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正被疫情催化

對於金融科技而言,2020年註定會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或許今年的疫情也會是讓金融科技未來橫空起舞的催化劑。

受疫情的衝擊,金融服務中大量的"面對面"服務在這期間無法正常開展,而各金融機構的線上服務、遠程服務及金融科技投入的價值得到業內廣泛認可與重視,同時相關服務進行了全面的推廣與佈局。

金融科技在本次疫情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未來之路又走向何方……我們今天就這些內容來說道說道。

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正被疫情催化


需求推進產業加速

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最新一份調查顯示,多數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明顯提升且使用度大幅提高,疫情結束後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根據問卷反饋,疫情期間,68%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明顯提升且使用度大幅提高;32%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略有提升,使用度略有提高。

鑑於金融科技在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參與調研人員對疫情結束後的金融科技投入意願強烈。在144位參與調研人員中,共79位從業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佔比54%。

事實上,疫情期間,金融行業在獲客渠道、服務場景、人員復工率均受限的情況下,對線下場景和網點的強依賴,成為金融機構展業痛點,受限於免籤、櫃檯開戶等難題困擾著線上化程度較低的機構。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這次的疫情當中,"零接觸"服務能力將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能力,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了金融科技的戰略地位,並開始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也正是市場需求明顯增加,金融科技優勢凸顯,消費和服務向線上遷移的趨勢明顯加速。日前,銀保監會發布《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大金融機構提高“線上化金融服務效率”,利用科技手段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銀行及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郭新華表示,事實上,“非接觸銀行”模式下,銀行與客戶仍會進行大量溝通,接觸並非憑空消失,而是形態轉變。這無疑對銀行的在線營銷能力、在線獲客能力、在線業務處理能力、智能風險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銀行的“非接觸式”服務也並非新鮮事物,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和移動互聯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已有很多銀行投入人力物力推動自身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疫情的發生則迅速擴大了各類雲服務和其他新興技術的應用範圍和普及度,從而促使銀行機構順勢而為,加速完成了線上服務對線下服務的大規模替代。

“非接觸銀行”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科技方方面面的支撐,既包括一些硬件的開發(比如刷臉支付、電子印章、遠程辦公系統等),也包括各類平臺和渠道的搭建(比如掌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以及各類算法和模型的支持(比如純線上化的貸款審批模型、客戶產品匹配推薦模型等)。

疫情是金融科技的試金石

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正被疫情催化


此次疫情也可以說是金融科技的試金石,很多技術、服務等得到了檢查和考驗。

在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加大了對金融科技的開發並且實現了更多產品功能上線。

有調查顯示,金融科技技術主要服務於金融業務各條線,其中金融市場業務、對公業務(含中小企業業務)、零售業務位居前三,支付業務、投融資業務、同業業務等其他業務次之。

金融科技主要的價值體現在提供不間斷金融服務、線上線下業務聯動、金融產品快速創新、利用電子渠道及線上服務為公眾提供抗擊疫情延展服務及提供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等方面。

總體來看,在這些服務中,金融科技對提供不間斷服務的價值最大,線上線下聯動次之,金融產品創新、延展服務、基礎設施類服務等領域作用明顯。

具體到產業公司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機構的不間斷服務主要體現在為C端客戶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務,保障其線上操作的便利性。

銀行主要通過手機銀行、小程序等形式,將傳統櫃面渠道延伸至線上,為零售端客戶提供基礎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存取款、轉賬、貸款、理財等服務。此外,受疫情影響客戶不能臨櫃,貸款線上展期、定存自動延期、線上徵信查詢、線上社保等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客戶提供了較大便利。

對於證券公司而言,線上開戶、交易、在線業務辦理等均已較為成熟,疫情期間經紀業務的開展整體受到的影響較小。

保險公司在承保層面,可以通過人臉識別與公安核心來確保客戶的真實身份,通過OCR識別提高客戶在移動端的投保效率,減少客戶線上操作路徑。為了更好地實現疫情期間的快速理賠,大家保險開通了快賠通道,以OCR識別做支撐,簡化理賠流程,縮短理賠週期。

未來之路越走越寬

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正被疫情催化


金融科技經過幾年的力量積蓄,在此次疫情中充分發揮了作用。那麼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可能會通過以下幾個層面突破。

近日發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數字金融工作組最新報告顯示,利用數字金融應對危機成為全球新熱潮,並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更多數字金融的項目也在疫情中發揮了作用,報告指出,螞蟻金服開發了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臺螞蟻雙鏈通,支持中小企業供應商利用來自大企業的應收賬款向銀行申請貸款,幫助他們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應對資金緊張的局面。此外,新加坡星展銀行的無接觸金融服務、肯尼亞移動支付服務M-Pesa降低交易手續費等也是數字金融在疫情下的積極應用。

據瞭解,螞蟻雙鏈通是金融科技的典型應用,其利用區塊鏈分佈式記賬和不可篡改的技術特徵,讓信用在整個商業體系中得到了傳導。簡單來說,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拿著上游核心企業的“欠條”,也就是“應收憑證”,就能向合作銀行申請貸款。

這一金融科技應用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客戶擴大數倍,而融資時間成本則從3個月縮短到1秒。報告強調,如果被排除在數字世界之外,受到的不利影響也會更大。

與此同時,智能語音機器人也開始走向規模化應用。疫情限制了眾多機構的客服復工人數,在客服人員無法覆蓋服務需求的情況下,語音機器人既避免人員聚集的風險,又能降低人工成本,且可以杜絕語言暴力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金融機構的歡迎。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指出,金融科技本身就關注數字化、線上化、遠程化、可視化和智能化這幾大主要特徵,以數據為基礎,建立多功能全流程端到端的系統,實現多用戶多終端異地併發辦公,智能化地協助應對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同時以圖形、圖像等直觀方法呈現在人們面前。

例如,以金融行業中的盡職調查環節為例,金融企業中傳統的盡職調查過程需要在一套嚴格的流程上,強調己方人員在對方現場履行完盡職調查程序,以實現事前風險控制和評估的目的。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盡調人員可以首先通過人臉識別和CA技術登錄到相關的APP系統打開視頻通話功能,基於GPS、LSB多模定位以及AGPS輔助定位技術畫面即時顯現人員身份、時間及所在位置等詳細地址。再通過手機攝像頭,讓盡調人員可以觀察到項目內外部以及周邊環境情況,並實時將影像信息存儲在區塊鏈雲平臺上,保證盡調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同時,盡調人員在訪談現場相關人員時,也同樣可以用到人臉識別和身份認證模塊對被訪談人員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核驗,以防冒用身份的現象發生。

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AI(人工智能)、AD(另類數據)、數字化等最新科技基因都可以在金融科技上得到體現,這些足以說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之路會越走越寬,還會有更多現在無法看到和體驗的新新科技在等待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