只能作揖禮。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師,賜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專門超越禮制,下詔將他的墳墓增高一丈。

郭子儀功高蓋世,對李唐王朝有再造之恩,這樣一個人非但沒有遭到當朝者的疑心與打壓(不瞭解的可以去看看京劇《打金枝》),反而步步高昇,深得重用,與郭子儀自己的為人處事是分不開的。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歷史上多位名人曾高度評價郭子儀

趙普:遠柱元勳建太平,軍容命具上瑤京。望春樓上君先侍,長樂司前眾遠迎。拒虜謹施三妙略,安邦唯盡一忠誠。國家再造唯卿力,圖像凌煙蓋寵榮。

康熙:自漢唐以來之勳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非其得於天者獨厚也,良由篤棐謙沖,不敢以功業自矜,故能終身顯榮,聲施後世。觀其自謂不能禁暴,乃遭天譴數語。其虛懷卓識過人遠矣。

郭子儀去世後,歷代王朝對他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郭子儀。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清朝光緒年間,長樂縣立廟祭祀郭子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