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一直都是皇帝的心病,因為除了老大皇帝那就要數宰相了,可能有些時候,宰相實際的權利甚至要大得過皇帝。

縱觀我國古代的朝代更迭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各個朝代都有“皇權”與“相權”的摩擦,而這些摩擦總會讓皇帝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削弱“相權”一直都是皇帝最想做的事情,畢竟,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秦朝和漢朝的時候,特別是東漢以前,“相權”那真的是很大,有“封駁諫諍”的權利,這就對“皇權”產生了極大的制約,什麼是“封駁諫諍”?比如皇帝制定了一個實施計劃,經過日夜琢磨,皇帝出了一篇稿子,你這個稿子不能直接發下去啊,因為有丞相,得先給丞相看,丞相拿到稿子一看,我的天,你這寫的是個啥,不通過,封起來,駁回去,按照我的建議改,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寫在後面,而且基本上皇帝的公務,丞相都能插一腳。

如果皇帝和丞相兩個人巧遇了,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一樣,丞相跑過來一跪,還得大呼萬歲,實際上是皇帝和丞相相見,二人都得相互行禮。如果對待功勞很大的丞相,那麼還會有特殊待遇。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咱們就拿蕭何做個例子,劉邦能得到天下,蕭何可謂功不可沒,幫了他大忙,劉邦自己說,論決勝謀略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論治國安邦不如蕭何,我也想不通,為何這仨牛人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可能老劉就有這種人格魅力吧。

後來因為功大,蕭何拜相,拜相的時候蕭何給劉邦行禮,劉邦也必須還禮,可見對蕭丞相的尊重,而且,劉邦給了蕭何三項特殊禮遇: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

何為見君不趨?就是別人見了劉邦得小碎步動起來,一路小跑,你不能給跟個爺是的,那皇帝不得砍了你,但蕭何可以有。

何為稱臣不名?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名字不是隨便就能叫的,只有父母叫兒子,皇帝叫臣子,或者自己叫自己。如果別人叫了,相當於“罵娘”,這時極其不禮貌的行為,而蕭何見到劉邦之後,不需要自報姓名了,只需稱“臣”即可。

何為劍履上殿?這也是老劉給老蕭的特別待遇,大家都知道,秦漢的時候要是組織個民主生活會啥的,大家都是要脫掉鞋子,席地而坐,而這條待遇就是蕭何你可以不脫鞋,帶著劍上殿。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其實,不光是從這些方面能看出丞相的權利之大,從秦漢時期皇帝和丞相的“秘書”上也能夠看的出來,皇帝的“秘書”叫六尚,這個部門的人說到底是皇帝私人的,他們拿的俸祿來源於皇帝,而宰相的“秘書”叫十三曹,他們的俸祿來自國家,並且宰相“秘書”的俸祿要高於皇帝“秘書”的俸祿,

那個時候有“君臣同治天下”一說,皇帝有什麼事要和丞相商量決定,皇權和相權有相互制約的微妙關係,那到底誰的權利更大呢?比如漢高祖劉邦時期,你蕭何就是再有能耐,也得給我趴著,因為劉邦比蕭何的威望要更大,而漢末,不論是曹操當丞相還是董卓當丞相,皇帝基本上都是個擺設,而後來的司馬懿也是如此,一直到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事更多。因為不是每個皇帝皇帝都能幹過丞相,所以,丞相和皇帝那個的權利大?這個還真不好說。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也就是因為這樣,熟讀史書的皇帝們對宰相一職很膈應,所以,“削相”一直是皇帝們樂此不疲的事,從漢武帝的平均四年換一個宰相,到劉秀不設宰相削弱三公,但這都不能算是大的摩擦,一直到隋朝的時候,迎來一次正式大“削”,隋文帝也是從丞相一路竄上去的,他深有體會,所以,隋文帝楊堅做皇帝之後,行三省六部制,相當於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大家都是宰相,而到了唐朝的時候,丞相就更慘了,那個時候有一個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就算你沒有資歷,就算你品級不夠,但被皇帝賦予這麼個名號的人就意味著你是宰相了,說明也就具備了和皇帝商討大事的資格,不過這個職位是臨時的,皇帝啥時候看你不順眼就給你摘掉,你還得乖乖做回原來的位置。


“宰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直到宋、元時期,宰相都是由多人擔當,相互制約,大家都是宰相,你牛什麼,甚至在宋仁宗時期,宰相達到了二十多人,一直到明朝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宰相一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丞相一職就再也沒有了,到明成祖朱棣時期設立內閣,慢慢的,雖無宰相分權,但內閣、宦官的一場權利角逐又順勢展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