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張居正的奮鬥史

張居正,漢族,

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

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祖籍安徽鳳陽!

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諡號“文忠”。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明朝宰相張居正的奮鬥史

童年:

張居正的童年是幸福的,父親張文明雖說只是個秀才。但是,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祖父張鎮也在遼王的手下做侍衛,相比海瑞的一窮二白,張居正小朋友的生活是很美好的!老天有時候就是這麼的不公平,張居正小朋友不僅有著比較殷實的家庭還有著聰明的大腦!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聽到這些的海瑞不知做何感想,海瑞中秀才那年28歲!不比較了,我們來進入“神童”的人生!和我們現在的少年班一樣!張居正在12歲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考試,並一舉考中!我想,張居正的事蹟也會讓其家人在任何人面前趾高氣昂!張居正小朋友的幼年玩伴們也許都曾經歷過這樣一幕:“還玩?看人家張家小子,都是一塊玩,人家怎麼就能學習那麼好?”某些激烈的父母還會說出:“我上輩子作了什麼孽了?怎麼生了個你這麼不爭氣的?”沒辦法,人比人氣死人啊!

少年:

13歲的張居正向著更高一級的目標努力----“鄉試”別被鄉字所迷惑,所謂“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明朝一共兩京一十三省。只有最多十五個考點!考中“鄉試”第一名的就叫“解元”,著名的唐伯虎先生就曾經以中過“解元”而自豪!那時候的唐伯虎27歲!張居正向著這個在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進發,讓我們祝福他吧!就在張居正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的時候,他見到了一個人,確切的說是一個官---湖廣巡撫顧轔!這位巡撫在聽說本地出了個神童後在百忙之中接見了這個孩子!問了幾個《四書五經》裡的內容,13歲的張居正對答如流,巡撫很滿意,並且把他隨身的腰帶---犀帶解下來贈送給這個13歲的少年!張居正小朋友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巡撫卻對考試官員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管張居正考的怎樣都別讓他通過”!顧轔大人見過太多因少年成名而不思進取的例子,還是讓他受點挫折吧!張居正很鬱悶,平生第一次的考試不中讓他很是鬱悶,他發誓三年都的下一次“鄉試”他一定要考中!16的張居正果然考中了舉人!這個時候的顧轔大人告訴他實情,張居正感謝這個為他著想的巡撫,但並不真正認識到巡撫大人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說16歲的張居正從此有了做官的資格!這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考中進士的前幾名,被選中庶吉士,入閣為相!

青年:

17歲的張居正已經有了參加“會試”的資格,但出人意料的是:張居正沒有考!為什麼沒有考?任何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野史不算)!要知道,當時的學子們是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畢竟“會試”是三年一次的全國性大考,就算沒把握,也應該去碰碰運氣!你知道會有哪個朝廷大員喜歡你的文章嗎?我們無法猜度!20歲的張居正迎來了第二次機會,這次的張居正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老天是喜歡開玩笑的,當張居正把榜單翻來覆去看了不下十遍,確定自己沒有考中後,他知道了一個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考試天才張居正同學生平第一次受到了打擊!這不是有人在“關照”他,而是真的沒有考中!張居正開始真正的努力了,他要告訴所有人:神童並不是都會傷仲永的!23歲的張居正又一次走進了“會試”的考場,這個時候的他很緊張,方仲永這個名字不停的在耳邊,眼前出現!“為了擺脫這個讓我難堪的名字,我一定要考上!”我想,此時的張居正一定有過這樣的心情!

榜單發下來了,張居正考上了,雖然不在頭甲之列(前三),但是數來數去在他前面的也就十幾號人!這個成績是有機會做庶吉士,進翰林院,直至進入帝國中樞---內閣的!張居正從此成了一名翰林院編修!翰林院這個地方都是進士的前幾名,這裡的工作基本是向皇帝講經,整理文件等的一些閒職!嘉靖皇帝是個煉丹的傢伙,他沒工夫聽這幫“書呆子”廢話,所以,張居正的工作那是相當的清閒!清閒了就總想找點事情做,想必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們也有同樣的心情!張居正看好了一個人---嚴嵩。我沒有說錯,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對嚴嵩那是崇拜的五體投地,認為此君在將近70歲的高齡仍然能夠紅光滿面,堅持上班,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學習的楷模!很快,張居正的楷模就成了魔鬼---嚴嵩大人忝居首輔之位,在“庚戌之亂”中毫不作為,任由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直入北京郊區,燒殺搶掠數日,滿意而去!張居正怒了!他的偶像一夜之間變成了嘔吐的對象!他不明白為什麼嚴嵩這樣的朝廷大員可以做到“不為人,只為己”!張居正一時之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張居正你還很嫩(相對),你還只是個憤青,你不知道憤青的責任只是罵人,而朝廷大員們的責任是做事,他們沒有時間來罵人!張居正請假了,30歲的張居正也還只是個七品芝麻大點官,30歲的張居正還是個標準的憤青!我來說一句:張居正你走對了,憑藉你此時的心境,如果繼續在朝廷中做官,你會像沈鏈,楊繼盛一樣衝在倒嚴的最前線,並和沈鏈,楊繼盛一樣被殘酷的鎮壓,直至死亡!

