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乾祐三年(950),69歲的馮道效仿前人寫下一篇《長樂老自敘》。在這篇自傳性質的文章中,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經歷後,自認“在孝於家,在忠於國”。而正是這樣一個以忠自詡的人,在後世卻以毫無節操、無恥之尤而為人所知。

01

馮道出生於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創唐朝的黃巢起義之時,死於後周世宗的顯德元年(954),距離北宋建國不足六年。粗略地說,他是一個與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書上通常稱馮道歷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前後相繼的朝代;十帝則包括後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後晉高祖、出帝,後漢高祖、隱帝,後周太祖、世宗。

不過,在投奔後唐莊宗李存勖之前,馮道已經在燕王劉守光手下任職,後者在911年時自稱大燕皇帝。而當後晉在946年被契丹所滅後,馮道歸順於遼,遼太宗耶律德光一度在開封稱帝,想要成為契丹與漢的雙料皇帝,只是不久便由於統治基礎的不穩而北歸,隨後病死在旅途之中。

若算上燕與契丹,馮道便是歷六朝而事十二主了,這份工作經歷大概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自然而然,馮道被視作了一名毫無氣節的無恥文人的典型代表。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馮道(882年-954年)_圖

在通常的印象中,一個無節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當做一種手段,升官發財是其一切行為的動機所在。可馮道卻偏偏給打了一個相反的樣。

在流傳下來的五代史料中,馮道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清廉節儉的清官形象。後唐莊宗時,馮道升職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不久因為父死而辭職守孝。丁憂期間,馮道學習晚年的杜甫住在茅草屋之中,且與農夫一道生活耕作,而並不自認高人一等,其後又遇饑荒之年,馮道更是把個人的薪酬所得全部用來賑濟鄉里。

文官最忌貪財,馮道以其安貧樂道的自我操守而被人稱道,美名海內傳頌,後唐明宗便評價說,“真士大夫也”。

馮道亦不好色。曾經有將領把掠獲到的美貌女子贈與馮道,馮道當場收下,但卻只是好生款待而不逾矩,私下裡命人尋找到她的家人後便將其送還。

大體而言,馮道是一個擁有儒家傳統美德之人。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五代十國_圖

大凡歷事多朝的政治不倒翁多是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苟全性命的傢伙。因為沒有強烈的政治主張,他們不會得罪當權派,同樣地,他們也不會過多參與時政,這樣就避免了日後的清算,這類人大抵不過是政治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與通常的政治不倒翁相比,馮道也有出彩之處,而並非一味地做安靜的美男子。

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馮道向君主積極諍諫的事例有三處,而在更早的《舊五代史》與《冊府元龜》中,其諍諫的事例更是分別有九處和七處之多,便是稱其為積極諍諫也恐怕是有理有據吧。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_圖

02

在人生落幕之前,馮道備受從一般士人到皇帝的推崇。

不僅定鼎中原的後唐明宗、後晉高祖、後周太祖、世宗等對他禮遇有加,便是在鄰國契丹他也是享有盛名。當他在後晉時期出使遼國時,契丹主本打算郊迎以示尊敬,因臣下以“天子無迎宰相之禮” 為由勸阻方才打消。

後周世宗顯德元年,馮道以七十三歲的高齡病逝。死後,世宗為他輟朝三日,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諡文愍。 當時之人更是將他的死與孔子相比,認為兩人同壽,這種以聖人比附的做法不難看出時人對他的空前讚譽。

趙匡胤在960年陳橋兵變後建立了北宋,其政治班底基本沿襲後周格局,文人風氣也一以貫之。故而在北宋前期,馮道在士林中的尊崇地位並無多大改變。

北宋第一任宰相是範質、王溥與魏仁浦三人,其中,範質稱讚馮道為“厚德稽古, 宏才偉量, 雖朝代遷貿, 人無間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轉也” ;王溥更是效仿馮道的《長樂老自敘》而做《自問詩》以此明志。

除此之外,被朱熹追溯為理學先驅的宋初三先生——胡媛、孫復、石介,對馮道的評價也與後世的理學家截然不同,如石介便以“五代大壞,瀛王救之 ”來稱讚馮道。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朱熹(1130.9.15—1200.4.23)_圖

然而時代終究有所不同了。

對馮道最初的批評聲來自於《舊五代史》,這部宋太祖時期的官修史書無疑反映著來自頂層的政治理念。在馮道傳記最後的史臣議論中,批判的語言首次出現:

史臣曰: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諡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然而,這種蓋棺論調仍是一分為二地對待馮道,而且從整篇傳記來看,褒揚讚歎的語調仍多過批判。再結合同一時期的私人議論便足以得出一個結論,即這種對馮道德批判更多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力話語,而並不為多數的讀書人所真心接受。

不過,隨著宋太宗即位後大規模地科舉取士,一個嶄新的士大夫群體崛起為政治中心,以春秋學為核心的儒學復興思潮席捲開來,由此,高名節、尚廉恥的士風瀰漫於世,並最終在北宋第四位皇帝的仁宗時期結出果實。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_圖

領風氣之先的是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聞名後世,他以士林領袖的身份斥責馮道的貪戀無道。繼承這一話語並將之發揚光大的是歐陽修,他因不滿於《舊五代史》的重史實而少價值批判而私撰歷史,即為後人所知的《新五代史》。

在為馮道做傳記之前,歐陽修特別寫了一篇提綱挈領的序言以點明態度,其中,他毫不客氣地批評馮道為“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緊接著,他又引述了一篇五代小說,內容為一個寡婦因為被陌生男子碰觸了手臂而羞愧難耐,最終以斧頭砍斷手臂來保全名節的故事。歐陽修引述這段故事的用意非常明顯,藉此批判馮道甚至連一村婦也不如,這種侮辱可謂極矣。

與歐陽修一樣,司馬光也對馮道持批評態度。相比於歐陽修集中於氣節一點來做文章,司馬光更進一步地對馮道做了全面否定,將其生前所行的善事一筆抹殺,歸為無足輕重的瑣事。無疑,他的標準比歐陽修更為嚴厲、苛刻。

歷史裡最著名的“不倒翁”宰相,後世對其名聲一好一壞爭議不斷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_圖

經過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大V的批判,世人眼中的馮道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從過去的堪比聖人到如今變成無恥文人的典型代表,可謂一百八十度大轉向。

到了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因為時局的變化,對馮道的看法更是成為一個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幾乎沒有文人會試圖為其做翻案文章。不僅如此,對馮道的批判變得極為激烈,“傾巧亂人,謀身賣國”、“亂臣賊子” 、“惟君賣國作功臣”的極端評價俯拾皆是。

而這種批判又與程朱理學緊密貼合,並隨著程朱理學的佔據主流思想而成為不易之論。自此,馮道被成功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而不得翻身。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馮道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