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國到底有什麼區別

宰相、相國、丞相,在古代位高權重,可謂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列宰輔。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宰相、丞相、相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历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

宰相,是古代中國輔助君王的最高級別行政官員的通稱,並不是特定朝代的特定官名。在周朝,宰相的官名叫做太宰,秦漢則為相國和丞相。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則稱之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元朝又恢復為丞相,到明清從制度上不再設立宰相,現實操作中,明朝公認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清朝以軍機大臣為宰相。

可以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沒有一個朝代真的有“宰相”這個官名,但是每朝每代都有一些官員被皇帝和其他人認為是在承擔“宰相”的職責。

历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在上面這句話中,我留下了一個缺口——中原王朝。因為離開了這個限制的話,還真有一個朝代,有“宰相”這個官,這就是和宋朝做了一百年兄弟之國的遼朝。遼朝特立獨行的設立了南北宰相府,每個宰相府都有左右宰相,輔助南北院大王來管理政務。

历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

解釋完了宰相,再來說說相國和丞相。相國原名為相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國中百官中最高者,一般來說是君主的親信或者貴客,輔佐君主處理政務。像呂不韋在秦國就曾經擔任過相邦的職位。

相國比丞相大,比丞相地位高,比丞相排名靠前,這不是劉邦的發明,而是至少從秦朝開始就建立起來的傳統。秦始皇在位時,設相國一人,丞相二人,一個左丞相,一個右丞相,兩個丞相都是相國的助手。

历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

嚴格來說,秦始皇時還不叫“相國”,而叫“相邦”。邦就是國,國就是邦,相邦是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正式確立的正式官稱,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歷史人物,例如張儀,例如呂不韋,例如二桃殺三士的晏子,都做過相邦。西漢建國後,為了避劉邦的名諱,相邦才改為相國。當然,其他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已經提到,無須贅述。

历史上的丞相、宰相、相国到底有什么区别

劉邦比秦始皇聰明,也比秦始皇猜忌,他吸取韓信謀反的教訓,有時候故意空出相國的位置,只設丞相,不設相國(例如他臨死之時);有時候故意空出丞相的位置,只設相國,不設丞相(例如高祖五年到高祖十年之間);有時候同時封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相國,相國下面又安排一堆丞相,讓很多武將都掛丞相的銜兒。這樣一來,像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單憑一個相國(相邦)或貴族世家就能掀翻整個朝局的局面,出現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