30歲的張居正成了一名旅行家,他真正的見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居正開始“頓悟”了,是的,朝廷大事固然重要,可老百姓的生活比朝廷大事要更重要!為了這些貧苦的人們,我張居正不能就這麼倒下,我要為他們做件大事。為了這個目標,我必須學會圓滑,必須學會左右逢源,因為,只有保護了自己,我才能為這些百姓們做上哪怕一點點的事情。為了這個目標,我會努力,直至死亡!

中年:

33歲的張居正回到了北京!開始了他真正的“官場生涯”!張居正變了,再不是那個憤青,見到嚴嵩依然的客氣,並滿面堆笑。見到徐階(張居正在國子監的校長)也不象從前一樣的指責徐的不作為!因為,他知道,徐階和他一樣,都在隱忍,而且比他隱忍的更久!這個時候的徐階看著這個曾經罵自己是“匹夫”的憤青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時候,欣慰的笑了,張居正,你長大了!我看好你!“內抱不群,外慾渾跡”,是這個時候的張居正的真實寫照!奇怪的是,此時的徐階並不準備提拔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到了嘉靖四十三年依然在翰林院供職!饒是張居正知道這個時候不適合做“出頭鳥”,可十七年的等待還是太長了,在這期間張居正大人未升一級!但是,當一紙調令到達到張居正手中的時候,張居正明白了,自己雖已是合格的政治家,但絕談不上優秀,因為,他的新職位是“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深謀遠慮的徐階推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王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閒之職了。另外,國子監司業是國子監祭酒的副手,相當與副校長!40歲的張居正雖說還只是個從五品的小官,但是,他有了裕王這個潛力股並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兩年後張居正升任“翰林院事”,算是做了所有將來可能入閣為相的潛力股們的上司!這期間徐階向嚴嵩發動了數次攻擊,林潤、鄒應龍,黃光升等都作為徐階的打手衝在倒嚴的最前線,而徐階大人卻從來不會動用張居正這顆棋子,因為徐階大人知道,張居正是個明珠,一顆可以照亮大明帝國的明珠!在把這個明珠的蓋子揭開前是不應該讓他扛炸藥包的!

徐階成功了,嚴嵩徹底倒了,大明朝又恢復了生機!而此時的張居正也到達了事業的巔峰期,說的更直白點,就是升官的速度好比坐火箭!並在此期間幹了一件大事,這樣的大事張居正做過兩次,第一次是操刀手,第二次是操盤手!嘉靖皇帝死了,這個做了46年皇帝,聰明過人,但從沒有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道的皇帝還是死了,吃了20多年的丹藥(化學物品,裡面含有大量的鉛,汞等重金屬)的嘉靖皇帝等到60歲才掛,真不知道正常情況能活多久!死了就死了,此時的徐階想做的也絕對不是哭訴這個另人厭惡的皇帝,他要幹件大事,“把張居正找來”。張居正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被徐階大人從被窩裡拎了出來,徐階的第一句話是:“皇帝已經駕崩”!張居正沒有言語,“死就死了”一定是這個時候張居正想說的話!可徐階的下一句話還是讓張居正興奮了,“我來起草皇帝遺詔,你來執筆”!是的,這是個巨大的榮耀,皇帝死了,由首輔大臣起草一份遺詔是大明帝國的慣例。而張居正此時不過是四,五品的小官,按說是沒有這個資格的!可徐階還是給了他這份榮耀,張居正向徐階老師投入了一瞥最感激的眼神!這就是著名的《嘉靖遺詔》!徐階把30多年對於此人的怨恨在這一刻盡情的發洩。憑藉此舉,徐階的威望達到了巔峰,連帶著張居正也被世人所知!

入閣: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此時的內閣還是徐階說了算,張居正這個小字輩也只有舉手同意的份,別急,你才43歲,機會會來的!很快,徐階退休了!徐階是個好人,雖說兒子也曾犯法牽連到他,但是,相比嚴嵩,徐階就太偉大了!徐階勞碌一生,有窮困不堪,有風光無限,鬥倒嚴嵩,又有學生張居正前途無量,於國於己心願已滿,於是主動請辭。張居正,我看好你,大明帝國將在你的努力下,重新的煥發青春!我老了,回家過幾年清閒日子吧!

徐階走了,張居正並沒有掌握國家中樞,這個時候內閣裡說話算數的是高拱,相比張居正這個只做了裕王兩年老師的關係,高拱就厲害多了,高拱在裕王府邸度過九個春秋,於嘉靖三十九年升太常寺卿,管國子監祭酒事。九年裡,高拱講授經筵,敷陳剴切,謹慎用事。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師生關係。雖然張居正和高拱都曾經在裕王府教導裕王的功課,都曾經在國子監任職,但是,顯然,在這個時候高拱是不願意有人來分他的權的!

大明帝國在高拱的治理下,日漸強大!張居正依舊做著“和事佬”,高老頭已經快60歲了,我比你小13歲,熬死你,我還有時間!高拱是個稱職的宰相,在高拱掌事期間皇帝已經沒有了實權,隆慶是個老實人,國家大事對於他來說,顯得過分的勞累。就是你高老師了,信的過你!不知道是老天嫌這個老實人佔錯了位子還是嫌棄高拱的能力還不是太強!很快,隆慶皇帝也駕崩了!此時的張居正已經入閣五年,已經積攢了太多的抱負,積攢了太多的閱歷,48歲了,不能再等了,高老頭絲毫不見老態,那你熬死我也快死了!一定要扳倒你!張居正憑藉和大太監馮保的關係,撂倒了這個比皇帝還皇帝的宰相!用的是及其卑劣的手段!我不在乎,我要做我認為的大事,不在乎後人在此事上對我的評價!就這樣吧!對不起了,高大人,我們曾經風雨同舟,可是,首輔這個位子太吸引我了,我還有理想沒有實現,為了我的理想,你請靠邊站!

巔峰:

“以心奉塵剎,不求自身利 ”作為—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是有深刻認識的。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汙,地主兼併,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張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飢寒交迫,落草為寇。由於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並受到廣泛的擁戴(後人)。張居正通過25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年輕時候的理想---入閣為相,並掌握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張居正並沒有沾沾自喜,他沒有這個時間,要做的事情很多,哪來的這個工夫?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對於我們來說研究這個顯然是多餘的,我簡單介紹一下吧!就是,分清了各級官員的職責,別再想吃閒飯,乾的不好,一擼到底!怎麼來判斷是否稱職呢?有明一朝官員的俸祿很低,基本不夠生活,所以,官員基本上都有點計劃外收入,沒辦法,官員也要活命啊!張居正說:“好,我允許你們正常的計劃外收入,你們的疾苦我也明白,我要說的是:必須明確職責,該受的稅一分不能少,不該收的一分不能多”!官員們一聽就急眼了,“這還讓不讓我們活?”張居正是很民主的,很快官員們就得到了通融:“好吧!該收的數量可以只收上來九成,但不該收的還是一分不能收”!九成就九成吧!畢竟還有一成是自己的,用來活命足夠了!“—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說的越簡單越好,“—條鞭法”的意思很簡單,以前收稅都是收實物的,糧食,棉花,藥材等等統統拉進京城!現在,改了,只交錢!這就杜絕了一些貪官的貪腐行為,因為在以前收實物的年代,官員可以任意的加量,說你的蘋果小,一個只頂半個,你就得回家再拉一車!說你的糧食裡摻了沙子,你就得回家再背一袋!現在好了,只交錢,你總不能說你的錢是英鎊我們只收銀子吧!

“考成法”和“—條鞭法”都是張居正結合大明國情頒佈的控制貪官行為,讓百姓得到實惠的有力武器!大明帝國在張居正的領導下,逐漸的恢復了生機!隨著張居正在朝廷地位的蒸蒸日上,每況愈下的是他的身體!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捨棄了他十六年始終不放的權力,十年來竭誠擁裁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他帶著平生的抱負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裡知道,自己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

張居正死了,受罪的是張居正的後人,長子張嗣修被餓死,家被抄,十萬兩白銀和大量的古董字畫。但是,我清楚的記得嚴嵩在被抄家後的結果是:300多萬兩白銀和數不清的古玩字畫!

就這樣吧!結束吧!

總結:

張居正不是個典型的“好人”,說他是好人也沒人信。就象美國政界的一句名言:“官場無雛女”!面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精英們,張居正並沒有做到潔身自好,他也貪汙,也受賄!可這一切不過是為了能為老百姓們做點事情。也許在官場提“良心”這個詞彙是無趣的,但是,張居正起碼做到了“有理想”。他的理想必須在掌握整個國家機器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萬曆皇帝說要大擺宴席,張居正說國家還很窮,還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飯,算了吧!張居正坐過三十六人抬的大轎子,為了“色”曾經大量的服用春藥!但是,他始終是個有理想的官員,他的理想並不是官至太師(正一品最大官),而是,為這個國家,為這個國家的百姓帶來些什麼!他做到了,在我看來,這就夠了!張居正死後,大明帝國再沒有一位“明君”或是“明臣”來帶領這個國家走向富強!大明帝國也失去了最後一次可以扭轉乾坤的機會!國力日漸底下,百姓日漸貧困,貪汙腐敗徹底成風!大明帝國在其後的60年裡苟延殘喘,直至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